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2016-04-28
作者:劳动午报
来源:

大理古城 苍山洱海怀抱中的宠儿
大理的“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曾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地构想着,一次次地美好着。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城池四周有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古城墙于解放初期拆毁。现在的南门,是大理古城对外接待的“窗口”,十分热闹和繁华。南门为1982年重建,门楼上,金色的“大理”二字在阳光下分外醒目,据说为郭沫若先生所题,大多数游客都未能免俗,必在此处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
云南之行的第一天,是从昆明到大理,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只能把眼睛交给窗外,把耳朵交给导游了。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诗情画意的红土地,白族民居几户或是几十户群居在一处,很少有独居的。民居墙头都绘有各种各样的图腾,这些图腾绘画精美,极富民族特征。昔日的滇缅公路隐约可见,断断续续,仿佛在讲述着抗战时期炮火硝烟的传奇故事。这条由爱国华侨慷慨解囊,滇西民众的血肉之躯共同筑成的传奇之路,对于每一个旅游者来说,都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车一到大理,我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大理古城而去。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呈棋盘式布局。主街道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商业气息十分浓重,你只有脱离导游的视线,走进那些深巷老院,方可寻到一些古老的气息和韵味。因民国初年云南人民反袁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的“护国路”,今天叫做“洋人街”,金发碧眼的老外随处可见,中西文化混杂,热闹祥和,处处洋溢着清新的异国风情。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最好到北门等处走走,这里较南门清静许多,市井气息较浓,能接近更真实、自然的大理风情。或是于日出之前,登上五华楼这样的高处,极目远眺,苍山、洱海尽收眼底,大理古城像刚苏醒的婴儿一样安详。这个时候,商铺尚未对外营业,旅行团队还未到达,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古城难得的宁静与祥和。
到了大理古城,砂锅鱼是不能错过的美食,它色鲜味美,营养丰富,平和淡然,就像大理人一样,温和从容。吃了砂锅鱼后,喝起了大理的“三道茶”。“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之礼,道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人生境界,喝之有味,品之有悟,也算是一种收获了。
如果说砂锅鱼养胃,“三道茶”养心,那么碧波荡漾的洱海当是最养眼的了。洱海的水蓝,天更蓝,不用抬头,蓝天白云仿佛就能触手可及。把蓝天跟水面作对比,说不清哪个更蓝,反正都是醉人心魄的色彩。天空中净得除了蓝天,就只有白云了。那云白得像棉花,像雪山,总之纯净得令人震撼。无论是单反机,卡片机,还是手机,在这里拍下的照片,根本不需要后期加工,因为色彩本身就十分夸张。
在洱海上看大理古城,虽是城,却无高楼,大多为两三层的仿古建筑,规则或不规则地分布在旷野上。白族人崇尚白色,房体洁白,屋顶黛瓦,显得既平实,又古雅。远处,苍山群峰一如列队的护卫紧紧地呵护着大理古城。虽是初冬,山顶上早已积下了厚厚的白雪,犹如头戴白帽子的妙龄女郎,亭亭玉立。云雾在山腰间飘来,似是女郎起舞的裙裾。
千百年来,苍山一如慈祥的父亲,默默地呵护着大理古城;洱海,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无私地养育着大理人民。大理古城就这样静静的躺在苍山、洱海温情的怀抱中,如苍山、洱海的宠儿,朝望苍山积雪,暮看洱海月影,幸福、温暖得无法言说。
大理古城是国内开发、开放较早的古城,人流量比较大,要科学地选择时段和地段游览,尽量避开人山人海。古城特产多,但质量、价格等都需要特别当心。跟团走的话,只能是浮光掠影。当地吃、住、行很方便,可邀约三五知己,找一家比较安静的旅店小住几日,放下俗务,关掉电话,慢慢品味和享受大理古城的风情。
□黄平安
去西藏看最美的格桑花
十几年前,与西北的几位朋友约定,在适当的时机进藏采风,去看格桑花。今天终于成行,可谓是十年圆一梦。车厢里极其应景地播放着徐千雅演唱的那首歌曲: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
格桑花是由藏语“格桑梅朵”翻译而来。“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人们对格桑花既赋予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同时也赋予了浓厚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高僧传说、天神传说及蒙古传说等,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传说都很美丽、很动人,也给格桑花增加了几分神秘感。虽然如今在藏区的许多地方都人工种植了成片的格桑花,以吸引游客。而我们却将汽车开下了公路,在藏民向导的引导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在山谷中穿行,去寻找那最原始的格桑花。
大约60分钟后,汽车在山脚下停住,我们徒步登山。当我们走近那几蓬粉红色的花时,不由万分惊喜,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格桑花啊!细细看来,格桑花似菊非菊,似梅非梅,每朵花有8个花瓣极其优雅地舒展着;花瓣上有间隔性地隆起似筋如骨,使格桑花柔美中透着刚强;花瓣的外沿并不规整,尽情舒展着;深黄色的花蕊似向日葵成盘状,极具凝聚力地把每片花瓣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用手轻轻触碰花瓣时,即刻感觉到了她的润泽,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藏民向导介绍说,其实,格桑花虽然是狭义的专指性,但也有广义的泛指性,藏家会把那些美丽的花朵统称为格桑花。格桑花的骨子里是非常平民化的,农舍处、道路旁、小溪边,随处可见,就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眼前的这些格桑花,也被称为“张大人花”。那是1906年,清朝廷大臣张荫棠奉旨入藏,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唯有一种不但植株非常耐寒,且花开美丽清香,于是家家户户争相播种。然而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张荫棠大人带入西藏的,因此起名为“张大人花”。
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碾转几处欣赏了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格桑花,对格桑花也有了进一步的彻悟。果然花如人,人如花,藏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就像格桑花一样,历经岁月的沧桑,顽强屹立在美丽的雪域高原。格桑花不但鲜艳,她还与藏民族根相连,已经成为藏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精神的象征,也成为藏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的友谊之花。
□葛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