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4-02
作者:
来源:
当儿女们问我:姥爷这么大岁数哪来的精气神?我想: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公而忘私,这就是父亲的追求吧!有追求的的人才有精气神!
父亲——我永远的榜样
□思清
2015年6月17日,父亲在与癌症抗争了一年后,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清明时节,站在父亲的墓前,我的心仍很痛,泪还流。
父亲走了,他那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频频地显现在我的脑海;好像就在昨天,他还在帮别人修车;在掏小区内堵了的下水道;在帮邻居扎针、按摩;在一桶一桶地浇着那本已枯萎后又嫩绿的藤萝……
在单位被称为“老黄牛”的父亲,退休后,更是热衷于公益事业。
他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忙”,每天早晨的散步就是他为别人做事的好时机。他常常会在河边或河中捞起浮上来的钱包、皮夹等物。这是小偷偷了包,把钱拿走,包就扔在了河里。为了把证件及时交给失主,父亲家里的电话就成了寻找失主的公用电话。有些人接到电话及时取走证件;有些实在找不到失主,父亲就把包放在居委会,请居委会的同志帮忙联系失主。
甭看父亲个小单薄,散步时抓小偷绝不含糊。一次是看到小偷正在撬车锁,他断然制止;又一次是他追赶撬车成功,并已扛车就走的小偷,在路人的帮助下,小偷弃车而逃。
有时散步,父亲会遇到无家可归者或是残疾人躲(住)在桥下,只要他们不离开,他定时定点地给他们送水送饭,有时还送药。天冷了,他会给他们送去御寒的衣服。
楼道脏了,他要去扫;下雪了,他要去铲冰扫雪。
每天散步时,他还要带手去撕胡乱贴的小广告。即使是在癌魔令他身体虚弱,不能像常人一样出行时,他仍然坚持参加志愿者的值班。站着不行,就坐在马扎上,用警惕的眼睛巡视周边环境。
正是父亲的“忙”,退休后,他年年被评为社区的优秀党员。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当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别太累时,父亲最爱说的话是:“累不到哪去,都是伸把手的事”。
站在父亲的墓前追思,我竟感到一个小人物的大情怀,一个平凡人的伟大!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让人感动,给人温暖,它传递的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是真正的雷锋精神。
当今社会,雷锋精神所能影响的远不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世界诸多国家的人民努力学习和实践的精神,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雷锋,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将因为有更多像雷锋、像我父亲这样的人而变得更加美好。
亲爱的父亲,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以您为榜样,继承您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清明将至,为响应“文明祭奠、绿色祭奠”理念,今年我选择网络扫墓,让烛光照亮虚拟空间,照亮爷爷杨天东的慈容,送上晚辈深深的敬意和祝福,以寄托我的怀念之情。
忘不了爷爷
“好好读书”的叮嘱
□杨利君
记得那是我在部队服役刚满三年,第一次有了探亲假给家里打电话准备探亲时,才知道爷爷已经病重好几个月了。爷爷怕我担心,影响工作,没让家里告诉我。当我赶到家看到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满脸浮肿的爷爷时,眼泪直往外涌。爷爷却说:“孩子,爷爷没事儿,到我跟前来,让爷爷摸摸你的帽徽和肩章。”我强忍泪水贴近爷爷跟前。爷爷抚摸着我的军装端详了许久说:“孙儿已经是个合格的军人了,我就等着这一天,这我就放心了。”没过几天,爷爷安详地走了。爷爷的匆匆作别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哀伤。今天想起爷爷的英容笑貌,我仍禁不住泪如泉涌,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连串关于爷爷的记忆。
爷爷有四个孙子,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爸爸妈妈整天忙着田地里的活儿顾不上照顾我们,还为一家人的吃穿发愁。奶奶去世早,童年的我和弟弟们都是爷爷带大的。
记忆中的爷爷就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帮爸妈带孩子、做饭、喂猪、干农活,把孩子们哄睡了自己才休息。现在条件好了,各种物质条件也丰富。但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服务,仍感觉有些疲惫。想想爷爷一个人操持着那么多的家务,真的很不容易。
长大了才知道爷爷曾经是个军人,是第四野战军的侦察兵,参加过辽沈战役等解放战争,立过战功,解放后为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才解甲归田回到湖南老家。
爷爷喜欢看电影,方圆七八里地的农村放电影,爷爷都会带我去看。爷爷拿把手电筒背着我到邻村看电影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仍然十分清晰。
爷爷最爱看的是战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看到侦察兵趁着夜色摸敌人的哨兵,翻墙进入敌营,趁敌人正在熟睡,破门而入大喝一声,“不许动,把手举起来,缴枪不杀!”时,爷爷总是按捺不住地兴奋:“快看,爷爷当年就是这样的!”
