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5-14
作者:
来源:
那些浸润心灵的人生教诲
——职工记忆中的家训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是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不管是一句话,还是几个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每个家训背后都有传承的故事。
一条家训,既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过去,也指引着一个家族的未来,它将一个家族的故事串在了一起……
鲍铁燕
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
父女两任校长
共写鲍氏家训
□本报记者 孙艳
在大兴区榆垡镇西胡林村,鲍姓在村里是大姓,他们有个《鲍氏家训》。您或许觉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其实,这个家训去年才开始在村里流传,它的创始人就是鲍铁燕和她的父亲。
鲍铁燕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一辈子。“父亲一直教导要做事先做人。到现在也一样,一直在要求我,我有时候开玩笑跟他说,您的要求比教委还多。”鲍铁燕说,父亲这一辈子为人端正,把钱和利看得很淡,他一直在用他的行动警示着自己和家人,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积极向上。
父亲做校长的时候,鲍铁燕也就十几岁,让她印象特别深的是,总有人找父亲办事,到家里送东西,每一次父亲都让对方拿走。有的时候父亲会故意把东西留下,他第二天会拿到学校去,开大会的时候把东西拿出来,提示大家:“我可以帮你办事情,但我不会收你们的礼。”
因为工作的流动,鲍铁燕也回到父亲的学校当校长。听学校的老教师说,那会儿有来学校视察的来宾,需要招待用餐的时候,父亲都会把自己餐费扣除,交到财务。
父亲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同样鲍铁燕当了校长后,父亲也这样要求她。18岁参加工作;2009年的时候,33岁的鲍铁燕也当上了校长。“那时候对公车、公费还不是很严格,但我父亲要求我,不能坐公车上下班,老师们坐班车上班,你也得坐班车。”鲍铁燕说,从做校长以来,基本上是同老师们一起坐班车上下班,现在学校离家近了,就走路或者骑车去。
说到家训,那时候经常看父亲写一些东西,例如警示格言类的,发现这些词句正是父亲日常的所作所为,也是他所提倡的。但内容还不太规整,后来就和父亲一起做了修改,共同创作了这个家训。因为父亲在村子里很德高望重,村里人听说有个家训。一次在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上,就给所有参加婚礼的鲍姓人家发了一张《鲍氏家训》,大家在婚礼上一起读出来。“这个家训告诉我们鲍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当时成为婚礼上一个非常感人的小环节。”鲍铁燕回忆。
今年,北京市总工会女工委的好家规好家训评选活动中,鲍铁燕家的这个《鲍氏家训》获得了一等奖。从鲍铁燕自身来讲,担任校长以来,工作开展的都很顺利,这跟自己有准则有很大关系。
附:《鲍氏家训》
遵纪守法,老实做人,刻苦求学,知识为本。
爱岗敬业,工作认真,兢兢业业,成绩惊人。
诚信懂礼,文明对人,学会包容,礼让三分。
家庭和睦,团结里邻,助人为乐,平易近人。
困难留己,方便让人,有求必应,扶困济贫。
不嫖不赌,远离毒品,饮酒适度,酒多伤身。
帮弱扶幼,孝敬老人,知恩必报,不昧良心。
知错必改,不讲原因,情趣雅致,至上至真。
不贪不占,廉洁为本,热爱劳动,勤勤恳恳。
不义之财,不沾分文,自创收入,生活根本。
腐化堕落,人人憎恨,节约俭朴,厚德修身。
以上家训,熟读牢记,人人遵守,下传后人。
于兰
西城区总工会干部
四世同堂的幸福
家训:百善孝为先
□本报记者 阎义
5月8日是母亲节。这一天,西城区总工会干部于兰按照家里不成文的规矩,一大早就回到娘家看望83岁的老母亲。于兰对记者说:“我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和弟弟,共四位。每逢节假日都要回到老母亲这儿,看望老母亲。这也是遵循了我们家的家训‘百善孝为先’,要守‘孝道’。”
“你们家的家训是怎么形成的呢?”记者好奇地问。于兰说:“我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广东人。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外地读书。大学毕业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就来到了当时还叫北京矿务局的矿山工作。之后,他们调到矿务局医院,也就是现在的京煤集团医院,做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很少回家乡看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在工作和‘孝道’面前,选择了工作。‘忠孝不能两全’。也许,他们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那是工作和条件所限。而现在,我们都在他们的身边,尽孝对于我们来说是容易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他们想把自己不能尽孝的损失,让儿孙弥补回来。”
几十年来,于兰的家里始终遵循着这条家训。2005年,于兰的父亲患病住进了医院。白天,于兰的母亲到医院照顾于兰的父亲。晚上,于兰的弟弟开车把母亲送回家。他们轮流照顾父亲。第二天早晨,于兰的弟弟又开车把母亲从家里接到医院。这样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有一年,于兰的母亲患重病。在母亲看病期间,于兰的弟弟背着母亲在医院的楼上楼下往返于各医疗室。弟弟的行为都让医生和其他病人称赞。
于兰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感到有些孤独。母亲用练太极拳和养花打发时间。而于兰他们则每星期休息日必须回到老母亲身边,陪老母亲聊聊天,打打牌,给老母亲做她爱吃的饺子、烙饼、面条。他们各自还会做拿手小菜。于兰说:“我弟弟的儿子刚参加工作,领到的第一份工资就给奶奶买了一件棉睡衣。我们的孩子也经常给奶奶、姥姥买东西。”现在,每年一开春于兰他们就带老母亲到郊区游玩。最近,于兰他们又带老母亲游览了农业嘉年华,母亲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家族由最初的父母两个人已经繁衍到四世同堂的17人。在家训的熏陶下,于兰的这个家族产生了7个党员、7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