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5-07 作者: 来源:

  田迎
  首发集团职工
  最美路姐
  也是温柔母亲
  □本报记者 刘欣欣
  田迎是首发集团马坊收费管理所收费班副班长,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先后荣获北京市高速公路收费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最美中国路姐”,以及首发集团公司岗位标兵、“十佳青年”等荣誉,并在2015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技师。
  为了提高收费速度,她认真分析收费环节,优化收费动作,将收费时的每一个细小动作进行分解。“票是从这边撕顺手,还是从那边撕更快,这种细小的动作,都要反复的琢磨,哪怕只能提升几毫秒!”
  经过不懈的努力,田迎单车收费速度达到5秒每辆次,是其他车道通行速度的1.6倍,缩短了客户等候时间,提升了车道的通行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找赎快速准确,田迎刻苦练习点钞技能,总结了“先捻、后弹、侧分层”快速点钞技巧。通过不断总结的技能,如今,不仅田迎点钞每分钟达到了600张,团队中的5名同事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连续练上两三天,食指的上边就被搓的只剩薄薄一层皮,都能看见里边的鲜肉。”田迎举起自己的手,向记者讲述说。在她左手无名指和中指间用来卡钞纸的皮肤早已被磨出了茧子。
  参加比赛前,她反复练习,同事们都劝她说,先休息一下,别把手练破了,影响比赛成绩。可她说,自己控制不住,看见钞纸就不由自主的想拿起来练习。
  以田迎为带头人的技师创新工作室有49人,在她的带动下,如今拥有高级技师1人,二级技师11人,取得执业资格高级证书37人。在北京市交通行业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她所在的收费所10名参赛选手中,有8名选手以优异的成绩入围决赛,入围率达到80%。
  除了在工作中是一个女强人,回到家,面对八岁的儿子,她还是一个温柔的母亲。由于工作关系,她每周只能回家两天,平时上班都要住在单位宿舍,见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每当陪孩子学习的时候,她也会拿上一本专业知识书,或者拿着钞纸练习点钞。
  “他在写作业,我就不能在一边玩手机、看电视,他会心里不平衡。让他看到他学习,我也在学习,希望能给他做个榜样,让他更有动力。”田迎笑着说。
  每次回家,几天不见的孩子很想念她,都会趴在窗户上往楼下看,看见她了就大声的喊“妈妈”;总是拉着妈妈不放,和她讲这几天家里、学校发生的事情。
  从一个普通的收费员,到如今的技术能手,田迎说自己不能带给儿子更多的东西,但希望未来他能和妈妈一样,虽然身处平凡的岗位,但是生活的很充实、快乐。
  “虽然陪伴你的时间少,但是妈妈特别爱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田迎说,这是她最想和儿子说的话。
 
