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3-12
作者: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
吴正宪:
课堂到庙堂 情怀终未改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25年一线教师生涯,她把“做孩子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喜欢的课堂,为孩子提供优质数学教育”作为工作目标,教育情怀始终不变。
当了21年教研员,她参与审定多套教材,写下多部著作,还把多年教学经验分享给各地同行,她的团队有20余名成员评上特级教师。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3年,她深入基层调研,为人民代言,传递百姓声音。
面对诸多荣誉,她说,我始终是一名教师。
有一次在昌平城关中心小学讲课,她留意到两个坐在角落的学生从没举过手,就叫他们上台发言。两人开始时完全不会,神情沮丧,但她没放弃,一直耐心启发,两人终于明白,大声说出解题思路,神气地走回座位。其中一个学生后来写下作文《我不再是一块木头》……每年教师节她都收到无数祝福。
吴正宪去过几百所学校上公开课,每次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说她讲得特别有意思。为什么她的课这么受欢迎?
她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法,用故事、动画、实物等素材,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生活,创造了“好吃又营养”的数学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探究欲望,赢得学生的心。
她用心用情传递温暖和信任,常常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她说教师要和学生在一个“频道”上,讲儿童能懂的话,这是小学教师一项重要基本功。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上课,总被她和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乐学互动场景感动。
她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一年暑假,她做完小学数学12册全部例题和思考题,整理出知识网状图;她大量阅读数学专业书籍,草稿摞起来比写字台还高;她研究多种教育理论,写满20多本教学随笔,搬家都舍不得扔;她先后师从刘梦湘、马芯兰、张梅玲、周玉仁等名家,博采众长,创自己特色。
1994年,她进入区教研中心;2002年调入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任小学数学室主任,着力培养青年教师。2008年,她开始主持“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同行。她的团队有20余人评上北京市特级教师,她和数学室辅导的教师多年蝉联全国小学数学评优课一等奖。
“教研员不能只简单研究指导教学技术,更要关注教师教育品格,促使教师保持职业情怀……”2月29日,吴正宪召集区县小学数学教研室负责人开会,再次阐述对教研工作的态度。虽然年过六旬,但她每天行程满满当当。听完各区介绍,她从学期工作安排、对数学教育的思考说到教研员使命,忙碌一上午不见疲态。
“一个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梦从何生?!”2013年,吴正宪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就以这样振聋发聩的反问,留下深刻的个人印记。
吴正宪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教研员,现在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兴奋、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她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等多项议案,为民生鼓与呼。她的议案均得到相关部门回复,其中新教师培训、学生减负等提议正在落实中。
2013年两会小组发言时,她呼吁“减轻学生负担,大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希望社会不要一味以成绩衡量孩子和学校,让孩子有一个正常生活状态,给他们足够的睡眠时间。”她还为边远地区教师说话,建议国家加大对该群体的倾斜,采取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2014年,吴正宪继续关注基础教育领域,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减负等方面,提出建立新教师补充机制;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入职前接受培训;改善教师居住条件;成立学科题库等意见。
2015年,基于去边远地区学校支教的观察,细心的她呼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校设施,为农村学生配备有靠背的椅子。她还提出应盘活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此外,她关注司法改革等议题,建议加强司法宣传,改善法官待遇等。
吴正宪的履职工作得到北京教科院的支持。2016年,她将把副院长桑锦龙带队调研撰写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报告带上两会。报告提出把做强河北教育作为战略重心,建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统筹推进三地中高考改革等建议。两会前夕,她还特意前往北京小学、史家小学等地,调研校园足球、楼顶停车场等做法。
人大代表终有卸任的一天,但是倾听教育的声音,为教育发展服务,吴正宪不会卸任。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炽热的情怀,她说这是永葆工作热情的源泉。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全:
给山村发展添个“北沟模式”
□记者 崔欣/文 彭程/摄
在怀柔区慕田峪长城脚下,有一个不大却十分干净、别致的小山村。这个名叫北沟村的地方,不但有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农民,还引了17户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在这里安家置业,不久前又被命名为中国孝星示范村。可谁又能想到,这个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山村,曾经是个有名的贫困村。在村支书王全的带领下,才走出了一个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北沟模式”。
曾经的北沟村,不但人均收入仅4000多元,村集体还欠银行80多万元贷款,年年都得等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2004年,村中土生土长的王全毅然参选村党支部委员,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当过兵,干企业厂长,也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王全,当时自己办了个瓦厂,每年有5万元的利润。可那时的北沟村,村干部已两年未发过工资,新当选的主任干了3个月就辞职了。“我不是为了官儿,就是想要为北沟出力,把它变成花园。”
王全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建设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从硬化街道、农户改厕、栽花种草等多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北沟村的村容村貌。与此同时,他亲自带头在办公楼里认领了自己的责任区,并将全村32名党员组织起来,建立起全镇第一支“党员保洁服务队”。在榜样的示范带动下,村容村貌成了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王全和村“两委”干部又抓住这一契机,入户征求村民意见,最终修订完善了包括22大项、260余小项条款的“村规民约”。
记者走进北沟村时发现,在村里主要街道的两旁,雕刻着许多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壁画。“这是村内修建的‘传统文化一条街’。因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才能为北沟长远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王全说,在他的倡导下,从2008年起,北沟村对村民开展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村民,同时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民俗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村党组织又专门邀请大学教师来村教授传统文化课,定期为村民播放《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影视节目,不定期开展村民演讲、村干部宣讲、儿童表演等活动。通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形成了周一听(村级广播)、周中看(宣传橱窗)、周末围着屏幕转(数字影院)的立体式学习模式,将学习受众扩大到了每个村民。
去年11月,中国中华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向北沟村授予“中国孝星示范村”的牌匾。这是北京首个孝星示范村。
2015年,王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可他没有忘记自己农民的身份,带着《关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农村水利设施的恢复和建设的建议》和《关于中央划拨农村干部报酬补贴资金的建议》等4个建议上会。
今年,王全又准备好了3个与农村有关的建议。对于提出《关于村庄合并问题的建议》,他说,农村人口正在明显减少,出现大量的闲置住宅和废弃土地。多年闲置的房屋无人打理、逐渐破败,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如若房倒屋塌还会对在村村民造成安全隐患,更是对国家土地的极大浪费。所以他建议对存在“空心”问题的村庄以及一些分布散、规模小的村庄进行合理、适当地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