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4-28
作者:劳动午报
来源:

艰苦条件下成功筹建密云粮食加工厂
杜森
年龄:92岁
心语: “工作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
拨通杜森老人的电话,他高声告诉记者:“我耳背了,你说话大点声。”杜森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带着助听器还是听不清正常音量的说话,但表达还算顺畅。他是1981年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的。
得知采访意图,杜森笑着说:“评劳模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还是算了吧。”但看记者坚持,他只好答应,“我住在敬老院,你愿意来就来吧。”
本领是处处留心得来的
杜森现在所居住的敬老院在密云区城东的一处平房区内,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房间里,住着三位老人,杜森的床在中间。“我老伴儿去世得早,两个儿子都有各自的生活,我不想给儿子添负担。”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微微一笑。杜森的室友对他的评价很高:“老头是个热心肠。”“老爷子身体好,脑子也不糊涂。”
老人们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大家常听杜森讲以前的故事。“年轻时候干劲儿十足,做的都是本职工作,也没啥自豪的。”对于被评为劳模,杜森很低调。但说起过往的经历,老人变得滔滔不绝:“1958年,我从承德粮食加工厂调到密云,当时仅是六级工人,不会画图纸,不会搞施工,但工作却是筹建密云粮食加工厂。”
“没有图纸,没有任何资料,市粮食局给了我们12000元,说8个月后要投产。”杜森告诉记者,当时的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好在细心的他在承德工作时,学会了很多东西,默默地记下了工厂里的相关设备和如何安置,这对之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于是,杜森带领工人们,现场筹划建筑位置,在地面上画图。“当时的密云没有工业,就连70公分的皮带轮,都要自己想办法制作。”杜森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在加工厂建设中,杜森担任起了本该是一名工程师做的工作。建设车间,很多设备都要自己制作。慢慢的,杜森也摸索出一套画图的方法。“本领是处处留心得来的。”杜森说,“其实,图纸就是打开的箱子。”把“箱子”从不同方向打开,看到的是不同的角度,画下来,就是箱子的图纸。一次,杜森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画零件“甩头砙”,被厂长看到后大加赞赏。
得到认可的杜森信心倍增。1958年11月,密云粮食加工厂开始试车。“没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杜森的喜悦溢于言表。但这只是个开始,投产后杜森更忙了,“当时,整个工厂里,只有一个技术人员。”杜森说,在投产后的两个多月里,他几乎没离开过车间,工人们白班夜班地倒换,而他,累了就在车间里找地方睡一会儿,睁开眼,又继续工作。
“做好本职工作”意义深刻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抱着这样的决心,杜森一直担任着开拓性的工作,在密云建设饲料厂、油脂厂的过程中,都是一马当先。“在油脂厂,难度最大的就是技术升级。”杜森说,当时花生剥皮的那道工序还没达到机械化,而他自己也没见过机械化。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还是带着工人们,尝试技术升级。他们“照猫画虎”似的进行机械化,克服破皮过程中的花生破碎率。
为了能将破碎率降到最低。杜森研究将设备上的风车改为风箱,经过几次实验,花生的破碎率最终降低到了3%。说起这些故事,杜森依旧津津乐道。1986年,杜森从密云粮食加工厂退休了,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也算是当了一辈子粮食人,年轻时,专注于工作,热衷于工作。年纪大了,更懂得了‘做好本职工作’这句话的意义深刻。”在杜森看来,不管是什么时代,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永远的主旋律。他也告诫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把工人阶级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2000车炉灰渣“推”出300米跑道
高磊
年龄:91岁
心语:“劳模精神意味着为人正派,吃苦在前,不争名不争利。”
“高老,我想来和您聊聊天,听您讲讲过去的故事……”“来吧,欢迎你来呀。”当记者辗转拨通教育系统部级劳模高磊的电话后,电话那头传来老人爽朗的话音,采访顺利约下。
75岁才完全离开工作岗位
高磊住在劲松小区一栋老式高层居民楼里,听到门铃声,他亲自来开的门,他走起路来很稳,没有丝毫的踉跄。虽然高龄,但他的耳朵不背,交流无障碍,记者不用刻意抬高嗓门。照顾他起居的大女儿说,老人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外出溜达两次,每次大概半小时左右,不用家人陪伴。
说起当年的事迹,高磊口齿清晰,一些细节和数字都记得很清楚,偶尔才由大女儿在一旁提醒。他1925年出生,从北京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师范系统工作,当了60年的体育老师,职称为高级讲师。他曾5次被评为全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86年当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60岁退休后被学校返聘,70岁正式退下来后,又被私立学校聘请执教,直到75岁才完全离开岗位。
高磊带头进行教学改革,多次为全市中小学、师范学校和中专举办体育观摩课和讲座,数次参加全国师范体育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曾经被教育部征调一年多时间,参与编写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师范教材。期间他几次去广州等地的学校调研体育课堂,但每次都来去匆匆,从没顺便去一趟当地的景点游玩。
自己动手修建操场跑道
高磊没把体育老师看成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生挚爱的事业。上班时他每天五点起床,六点就赶到学校,带着住宿的学生上早操;下午放学后他也经常留下备课、辅导学生、写材料,有时晚上都不回家,照看住宿生,巡逻宿舍,看看有无异常。
他喜欢和学生相处,说老师要尊重学生,即使学生再顽皮,老师也不能批评得太狠,要多和他们交心。在全市学生运动会上,他的学生获得过女子跳高第一名。退休后,师生之间依然保持频繁联系。
因为在体育教研方面颇有名气,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磊经常受邀外出讲课,主办方给他发授课费,多的一次能给20元,相当于学徒工一个月工资,但他从来不要。当选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后,他领到500元奖金,却没有用这笔钱改善家里条件,而是全部上交给单位,用来购置体育设备。
师范学校过去场地设施比较差,别说现在的塑胶标准跑道,就连普通跑道都没有,只是有一个土路围成的破操场。学校向教育局申请10万元修缮经费,可当时百废待兴,没有这笔资金。时任体育组组长的高磊就和体育组的同事们商量,决定自己动手,修建跑道。
建跑道需要炉灰焦渣,他们就在冬天去收集学校和附近居民楼暖气煤炉烧剩下的炉灰渣,再用小推车运到学校。小堆车装满以后特别沉,足足有一两百斤,推一段路手就冻僵了;再推一车,手磨破了,流血了。但他们从没想过放弃。运到校园后,他们把材料混合,搅拌入白灰、黄土等,再一层一层铺在操场上。就这样持续了三个冬天,300米新跑道所需的2000多车原材料,全部是高磊和同事们一车一车推出来的,连校长都加入干活的行列。他们还在操场中间铺上自己种的绿草,让环境更加美化。工程完成后,很多外校慕名前来参观,代表们看到后都觉得不可思议,交口称赞。多年以后说起此事,高磊仍很自豪,“这是为国家省钱了。”
对于劳模荣誉,高磊认为这是对个人日积月累工作的肯定。“工作表现优异,时间长了大家都会看到,对你的印象就不能差,光靠宣传吹嘘是立不住脚的。”他说,劳模精神意味着为人正派,吃苦在前,热爱本职工作,这样才能永远有干劲。想了十几秒,他又补一句,“还要不争名利。”至于劳动人生,他说:“我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都体现在行动上吧。”的确,他用一生的劳动,验证了这句话,如今幸福安享晚年生活,是对他一生奋斗的最好回报。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