  郝媛
  北京女子监狱十监区监区长
  称职的警官妈妈
  □本报记者  李一然/文 通讯员 赵琳/摄
  “妈妈,今天你来接我吗?”一所小学校的门口,一个男孩仰着小脸问妈妈。“妈妈今天值班,不能回家。晚上爸爸来托管班接你。”“呜……”男孩边哭边抹眼泪。
  这样的情景,对于从警18年的北京女子监狱十监区监区长郝媛来说,出现过无数次。“孩子小,很依赖我。我每隔四天,就要上一个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下午5点的班儿,虽然多年来一直这样,但孩子一听我要值班晚上不回家,还是会哭。”郝媛对记者说。
  郝媛作为一名监区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心强,心细。
  每天上班后,郝媛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夜班的值班记录,其程序和内容比医院病房的交接班还细。一天晚上,郝媛值班。在监控室,她发现一名服刑人员去完卫生间后,在床边坐了一阵子,仍未上床休息。经验丰富的郝媛,认定这名服刑人员一定有心事,于是郝媛与她坐在一起聊天。“你要是身体哪不舒服,可以到医务室让大夫给你看看。”郝媛说。“身体没什么不舒服。”女服刑人员说。聊了半小时后,女服刑人员告诉郝媛,今天劳动,她没能达到预想的目标。“我怎么落后了呢?”女服刑人员有些想不通。郝媛开导女服刑人员,告诉她干任何事要量力而行,只要你有积极劳动的决心,就会得到政府的认可,就有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同时叮嘱女服刑人员,要是在更年期身体有什么不好,及时告诉她或其它干警,监狱有医院,可以为你治病,心里一定不要有什么负担。谈了半个小时,这名女服刑人员放下了心理包袱,安心上床休息了。下班前,郝媛又嘱咐值夜班的干警,夜间注意观察她的行为。郝媛就是如此细心。一般来说夏天天气炎热,服刑人员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但十监区去年仍取得了服刑人员零违纪的良好成绩。
  走出监狱,换上便装,郝媛称得上是个合格的妈妈。郝媛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为了开阔儿子的眼界,郝媛给儿子报了英语班、美术班,只要不值班,就一定是她带儿子去上课。英语班一节课2个小时,别的母亲送孩子进教室后,大多逛街、逛商店去了,下课前几分钟再回来。郝媛则一直坐在教室外休息室等候。“在休息室可以通过电子屏幕看到儿子上课的教室,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每次看到儿子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看到儿子受老师表扬后脸上露出笑容,我就特开心。所以儿子在里面上课2个小时,我就始终盯着屏幕看。”郝媛说。
 
  高冉
  中建一局二公司职工
  工地上的80后妈妈
  □本报记者 马超
  “一下班车,这人就不见了,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家里跑。”在中建一局二公司,同事们口中有着这么一个“奇怪的人”。这个“奇怪的人”名叫高冉,1985年出生,河北人,在中建一局二公司中国少年儿童科技培训基地及配套工程项目担任技术员。
  “说百米速度是夸张了点,但我一下班车就往家里赶,不是干别的,是为了带孩子。从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到家,我12个小时没有见到孩子了,孩子年龄小,找我找得很厉害,不赶回去感觉对孩子愧疚。”高冉说。
  高冉说:“老公和我是同行,是做装修的,平时也很忙,没有太多时间来带,白天孩子只能老人帮忙带,晚上我回去给孩子喂奶。”
  高冉是2009年进入中建一局二公司工作,2012年结婚。2013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科技培训基地及配套工程项目一开工,她就来到项目担任技术员,而此时她已经怀孕6个月。
  “这个项目是一个综合项目,有餐厅、展厅、酒店,还有幼儿园和剧场等,圆弧形结构比较多,技术要求细腻,技术人员必须盯现场。”高冉说。
  2014年2月,高冉的孩子出生了。休完产假后,高冉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机关坐办公室方便带孩子,要么一边上工地一边带孩子。“我还年轻,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坐办公室不利于知识储备,去现场有利于技术的积累。”高冉最终艰难地决定返回工地上班。
  高冉家在大兴,项目工地在玉渊潭,每天有班车往返。“中午不能返回家中,没有办法背奶,所以我只好中午把奶挤掉了。”高冉说,但一下班,她就得立即往家里赶。
  孩子尚小,一切都离不开高冉。每天高冉回到家里后,孩子就寸步不离地跟着,不想离开她。白天高冉出去上班后,孩子往往会找妈妈。有时候,高冉晚上加班回家11点甚至12点,回来后听家里人说,孩子不睡觉,要等妈妈回来再睡。但她回去时,孩子早睡着了。
  去年,9·3大阅兵前夕,公司要招募志愿者。高冉也报名了。“虽然还要带孩子,但我还是愿意当一回志愿者,毕竟这是难得的机遇,只能委屈一下孩子,不过好在时间并不长。”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高冉当上了志愿者,并接受了两次培训,参加了9·3大阅兵的志愿服务活动。
  “参加志愿服务那天,孩子已经睡着了。我们出发是夜里两点,志愿服务到下午2点,也就14个小时,和平时上班差不多。”高冉说。
  如今,高冉还是一边带孩子,一边赶赴工地工作。“工地大约6月份交工,交工完毕后,会稍微轻松点。”高冉说,她会慢慢等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了就能理解她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