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5-21 作者: 来源:

  燕京八绝之玉雕
  传承人
  李博生
  愿将玉文化
  传播下去
  □本报记者 闵丹 /文 万玉藻 /摄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勾型的玉佩。此后,随着雕琢水平的日臻完备,玉雕一直为历代皇宫贵族所珍爱。玉雕可以用的玉石原料很多,有白玉、翡翠、珊瑚、玛瑙等等。造型可以是炉、瓶等各种实用器皿,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巧器。玉玺更是历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玉雕是中国玉雕的重要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成立了几家玉雕工厂,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人才济济,技艺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技艺高超的大师,制作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其中以李博生大师为代表。李博生,1941年生。1958年入北京市玉器厂工作,先后师从老一代玉雕行业“四大怪杰”中的何荣、王树森二位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博生大师作品多以人物见长。取材用料精到,构思立意深远;其作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感染力极强。
  近年来,李博生大师虽以年过七旬,仍然刀耕不辍。“每做完一件活儿,便又像是将自己清洗一番。每次做到中途,发现有问题就继续凿洞,如此反反复复、无尽无休中诞生了一件件玉雕作品。这个过程有痛苦,有喜悦。就是这份苦与乐的不断轮回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雕琢着自我、完善着自我。”李博生如是说。
  在不间断艺术创作的同时,李博生更是致力于中华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现在,李博生大师出资开办了“李博生治玉研习班”,面向社会招收爱玉、热爱艺术的青年才俊。对于有艺术追求、热爱中华玉文化的求学青年,李博生细心教导、倾囊而授,被赞誉为“中国玉文化的传播者”。此外,李博生常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作关于玉文化传播的专题采访。李博生还曾多次应广大师生邀请在多所院校作关于玉文化的系列讲座。
  在本次太庙的“燕京八绝”展览现场,李博生大师为大家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琢玉櫈的操作方法。“琢玉櫈”是中国传统治玉工作,从汉代中叶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李博生大师历经近五年时间潜心研究并反复试验,将“琢玉櫈”成功复原并投入使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北京玉器的传承人之一,在李博生老先生看来就是保护好这门手艺。在今天的艺术界拥有大师证的人不在少数,“但一个国家级大师的责任是什么?”这是李老先生常常思考的问题。
  燕京八绝之京绣
  传承人
  孙颖
  用情用心传承
  京绣四十载
  □本报记者 盛丽
  在太庙举办的燕京八绝展览中,一件名叫《龙凤图案团壁挂》的京绣作品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而这件精美作品的设计者就是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颖。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是“燕京八绝”之一。
  1974年4月,孙颖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技校学习。两年后,她来到北京剧装厂工作。1982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职工大学,脱产学习三年后,孙颖又回到了她热爱的剧装厂工作。如今孙颖已经和京绣结缘40年,也越来越被这门工艺的魅力折服。四十多年中,她设计监制的不少精美的京绣作品被故宫、恭王府等国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孙颖曾为张君秋、袁世海、李世济等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设计剧装60余件。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曾来到北京剧装厂定制剧装,孙颖为她设计《锁麟囊》中的剧装,经过和李老师的交流、沟通,以及结合相关流派的特点,孙颖开始设计剧装的图稿。两天后,图稿完成,得到艺术家的肯定。
  说到京绣,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3年,故宫开始大量复制传统绣品,孙颖也幸运的参与到其中。她带领来自北京剧装厂多个岗位的技术人员,用大约6年的时间,完成故宫坤宁宫、阅事楼、永和宫等地包括幔帐、靠垫迎手、朝服、喜轿、卤薄仪仗等近百件绣品的复制工作。“这些绣品都是文物,并不是所有人员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孙颖回忆,作为带团技术人员,她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然后拍成照片,再分析辨别这些绣品所用的针法。“只有了解使用的针法,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指导绣工完成复制。”
     “平金绣金线要用一支纱,云彩的套色部分要用洒针绣、卧水皮节绣来完成。”因为有着丰富的技艺经验,孙颖很快的找到文物绣品的相关复制方法,并且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不仅是通过设计和制作来传承京绣,爱思考的孙颖,还通过文字来记录和传承这项工艺。2004年,她编著的《剧装图案》一书出版;2014年,她又出版了《京绣》一书。“京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项工艺,用料讲究、色彩华丽、技艺精湛,无愧于“燕京八绝”这个称号。”孙颖评价道,“我会继续通过手、脑、文字、作品来传承好这项工艺。”
  燕京八绝之宫毯
  传承人
  薛青
  用坚守擦亮
  东方艺术明星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因为过去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宫毯,是达官贵人才能够享用的奢侈品。北京织毯有地毯、壁毯、卧毯等多个品种。其中宫廷艺术壁毯将中国画与西洋画融为一体,其以工艺精细、样式美观、图案多彩、色调素雅,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尽管说宫毯昔日很辉煌,但如今的宫毯设计和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学地毯设计和编织的年轻人太少了。”薛青说,“干地毯这行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过去织毯学徒讲究“三年零一节”就是学三年,再加上一个春节,才能出徒。而这只是时间上的考量,除了时间,还有技术、悟性的影响,悟性好的至少要学七八年,有些学徒要学十年以上。因此,很多年轻人在进入这行时总会犹豫。
  薛青是从1987年开始跟随父亲薛龙冠学艺的。在薛龙冠为数不多的徒弟中,薛青却是坚持到最后的,这让父亲很欣慰。薛龙冠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6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北京地毯研究所所长。在薛青的记忆中,父亲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新样式、新品种,风格清新明快、具有时代气息的风格。2008年,薛龙冠的作品荣获“北京薛氏宫毯”的誉名。尽管说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但是坚守永存是薛青对父亲的承诺,也是对自己所热爱行业的承诺。
  宫毯织造主要有三大工序,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每一道小工序下面还分不同的手法。
  除了这些繁琐的工序之外,薛青觉得最难是图案的设计。如何研究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宫毯样式,是薛青经常和父亲探讨的话题。“每个行业都在发展,宫毯也是。只有在传统的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款式,这才是宫毯应该迸发的生机。”薛青说。
  因为与父亲一样喜欢宫毯,因此薛青与父亲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与父亲相处也最多。为了设计出新的款式,薛青一门心思全都放在宫毯设计上。“那时候,他常常睡到半夜,突然起来创作。”薛青的爱人“爆料”道。
  从1987年到现在,薛青已经干了近30年,但他依然保持着热情,坚守着承诺。现在让薛青担心的是传承问题。“我只有一个女儿,正在读大学,但她却对宫毯不感兴趣。社会上的年轻人都觉得,这行是夕阳产业。谁来接我的班呢?”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