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5-14 作者: 来源:

  彭颖
  北京公交集团客六分公司
  传承家训立世修身
  家训:明理有信、乐学笃行
  敬事礼人、和衷共济
  □本报记者  闵丹
  在北京公交集团客六分公司党委工作部彭颖看来,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理有信、乐学笃行、敬事礼人、和衷共济”是彭颖家的家训,这几句看似简单的家训来自婆家多年的传承,也显得更有意义。她的家训也被单位选送,参选了今年市总工会女职工“好家风好家训”的评选活动。
  彭颖介绍,她的婆家来自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杨氏家族。中华杨氏文化,祖在晋,根系汾。山西,古称河东,河东杨氏传统文化精髓经过世代流传,遗留下了厚重的历史足迹。“明理有信、乐学笃行、敬事礼人、和衷共济”为主要内容的杨氏家训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经过几代人的总结升华而形成的。杨氏家训的前三句主要是针对家族个人而言,明理有信,教育子孙要深明大义、明白事理,懂得规矩,讲究诚信;乐学笃行,就是要学有所乐、学有所用,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敬事礼人,要做到谨慎处事、恭敬奉事,尊重礼节、以礼待人;和衷共济针对家族每个成员,就是要同心协力,和睦相处。
  “近百年来,杨氏家训经过祖父言传,并由其长子也就是我的公公提炼其中的文化精华,最终明确了这十六个字的家训。”彭颖说。在彭颖的印象里,公公家族庞大,人口众多,但十分注重家教、家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以家训为行动指南,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彭颖的公公是家中的长子,更是以传承杨氏家训为己任,修身养德、率先垂范,被记录在乡宁县志中。公公更注重子女教育,两子一女均为重点大学硕士,长女是大学教授,长子是央企高管,次子为外企经理,成为当地杨氏家族的佼佼者。彭颖与先生结婚十六年,深深受到了这种家风的熏陶,家庭成员明理上进,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现在,她和先生也将杨氏家训牢记于心,并用它来教育儿子,让杨氏家训代代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彭颖表示,正如现在倡导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尽管杨氏家训只有短短16个字,但其含义却很深厚,在为人处事方面教会了我很多,也维护了我们家庭的和睦。”
 
  王义生
  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职工
  70余人的王家大院
  家训:厚道勤劳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王义生/摄
  “做人要厚道,多为别人想一想,这样邻里街坊相处得来;做事要靠自己双手,来不得半点偷奸耍滑,别人才会对你尊重。”这是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职工王义生年过八旬父母的口头禅,“厚道、勤劳”成了王家大院四世同堂、七十余口人代代相传的“家训”。
  王义生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鲁西北庄户人家。父母虽然经历有些不一般,但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母亲没有自己名字。他们生活也很普通,这些朴素的“家训”用“幸福家园”四个字刻在王家大院外墙上。王家人正践行着“厚道、勤劳”的家训,用双手筑起幸福家园。
  王义生回忆说,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父亲年轻时是热血而又重情义的人,加入区武装大队参加了1947年底潍坊解放战役;又作为一名通讯员参加了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战役打得很惨烈。近200人的加强连只剩他父亲了。他父亲是战后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连长没有了,战友不见了,父亲嚎啕大哭,伤心欲绝,没有尽享胜利的喜悦回到了老家,带领着乡亲们用双手建设农村和农业生产,含辛茹苦把王义生7个兄弟姊妹养大。
  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寻找战争中的幸存者,落实抚恤政策,乡里、县里劝王义生的父亲填写、登记有关证明材料和证人,而王义生的父亲选择了放弃,他喃喃自语地说:“我一想起死去的战友,心里就滴血,像刀绞一样,扎心得疼。”
  王义生作为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秉承着父辈“厚道、勤劳”的家训,有着兄长进取、与人友善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默默的工作,十余年如一日,参加义务献血22次,用“热血”感染社会;先后组织职工参加国家地震和企业困难捐款活动13次,共筹捐款115.56885万元;用心写文章,写人物事迹,弘扬企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王义生的女儿是家族的第二代在校大学生,她在初中毕业自评自己:“我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女孩,与人友善、热爱大自然是我的秉性;我乐观、热情、负责、执着追求着和谐师生关系、绿色环境。我的梦想是献身核电事业。”她通过勤奋学习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她也常常参加社区支教、义工服务等公益活动,践行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家训。
 
  王爱武
  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教师
  婆婆用行动书写家训
  家训:勤劳、孝老、乐于奉献
  □本报记者 陈曦
  “我们家的家训虽然没有凝成文字悬挂于家中,但却深深烙在每一个家人的心里。勤劳、孝老、乐于奉献,之所以有这样的家训,离不开我婆婆的言传身教。”来自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的教师王爱武说。
  提起“婆婆”,王爱武的语气里满是怀念和敬佩。她告诉记者,婆婆名叫刘中荣,一直生活在沂蒙山区,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活了八个,全是独自一人分娩、接生。婆婆孝老爱亲,照顾、送走了家里的五位老人,还帮助打理了村里很多老人的丧事。婆婆一辈子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能用收集来的土方帮人缓解病痛,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王爱武回忆说,1993年,她生孩子。当时婆婆已经60多岁了,还从老家到北京帮忙照看。听了现在医院的条件后,婆婆感叹说,自己当年可没听说过生孩子还能有这么好的条件,以前,大家都认为生孩子就是一个自然过程,是顺产还是难产都是自己的造化。
  “因为公公在外参军,婆婆从19岁开始生孩子,全都是自己接生,而且个个是顺产。大家都说婆婆是有福之人,其实现在想想,顺产的秘诀就在于她自身。婆婆热爱劳动,直到临盆都还在劳动的节奏中,所以生孩子就成了劳动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身体活动开了,胎位正了,生产自然也就顺了。”王爱武说。
  婆婆在村里很有人缘。早年间,农村生活普遍困难的年代,王爱武的公公因为在外工作,有工资,比其他人家条件要好些,所以每次家里做了什么荤腥的菜,婆婆总会给邻居们也送去一些。公公婆婆是村里少有的金婚老人,谁家为孩子们张罗婚事,想让婆婆帮忙,她也从来不推辞。因此,家里一年到头,都有串门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屋子里坐满了人,婆婆总是以烟茶果品热情款待。
  “婆婆没有工资,日常生活花费,大多来源于孩子们给的生活费。”王爱武说,一次,婆婆托村里人带话,说是给她的百元钞票,不好用。她平时就是买块豆腐、买袋醋,需要零钱。于是,王爱武特意去银行换来零钱,让乡亲帮忙带回去。后来,王爱武又给了婆婆几次零钱。直到婆婆去世后,帮她整理东西的时候,竟然找出了几千块钱。“其实,这些钱都是子女们孝敬她的,她自己不舍得花,都攒着,但是村里有婚丧嫁娶的,她都会出个份子。”
  王爱武婆婆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家人产生了影响。“我是学医出身。现在,我的同事朋友们,谁有不舒服的,需要吃什么药,都会向我咨询。如果有想让我陪着去医院的,我也从来不推辞。我总觉得,婆婆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用行动告诉我如何做事。毕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