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4-09
作者:
来源:
刘海龙
伴随荒山秃岭变身森林公园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陈艺/摄
山上的杏花开了,从山脚到山顶,满眼雪白,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就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这可是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从京城远眺这里,盛开的杏花就像雪花覆盖在山上。”北京西山实验林场副厂长、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副园长刘海龙赋予西山晴雪新的解释。
刘海龙1992年参加工作,一直在西山实验林场工作。这些年,他亲自参与了西山实验林场绿化改造的全过程,见证了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诞生。回顾小西山的绿化史、西山林场60年的造林史,刘海龙说,小西山已由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现在的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的森林公园。
西山实验林场定位为城市景观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经营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健康优质、安全稳定的西山森林生态系统,促使森林景观质量不断提升,形成群落稳定、季相丰富多变的森林景象,不断增强其生态、观赏和游憩的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992年,原林业部批准在西山实验林场的基础上,建设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随即开展了总体规划,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公园建设举步维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整体形势的发展,西山实验林场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深感振兴林场、深化改革、发展林业,建设森林公园迫在眉睫,通过统一思想,林场全力以赴加快了公园建设的步伐。
“在筹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时,我们贯彻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场园一体’的发展战略,考虑得很细。”刘海龙说。
刘海龙告诉记者,早年林场周边杂草丛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林场和百姓居住区临界周边还有不少生活垃圾,环境较差。作为筹建公园的负责人,刘海龙带领林场职工一同改造升级,进行水系调整、设施修建等。最终在2011年,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5926.1公顷,现有植物517种,兽类10余类,鸟类50余种,以及数种两栖及爬行动物。
公园建成对游客开放后,每天刘海龙都要到公园巡查一圈,主要查看职工在岗情况,检查设施安全情况,查看游人分布情况等。地上有垃圾,刘海龙巡查公园时也会捡起来扔垃圾桶里,“我们一共有80多名员工,大家都很努力地维护公园的环境,谁见到地上有垃圾都会捡起来。”
刘海龙告诉记者,公园开放以来,举办了踏青节、牡丹文化节、避暑休闲节和红叶节等,还举办了红色专题活动、户外建设主题活动、森林文化科普教育活动等,逐渐形成了西山森林公园文化品牌。近两年来,随着公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兴起,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年增长率达到50%,发展势头迅猛,共接待游客约400万人次,接待旅游团体1100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随着游客的增多,公园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林场以昌华景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公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加了厕所、垃圾桶、座椅等服务设施;新建了观景平台及景亭提高游览环境;打造了3条突出观光、竞技、休闲的旅游步道;建成了3000余平方米的多功能温室一座;完善了蓄水功能、灌溉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公共停车场、入口牌楼,并对门区道路进行了拓宽。
这几年,每年除夕,刘海龙都要去公园最高处——瞭望塔那里查看。刘海龙告诉记者,瞭望塔是大年三十观看北京焰火的最佳地点,往往游人会趁半夜偷偷攀爬上去。刚刚过去的春节,前来观看烟花的游客就有50多人,因此,刘海龙得将游人劝下山,避免安全隐患。等游客走后,刘海龙才回家。
刘海龙告诉记者,西山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各种传说事迹众多,这些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十二五”期间,公园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法海寺遗址保护工程,开展北法海寺景区相关配套设施及环境整理工作,使其成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文化景区,服务森林公园的运行。围绕西山森林文化,公园还将开展相关文物古迹文化的挖掘、整理、撰写、宣传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境的人文景点,丰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董丰俊
用30年坚守诠释对青山翠岭的真情
□本报记者 盛丽/文 陈艺/摄
上午8点,西山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董丰俊到达办公室,他简单安排完新一天的工作内容,随后便上山开始例行的巡逻。西山试验林场是西山森林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个区,总面积5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3.32%,林木绿化率为98.67%。
森林防火是森林公安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完成主要靠“双眼”和“双脚”的配合。目前,西山试验林场建有100多公里的防火路,每天董丰俊都会和同事,分重点区域进行检查,一天要巡查几十公里。
“现在条件优越多啦,可以开着警车巡逻,以前我们都是靠双腿走路完成。”1986年11月,北京市森林公安成立,董丰俊第一批加入这个队伍。董丰俊回忆,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一辆212吉普车,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候,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来到山脚下,然后一步一步的爬上山完成巡逻。”
而在解除防火期间,民警还要上山修路、打水埂、维修瞭望塔、安装避雷针、粉刷防护林宣传牌等。“记得1989年的七八月份,为新修打鹰洼水泉1000米长、宽5米的防火公路,干警们在瞭望塔上一住就是50多天。”董丰俊回忆,每天大家都是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一镐一镐的干。
“每隔几年,干警们还要扛着喷气罐,拿着铁刷、油漆,粉刷林区内的200多块铁制防火宣传牌。”董丰俊回忆,五座瞭望塔的避雷针也都是干警自己设计、施工、爬上爬下安装的。
每年11月1日到第二年的7月1日是重点防火期,在这个重点时段、重要节点,董丰俊总是主动放弃节假日,坚守在森林防火的第一线。连续30个大年三十,他都是在一线度过。多年来,董丰俊的手机常年全天保持开机状态,随时保持畅通。
现在,西山森林公安派出所的防火队有队员50人,这也是林场发生火情时的重要保障队伍。一旦发生火情,董丰俊就会带领防火队员赶到现场救火,并进行勘察。每次,出火场他都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最后一个下山,有时看守火场,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顶着五六级大风在山上一守就是一宿。
在2004年的一次勘察现场上,董丰俊不慎摔伤,导致身体不适,之后做了颈椎手术。十余年来,他虽然身体不适,但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仍然坚守在一线。
目前,西山森林公安派出所有6位民警。在人员的管理上,董丰俊也做得很细。“不管是所长,还是外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责。”此外,在2008年,他还进一步完善景区划分这个管理方法。
“所谓景区划分管理方法,是指将派出所管辖的林场,划成三个景区。其中卧佛寺、吴家村、金山陵园为一个景区,东北旺、百望山、黑龙潭为一个景区,三家店、黑石头、福水岭为一个景区。”董丰俊补充道,两个民警负责一个景区,这样的划分可以确保责任到人。
森林公安,负责的事情比较琐碎、负责面广。因为工作具有的特殊性,怎么才能将工作做到位?对此,董丰俊的答案很简单:需要做到“三勤”。“首先是要腿勤,要走出办公室来到山中巡逻。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哪有隐患。”
“还要做到眼勤,要及时发现问题。最后是要做到嘴勤,要多宣传有关森林防火的知识。”董丰俊介绍,目前,西山森林公安派出所宣传途径包括宣传牌、语音宣传杆等方式。
森林防火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深入密切联防工作。每年,董丰俊带领防火办人员采取走访、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友邻单位的联系沟通,到场属及友邻共18个瞭望塔(点)进行走访、慰问。
此外,董丰俊还很重视加强森林防火队伍的建设。为提高队员身体素质,规定每天早晚两次完成队形和跑步集中训练。还建立相应的奖惩考核机制,同时,组织队员不定期集中学习林火扑救、自我保护、扑火工具使用、维护等知识。去年,海淀区举办首届森林防火扑救技能大比武,西山林场森林消防队获团队总成绩第二,专业队团体总成绩第三及个人灭火弹投掷第二名。
30年的从警生涯中,董丰俊从同事们口中的“小董”变成“老董”,但是他对于森林公安这个神圣的岗位,始终保持着热情。“北京森林公安的职责是保卫首都林木资源的安全,我和我的同事们会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将自己的真情奉献给西山的青山翠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