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4-09
作者:
来源:
卢洪波夫妇
"夫妻塔"上的16年坚守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与青山林海相望,与高塔白云为伴,在天然氧吧中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就是卢洪波日常的工作环境。卢洪波和妻子王启珍是海淀区四季青镇尖山瞭望塔的护林员。今年是他们在瞭望塔上生活的第16个年头。在很多人眼里,这里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原生态绿色环境,但对瞭望塔上的这对夫妻来说,一路走来却饱含艰辛。
在海拔760米的尖山瞭望塔,记者见到了卢洪波夫妇俩。第一眼见到卢洪波的时候,记者一下子愣住了,妻子王启珍的肤色还算正常,只是有些偏黑,而卢洪波的肤色则明显与常人不同,说不清是黑中透着红还是红中透着黑。见状,卢洪波笑着说:“这是紫外线常年照射的缘故。这里的紫外线比较强。”
说起与这片林区的缘分,要从2000年说起。“当年正在修通往这座瞭望塔的防火公路,我在施工现场看堆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安。”从那时起,卢洪波夫妇就在这片林区扎下了根。刚开始的时候,卢洪波住在一个多年的失修的石头屋里。“记得一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从屋顶的石头缝里钻出一条蛇……”如今当年的情景,已经成了卢洪波口中的一段笑谈,但是对妻子来说却心有余悸。“开始那些年,山上的人也不多,整天见不了一个人。没有电,到处都是乌漆墨黑,吃水也需要俺家老头从很远的地方背水。头三个月,我天天哭,埋怨我们家老头。”王启珍说着说着,眼里含着泪花。她记得老公半夜在山里狂跑、吼叫来发泄心中的忧郁。
尽管条件很艰苦,卢洪波看着妻子和儿子也想过放弃,但是他知道山林防火的责任重,总要有人来干。“这期间,领导也挺关心我们。只要我们有困难,领导都帮我们解决。”如今卢洪波夫妇已经住上了两层的楼房,水电家具齐全,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十几年的守护中,卢洪波记不清自己发现并阻止了多少次火情。一年冬天,凌晨两三点钟,正在巡逻的卢洪波突然看见山下不远处有亮点,他立刻带着工具跑过去。发现一名妇女在拢火取暖。“当时情况特别危机。火苗噌的一下就蹿了两米多高,我立刻向上级报告了现场情况,并及时把火苗扑灭了。”控制住现场后,卢洪波便问那名妇女叫什么名字,是哪的人,一边等待森林公安的到来。交谈中,卢洪波发觉这名女子有些不正常,女子问卢洪波:“我在路上点火怕你看见,才跑到小树林的,你咋看见的?”卢洪波这才敢断定,这名女子精神有问题。“我当时一步也不敢离开。一是怕她再到别处去点火;二是怕她有危险。”
女子被森林公安带离林区后,卢洪波又检查了下有没有火种,之后才离开,这时天已经微微亮了。“其实当时挺后怕的,冬天气候本来就干燥,又没有下雪,再晚发现一会儿,后果就不堪设想。”
多年的防火经验,让卢洪波夫妇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白天看烟,晚上看点。对卢洪波来说,周围四面八方的山就像在家门口一样,他能说出每一座山的名字,以及海拔。只要哪片出现情况,卢洪波都能准确说出位置,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甚至晚上哪里突然出现亮点都能及时发觉。
卢洪波夫妇的守护面积是7500亩,可实际上只要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他们俩都会注意,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多年的生活习惯让卢洪波夫妇养成了一个共同的职业病——每隔十分钟就要出去巡逻一遍。当记者采访卢洪波的时候,妻子王启珍就出去转转;采访妻子的时候,卢洪波也会出去看看……一个下大雨的晚上,待不住的卢洪波也要出去看看,当他拿着灯来回观察的时候,忽然看见鬼见愁的山头上有一个亮点,在来回晃,“我拿着灯照照那个方向,对方也朝我这个方向射来灯光,我当时就笑了。”卢洪波笑着说,“俩傻蛋,下雨天还防火。”卢洪波知道那是一个同行。
现在,卢洪波夫妇早已适应了山顶的生活,看起来有些枯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香山游人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游人喜欢野游。每年,卢洪波总要救助很多迷路的、摔伤的,甚至有自杀的人,因此卢洪波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都成了宣传防火工作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防火意识。”就这样,卢洪波夫妇不仅成了山林的守护者,也成了人们的守护者;而游人也成了山林守护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只有35岁的卢洪波如今白发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两鬓,这是他们夫妇十六年坚守的见证。对卢洪波夫妇来说,十六年并不是坚守的终点……
任贵平
乐为造林事业奉献青春
□本报记者 余翠平
“能为首都的园林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觉得再累也是幸福的。”任贵平感慨地告诉记者。