爷爷不善言谈,但看得出此时的爷爷眼角里流露着自豪。由于从小时候跟着爷爷看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由于爷爷对战争题材电影的偏爱,我和弟弟们也对军装产生了特殊感情。我18岁参军到部队后,成了一名军旅摄影师,以至于现在转业了,仍在从事影视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弟弟们也先后走进军营。
忘不了爷爷不厌其烦“好好读书”的叮嘱,忘不了爷爷牵着弟弟的手蹒跚学步的身影,忘不了爷爷不厌其烦给我们叠纸飞机的场景,忘不了爷爷做的柴禾饭……印象里的爷爷总是那么慈祥。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如今都成为我思念爷爷最珍贵的片段。
爷爷离世已经16年了,连日里频频梦到,爷爷带着我和弟弟们围桌而座,吃着他做的柴鸡泡饭,如同从未离开。是的,在我心里,爷爷一直还在湖南老家等着孙儿们回去。
如今,我已经在北京安了家,爷爷的曾孙也三岁了,下次我带曾孙到爷爷坟前给爷爷磕头。清明将至,我在网络空间为爷爷点燃了蜡烛,愿这烛光给爷爷送去温暖,带去我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很普通的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 可是她常常教诲我和兄弟姐妹,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要好好读书,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全国的老百姓都有知识、有理想,这个国家才有希望。母亲这些很朴素的道理,成为我家的家训,并薪火相传着……
母亲的话,成为我的家训
□陈家忠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两年多了,每每我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便情不自已地潸然泪下。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母亲并没有离世,她只是换一种活法,依然用她那双善良的眼睛关注着我们。
母亲仙逝时,作为一个人子,我没有在病榻前侍奉左右,在老人弥留之际,陪伴她度过人生最后一站,我实在是一个不孝之子呀,也许这就是我人生永远的遗憾。
在我的记忆里,无法抹去2014年1月7日下午15时许,老家的三姐给我打来长途电话,急切地和我说:“弟弟,妈妈病重了,你抓紧回家来看妈妈最后一眼。”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特别的震惊,我和三姐说话都哽咽不已。三姐连忙安慰我道:“你也不要着急,这样我让妈妈和你说几句话。”在电话那一端,传来很微弱的声音:“儿呀,妈妈快不了事了(江苏省宿迁市方言:意为自己快要去世了。)”这句话成为母亲给我留下最后的遗言。
母亲早在蛇年,因患有心脏病住院了,我常常牵挂母亲的病情,每天都要和老家的哥哥和姐姐通上一次电话,用焦灼的心情询问母亲的病情。我因工作缠身,回家的日程也迫不得已地一改再改。母亲总在电话里安慰我,说:“我这是老毛病了,住几天院就好了,不要牵挂我。你好好为国家效力,多出成绩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母亲生病住院的日子,我都不敢关手机,我就担心一旦关机,就关闭了我和母亲彼此血脉相连的心音!
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后,我立马和杂志社领导请假回家,并购买好回老家的高铁票。本想次日中午就能到家,陪伴母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哪知道在2014年1月8日凌晨2时,我的手机铃声响起,三姐带着哭腔在电话那一端说:“弟弟,妈妈快不行了!”
我在电话里,很清晰地听到母亲急促的像拉风箱似的呼吸声音,我大声地在电话里喊着“妈妈!妈妈!等着我!”我拉着拉杆箱,急匆匆地下楼,拦着一辆出租车,风驰电擎般地向着首都机场奔去。1月8日凌晨4:30分,年已85岁高龄的母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也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朴素的道理,成为我们的家训,并薪火相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