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3-12
作者: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彭雪峰:
结合专业实践为国家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孙艳
2013年全国“两会”,彭雪峰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是常委中的唯一一名执业律师,也是中国律师制度恢复30多年来第一位当选全国政协常委的执业律师。之前当了5年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今年当政协常委已有四个年头,不管是代表还是委员,身份虽有变化,但彭雪峰一直在用他不变的律师身份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从事律师职业近三十年,他办理了诸多在国内或行业内颇具影响的案件,曾为可口可乐、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人寿、苏宁电器、北辰集团、万通地产等大型企业代理了多项改制、上市、并购及反垄断等法律服务。他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及客户的高度认可,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多次被评为司法部“年度优秀律师”、“北京市十佳律师”及北京市“杰出律师”。
彭雪峰说,他是作为全国3500万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特别是从27万律师队伍中产生,本身就是对律师行业的重视和肯定,这对律师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非常珍惜这份荣誉,作为政协常委中唯一一名执业律师,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全国27万律师。”
从接受这份荣誉开始,彭雪峰就把它当做整个律师行业的荣誉,用他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为百姓代言。“这份荣誉更是责任和使命,这是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对我们律师队伍寄予的厚望。”彭雪峰说。
在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之前,彭雪峰担任了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谈到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的区别时,彭雪峰表示,政协委员在我国拥有独特的政治价值。委员中除了一部分达到执政年龄边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或部级以上领导外,主要汇集了我国各行业、各专业的优秀代表,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政协的主要职能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这三个层面,律师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与各领域杰出代表们的沟通交流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更能开拓思路,碰撞出更多火花。
当了四年政协常委的彭雪峰,如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政协。“职责更多,需要付出的时间更多,工作节奏也更紧张。”彭雪峰说,全国政协常委的工作确实要比担任人大代表时多一些,比如增加每季度一次的常委会,就某些专题进行座谈,还要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调研。
“但是每次参加考察或专题座谈,或就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反馈意见,我都能切实感受到其中的实际价值,确实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觉得很有意义,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彭雪峰说。
作为律师委员,彭雪峰认为认真履职的体现就在于如何结合专业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更好地参政议政。这不,今年彭雪峰又带来了几份和法制有关的提案。
彭雪峰介绍,他今年上会的提案涉及立法和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立法方面,是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希望行政程序法尽快出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程序正义作为“看得见的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必要保障。以程序来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的运行,强化政府按程序办事,使权力行使有“矩”可循,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建议将“完善行政程序法制”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其中重点是要规范行政决策权和执行权的行使。
针对司法体制改革,彭雪峰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体制的行政化色彩强烈,司法机关在人财物各方面受地方的制约较大,而且地方化对司法独立形成严重干扰,应该把“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作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
彭雪峰表示,应该在法院内部改革司法管理制度,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比如,完善法官遴选制度,选拔具备司法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法官队伍;健全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为法官提供薪酬、任期、安全及职务豁免等保障,留住专业人才;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问责与惩戒制度,保障司法裁判的质量。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京剧院演员
谭孝曾:
为戏曲文化传承鼓与呼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每次上会,政协委员谭孝曾都并不轻松,“我不仅要在会上积极学习政府工作报告,还要带着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履职。”谭孝曾告诉记者,上会前,他早就做足了准备,今年的提案是与戏曲文化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关。
1949年出生的谭孝曾,今年已经67岁了,但依旧神采奕奕,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人才匮乏的问题,特别是戏曲方面,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谭孝曾语重心长地表示,“作为从业者和传承者,我着急啊!”
熟悉谭孝曾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梨园世家出身的他,是谭门第六代嫡传人。代表作品包括:《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龙凤呈祥》、《将相和》等。
或许正是因为梨园世家的出身,让这位老人十分看重戏曲文化的传承,“前辈们把文化交到咱手中,咱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把这些好东西传下去。”谭孝曾告诉记者,但近几年,他看到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学习戏曲的学生都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艺术水平同比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谭孝曾连续担任几届、不同年龄段京剧比赛的评委,“看到很多学员不尽人意的表现,我着急,为艺术的传承而着急。” 谭孝曾笑着说,“当然,我不是否定所有的学生,只是阐述的一个现状。艺术的传承应该引起重视。”
今年,再次以政协委员身份参会的谭孝曾带来的提案是,“建议调整专业艺术院校的放假制度,缩短专业艺术院校师生的假期。”
目前,我国专业艺术院校和其他普通院校的放假制度是一样的,全年包含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约170天左右。“也就是说,一年有大概一半的时间都在放假,这对学习艺术门类的学生来说,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效和艺术基础。”
“学生放假时间太长了,艺术院校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谭孝曾认为,艺术门类学生应该传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学习精神,在学校练好基本功,走上舞台才能更加扎实。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行的假期制度,让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台下十年功”得不到客观保证。
谭孝曾告诉记者,就在刚刚结束的寒假里,很多北京当地的学生都跑到他家中学习,听老师说戏。还有外地的学生,邀请谭老师利用假期去外地讲课授业。但更多的学生是彻底放假,开学季就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基本功都退步了。
谭孝曾说,对于练功这件事,戏曲行业有着这样的老说法,“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可见在戏曲文化传承过程中,“苦练基本功”是每一个艺术从业者不可逃避的功课。
“所以,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对待,才能培养出特殊人才。”谭孝曾告诉记者,在他的学生和徒弟当中,也有非常出色的,这都离不开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坚持练功,坚持学习。“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我们应该通过制度,保证艺术院校学生应有的专业学习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
在谭孝曾眼中,练功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每天必须活动身体,必须吊嗓子。”谭孝曾告诉记者,虽然会议的时长让很多参会委员都略感疲惫,但即便如此,他每天的基本功练习也都没有停。“天气好,我就早起在院子里转一转,吊吊嗓子;天气不好,我就躲在宾馆的卫生间里练功。”
谭孝曾说,身为一名戏曲表演者,他专注于表演,更关注传承,“我希望我们的专业艺术院校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人们奉献更精彩的演出,把戏曲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说到这些,谭孝曾的话语里满是语重心长,“这是我们这代戏曲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