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4-09
作者:
来源:
王浩
用科技创新为北京添“彩”增“色”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眼下,正是春季植树造林的好时候,位于大兴区的黄垡苗圃,担任着为大北京彩色树种培育的任务。这不,又有成千上万颗彩色树种的幼苗陆续出圃为北京的园林绿化增添新彩。这里带您认识认识苗圃的带头人——王浩,一个想方设法用科技打造“多彩世界”的园林人。
黄垡苗圃基地听上去是以地名命名的苗圃基地。其实,它是北京市园林局直属且是北京面积最大的苗圃基地。如今,它又被冠上了任务性的名字——国家彩叶树种良种基地,全国131家中,北京的唯一一家。2014年12月,在北京西山林场干了20年的王浩走出林场,担起了繁育彩叶树种的任务。
初见王浩,黝黑的肤色、花白的发色,给人印象最深。如果不是在办公室,他更像一个扎进林地的育苗工人。很难想象他是一名高级工程师,黄垡苗圃的“一把手”。“你来的正是时候,明天我就得出差了,去外地引树种去。”王浩见到记者说。
在苗圃,引进新品种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王浩每次都亲力亲为。“这次回来后,我们的彩叶树种能达到150种,这意味着北京市民将能欣赏到150种的彩色树木。”王浩介绍,目前,基地里共有132种彩叶树培育得非常成功,通过这几年的造林、绿化,在市属各大公园、新建的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一共有132个种彩叶树为北京增彩,而这其中有很多都是从国内外引进,通过改良培育出来的,现在已经适应了北京的气候、地质。
“苗圃和林场可不一样。”王浩说,这个基地的任务非常艰巨,甚至带有使命性。要做好彩色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开展引种驯化、评价与筛选研究。既然是彩色树种良种基地,就要在“彩”上下功夫。“重点造林地块都设计了彩色景观,目的是让北京的四季更加多彩斑斓。”为了这个大目标,王浩提出,力争将黄垡苗圃建成“种类多,适应性强,观赏效果好”的彩色植物园,每年增加10至20个新品种。
干劲十足的王浩,说到做到!2014年年底来到工作岗位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积极为成功找办法。一年半的时间,黄垡苗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王主任来的一年多,是黄垡苗圃成立以来,项目最多的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在员工跟着王主任干劲特别足。”苗圃副主任张恒月告诉记者。
这一年多来,王浩想方设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观念和经验,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科研与推广工作。现在,全圃内用了微喷节水灌溉,并结合多种地膜覆盖,开展防草与节水试验,取得了良好试验效果。“单从节水这一项,我们现在节水达到了70%。”张恒月介绍。
在办公室,王浩上岗以后首先解决了烧锅炉还不暖和的采暖问题。刚刚过去的冬天,高效、环保的地源热泵让职工和温室里的小树苗暖暖地度过了寒冬。在林地,各处都能见到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通过土壤改良、防草、节水与园林自然景观的综合利用;普及生物防治技术、以释放天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短短的一年时间,黄垡苗圃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苗圃基地。
“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在现代化的“苗圃工厂”同样时兴,王浩一直遵循要依托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指导生产工作。一年多来,他带领班子不断进行考察和学习,邀请各大院校专家,搭建技术合作平台。
正是由于注重技术创新,仅一年的时间,王浩带领的团队就完成了新品种玉簪、萱草组培、金叶复叶槭、金叶白蜡、紫叶稠李等彩叶良种的高电压磁场技术扦插科研攻关,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获得元宝枫专利扦插配方,成活率达到90%以上,制定繁育技术规程,进行工厂化育苗,加速彩叶良种推广进程。
眼下,千余颗紫霞黄栌的幼苗正在组培实验室的试验瓶中生长,看到这些幼苗长势喜人,王浩的脸上透出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大量实验,利用扦插技术不能成活的紫霞黄栌,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繁育,年产量可达上万株。
“克隆树种”?没错,在黄垡苗圃,不但能“克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也实现了“克隆”。王浩介绍,基地专门成立了植物快速繁育实验中心,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育,为常规繁殖难成活树种提供了新的繁育途径。“很多彩叶树种利用扦插等技术很难成活,而通过组培繁育试验,就可以实现工厂化育苗。”
孔令水
甘当“生态文明”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阎义
天要蓝、地要绿、水要净,“美丽北京”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守护神”。这个“守护神”就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执法监察大队。绿地面积增加了,森林面积增大了,也吸引来了人类的伙伴动物到此相伴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这“管”的任务交给了“守护神”。
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孔令水说:“执法监察大队成立十多年来,受理各类行政案件几千件。其中受理各类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案件几千件;受理林木、林(绿)地类案件上百件。依法收缴非法猎捕和违法经营的各种野生动物上万余只(条),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熊猴、绯胸鹦鹉、蜂猴、雀鹰等上百余只。”
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北京市的“五位一体”的整体规划后,执法监察大队担负起全方位城乡园林绿化行政执法使命;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查处相关大案、要案和跨区域案件,指导和协调区、县相关执法监督工作。孔令水说:“我们不仅要执法,还要进行宣传、培训,形成三位一体。”
执法监察大队采用单独执法和与其他执法单位或部门联合执法的方法,受理群众举报案件,通过案件转办、督办的方式依法进行处理。他们多次开展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他们还与北京市农业局渔政站进行联合执法,没收网具,当场放生野鸟,既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给予了有效打击,也对市民进行了宣传教育。他们查处了大批“盗伐滥伐”林木、违法占用林地以及非法猎捕和违法经营野生动物案件。他们组织参加了多项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各种涉林涉绿违法行为,有效地保障了首都的生态安全。
执法监察大队通过两年一次对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总体长势良好,违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等“七禁止”的现象明显减少。每年对全市征占用林地行政许可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执法监督工作。按照“少占和不占林地,占一还一” 的原则,他们在执法检查中严格监督项目实施单位和区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批准的占地范围和数量,按标准及时恢复占用的林地,保证了全市森林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他们在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与工商、城管等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在丰台区“爱鸽乐园”和南顶村等市场解救出黄腹山雀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数千只,有效地遏制了未经依法许可经营出售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执法宣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市民文明意识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有效措施。春节是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高峰。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执法监察大队的队员们在春节假期回老家过年期间,自愿主动担当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志愿者的角色,利用到附近的餐馆、市场和亲友家中,向大家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违法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性等内容,让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深入到身边人的心中。队员们表示,通过与亲友、餐馆市场经营者交流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发现了身边不少人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但是通过与他们沟通和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和一致好评。
孔令水说:“有些队员来自内蒙古、甘肃、福建、安徽、陕西和山东等省。他们觉得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行动把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传递下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队员们认为,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监察部门,日常的执法工作对野生动物相关的违法行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执法队伍人力财力和物力有限,难以对所有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查处,具有局限性。作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更应当把眼界上升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层面,从民众的观念源头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减少违法行为。”
十多年里, 执法监察大队的每届领导班子、每名队员用他们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殚精竭虑,默默地为首都“生态文明”事业甘当“守护神”,这都源自他们心中深藏的那个绿色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