1989年大学毕业后,任贵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大兴林业系统最偏僻的一个单位——麻各庄林场,也是大兴区“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最前沿。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老场长进行技术工作。
林场的工作主要是春秋两季造林和常年林木综合管护,因为林场地处永定河下游,林地分布在荒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到造林季节,他和工人们一起在沙地里进行测量、打点放线,进行施工指导。遇到刮大风的天气,罪就遭大了,眼睛里、嘴里、耳朵里、头发里,到处是沙土。
为在沙地里走路方便和快些,任贵平有时就把鞋子脱了,光着脚,同事们戏称,在林场工作,脚丫子又通风又透气,甭想得“脚气”;在工地上吃的干粮里混杂着沙子,吃起饭来都不敢细嚼,只能囫囵吞枣,凑会着咽下去;喝的水里上面漂着一层细土,下面沉淀着沙子。冬季采伐季节,吃住在林中半地下、半地上的窝棚里。平常在场部里总算好受点,但办公室四面透风,风起沙扬,屋里总有扫不净、擦不净的沙子。
林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便,有时连续几个月不能回家,任贵平与家里音讯杳无。记得有一次,他弟弟带着一个同学,骑了近百里的自行车,一路打听一路找,突然找到了林场。当时,吓了他一跳,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弟弟一说才知道,原来是家里不放心,因为他已几个月没回家了。
现在回想起来,任贵平常讲,在林场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树立了一种平常心;从老同志身上学到了一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思想境界。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们没有任何怨言,而是将它当作自己终生受益的一笔财富来看待。
1993年,因工作需要,他调到局机关业务科室工作。2003后又出任大兴区林业局林业科科长。工作面宽了,性质变了,但他始终遵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不管份内份外,多听多学,多做少说,虚心向同志们学习,从严要求自己的工作标准。
作为大兴林业局林业科科长,他带领全科同志,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为全区林业发展献言献策。他带领科室同志进一步理顺了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全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他们每年组织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规模都在万亩左右,全部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为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1年以来,大兴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非常繁重。作为牵头人,他主持完成了(2001—2010年)大兴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规划、大兴区2001—2005年林业“十五”规划、大兴区2006—2010年林业“十一五”规划、大兴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先后参与了京开路、京津塘、六环路、永定河、京九铁路、五环路等 “三北”子项目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各项工程市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2001-2003年他连续三年作为大兴区绿色通道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成员,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程进度报送、工程质量掌控、工程总结验收等环节中,任贵平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宗旨:“绿色通道工程无小事。”他事事坚持高标准,分工中有协作,协作中有分工,在工程建设的大链条中,心甘情愿做一颗螺丝钉,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融入生产实践,发挥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热!
“节假日不能休息,不能与家人团聚,熬夜加班是常事,但我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因为造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平原造林工程,计划5年内全市实施造林面积100万亩,大兴区2012年-2015年五年计划完成17.5万亩造林任务。任贵平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大兴区平原办主任。他针对平原造林时间紧、任务重的新特点,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利用4年时间,完成造林20.1万亩,圆满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