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2016-05-21
作者:
来源:
浮光掠影漠河行
□户力平 文/摄
漠河作为行政区域之名,为黑龙江省所辖县,地处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为中国的最北端。而作为河流之名,是中俄界河黑龙江之源,因其水黑如墨色故称“墨河”,后谐音为“漠河”。
漠河县的北极村是中国最北部的村镇,也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有“中国不夜城”之称。
飞机从哈尔滨机场起飞,一直向北,飞往北疆边城漠河。半个小时后飞临大兴安岭上空,此时正值盛夏,从空中俯视大兴安岭,是一望无际的郁郁葱葱,那密密麻麻的树木,酷似一片片庄稼地。这就是大兴安岭吗?中学时上地理课时,曾幻想着她的辽阔和葱郁,如今从高空俯视着她,才真正领略她的风姿。不知不觉中,漠河机场到了,当飞机慢慢下降时,仿佛感觉到那机翼像是擦着树梢儿,如此近距离地俯看绿色的林海,让人心旷神怡。
北极村找“北”
到了北极村的游人,几乎都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北”,我也不例外。带着好奇,在北极村里寻找中国最北的景观: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商店、最北的吊桥、最北的人家、最北的界桩,最后我沿着一排排农舍、田地向北行进,20分钟之后,我终于走到了我国最北端的广场——北望垭口。这里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篆体变形的“北”字形雕塑,银色的“北”直指蓝天。雕塑基座中心有一个三角形的“北极锥”,锥面上写着:东经122°22′43.48〞E;北纬53°2952.58″N。站在这里,面南背北,呈现在你眼前的,便是整个中国!
离此不远矗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我找到北了!”许多游客都在石柱前留影,然后伸出双臂大声说道:“我找到北了!”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站在“北陲哨所”上
到达漠河的第二天,我慕名到“北陲哨所”参观。它地处北极村黑龙江江边,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瞭望哨,也是中俄边境瞭望哨,捍卫着国家领土的神圣,代表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尊严。
北极村哨所被称为“北陲第一哨”,初期哨所是木制的,俗称“大架子”,上面是个简易的小阁楼。1982年重建为六面柱体塔楼,内有旋转楼梯直通塔顶,墙壁之上赫然闪现出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环绕哨所周围的是苍劲翠绿的松柏,如同忠于职守的哨兵们,也执着而坚毅地守护着哨所。
沿着旋转台阶,登上这座高30米的瞭望塔。遥望黑龙江静静地流淌着,河对岸是俄罗斯的伊格那思依诺村。村子不大,所有房子几乎都是木刻楞,呈灰褐色,显出古朴自然的风韵。回首近眺,北极村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北陲哨所”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注视着守边战士的身影,敬仰之情陡然而生!
走近“5·6火灾纪念馆”
“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馆,也是边城漠河一道独特的景观。1987年那场大兴安岭特大火灾,让人记忆犹新。
纪念馆采取庭院式格局,主楼建筑为中式二层,馆内主要展示“5·6火灾”造成的损失后果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有关历史文字、图片、实物等,同时也赞扬了大兴安岭人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及全国各地和世界人民对灾区的支援。
走近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牌,写着那场火灾发生的日子。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依次参观了“起火之源”“烈火熔城”“决战兴安岭”“救灾援助”“重建家园”等十二个展厅,那一幕幕火灾现场的照片、影像,令人触目惊心。站在模拟的火灾现场上,我思绪万千,每一个人都要牢记“五·六”大火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决不能让悲剧重演。
胭脂沟采“金”
到漠河旅游的人,胭脂沟是一处不可不去的地方,我也慕名而行。
胭脂沟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又名“老沟”“老金沟”,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从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
从北极村出发,行车十几分钟便到了胭脂沟。据随行的朋友介绍,清朝咸丰末年鄂伦春人在这里掘坑葬马时,无意中挖得金子。后来消息不胫而走,此地吸引了许多采金者。清政府也派人到此采金,据说采金所得款项都献给了慈禧太后,算是老佛爷的“胭脂钱”,故将此沟封为“胭脂沟”,意思是供奉老佛爷买胭脂钱的来源之地。
走进胭脂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地,依地势建有一些简易的民房。百余年前出现在这里的万人淘金景象,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就连当年淘金的遗迹也荡然无存。徜徉在荒芜的河道里,我不时低下头寻觅着,幻想着能寻到几粒闪光的金子。但寻觅了许久,一无所获。其实生命中有些东西不可强求,属于你的东西,终归属于你,不是你的东西不可一味索取。
逛锦里古街
□乔健
一走进成都的锦里古街,不知为什么,一下就有了种走进历史的感觉。听说古街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那条既不宽阔又不规整用青石板铺就的甬路,瞬间让我远离了嘈杂的人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都市尘嚣。小街两旁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铺面一家挨着一家,那些手艺人着了说不上哪朝哪代的服装,守着自家的店铺。街上游客三三两两,显得悠闲而且散淡。类似的街景我大约见过几个,比如北京的大栅栏,天津的和平路以及上海的城隍庙,但那些地方过于热闹,有点儿像赶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锦里更适合喜欢安静的人慢慢地闲逛,细细品味。
有人说,逛街是女人的专利,其实未必。女人逛街大都是为了看服饰“过眼瘾”,对于人多人少她们并不在意 ,但男人则不同,男人逛街逛的是景儿看的是人,他们仿佛更注重那些形而上的东西。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句诗我在不少的茶楼茗肆甚至偏僻的小店里都见过,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有点儿“不搭”。而在锦里的三国茶园看到它时,竟有种难以名状的亲切。仿佛那诗是专门为它写的,挂在门口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原装”。
三国茶园不大,但却精致,几副桌椅全是硬木所制,店小二一身旧式打扮,站在柜前怯怯地看着茶客,不时地上前添茶上水。
锦里有一小园,名为“诸葛庐”,庐前有楹联曰:“一泓清水鉴风云,三顾隆情真蜀汉”,我从形制上看,似乎不大像是诸葛亮的住处,因为堂堂一蜀国丞相蜗居于此,未免过于寒酸了点儿。园内可见一古井,南北西三面围以石栏,井口上覆有镂空的古钱状石盖,显出几分历史的厚重。
穿过一座院门,便是著名的“好吃街”。“好吃街”聚拢了许多成都小吃,比如龙抄手、赖汤圆、担担面以及糖油果子、军屯锅盔、怀远三绝、葱油煎包等等,举不胜举。四川人会吃,我以前并未领教,到了成都,只吃了一回麻辣兔头,便觉得北京的酱兔头该扔。
“张飞牛肉”店是锦里的另一景儿 ,走到门前,一眼就看见一黑衣虬须男子扮成张飞的样子横眉立目地在招揽顾客,可惜个子矮了些,也瘦,说是张飞,未免滑稽。不过阆中牛肉外黑里红味道鲜美倒是不争的事实。在锦里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吃食应该是“三大炮”,其制作过程十分有趣:一汉子从桶里捞出一糕样的团子分三份揉圆,然后向一铜皮做成的鼓面狠狠砸去,随着三声响团子便滚入装有面糊的蒲筐里,再拿出来装进纸盒,浇上汁,便是“三大炮”了……
锦里还有许多好吃好玩儿的东西,可惜我没能一一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