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旅游

2016-03-05 作者: 来源:

  雍和宫的往事
  ■王立群
  我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初),每天可以听到雍和宫的敲钟声,那是雍和宫周围居民的定时钟,钟声传得很远,方圆一里地远近都可以听到。庙里打钟的喇嘛叫侯三,据说姓侯,家里排行第三,所以人称侯三爷。那时候我四五岁,侯三爷五六十岁,我对他的印象很深。侯三爷的人缘好,大人、孩子都喜欢他,因为他在雍和宫打钟的时间很长,据说家里穷,没有生活来源,从小就当了喇嘛,十几岁就在雍和宫打钟,一直到50年代末取消了打钟的传统。由于今年是猴年,所以使我想起了侯三爷。看着成千上万来雍和宫旅游的人们,也想写写我记忆中的那段雍和宫的往事。
  钟声在那个年代很有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多家庭都没有钟表、自行车。而且那时北京也没有什么工厂,只有一些小的私人作坊,也不能生产钟表、自行车等(只有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有一些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工厂),所以钟声对大家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大概在1959年,年岁太小的喇嘛的徒子徒孙全被还俗了,回了内蒙,所有的老喇嘛都被限制在雍和宫内劳动,伐掉了里面所有的老槐树,改成了种葡萄、果树、蔬菜等,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再后来也允许他们出来活动。而侯三爷由于是下层的敲钟喇嘛,一直较自由,经常上街买东西,去酒馆喝点酒,有时和老街坊聊聊天,和孩子们做个猴脸等。侯三爷不仅姓候,而且长了个猴子脸,加上满脸的胡子,更像个猴子。我后来才知道,侯三爷是个汉族人,当时,雍和宫庙里的喇嘛穿的全是那种绛红色或橘红色的长袍,所以我原以为喇嘛全是蒙古族人。
  记忆中善良的康喇叭
  我们所住的房子均属庙产,归几个大喇嘛管辖使用,房子租金的收入也作为老喇嘛的一部分开销之用。我们的房东康喇嘛所管辖的大院是一个深6层的院子,也是庙里封给他的领地。他有2个徒弟、3个徒孙,在当年的雍和宫是个层次最高的喇嘛。1958年前后,康喇嘛去世。说起康喇嘛,我有着很深的记忆,因为康喇嘛是个菩萨心肠,又特别喜欢小孩子,那时候(建国前后),家家都很困难,所交的房租就是几斤小米,后来,家庭生活实在困难的,康喇嘛就不收房租了。很多家庭里用的床板也都是康喇嘛给借的,到后来也就不要了,很多老街坊都很怀念康喇嘛。
  记忆中,雍和宫大概在1953年从自由开放改为关闭,改成文物保护单位,禁止游人进入,只有庙里的喇嘛才能进入,进行修缮和管理。偶尔康喇嘛进去办事,顺便带上我们几个孩子进去转转,觉得是个难得的机会,跟着他屁股后面,觉得美滋滋的。
  康喇嘛去世后,他的两个徒弟接管不久,房产就被国家接收,交给城市房管所代管,徒孙还俗,五六十岁的两个徒弟进入雍和宫种地、种果树去了。
  60年前的雍和宫大门
  60年前的雍和宫, 东、西南大门是什么样子?多数人可能都不会知道,实际上现在的东、西南大门并不是60多年前的样子了。大约在1953年,雍和宫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那次维修使雍和宫东、西南大门完全变了样子,南大门有东、西两座,当时并非是修旧如旧,由于条件原因吧,将原来的带有门楼的三座大门的琉璃瓦格式改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即两个门柱两扇门,没了门楼,也没有琉璃瓦。而原来的大门为三座大门,并有门楼,中间的大门比两边的门要大一些,三座门和大门内的牌楼的4根立柱形成三个通道一一对应,十分协调、壮观。
  现在的东、西大门变成了一座门,和后面的牌楼下3个通道的整体建筑也就不协调了,没有了门楼和琉璃瓦,自然也就缺少了雄伟壮观的感觉,显得朴素多了。雍和宫大门分别在东、西两座牌楼的外围墙上设有两套门楼,西门临街,常年使用,东门在戏楼胡同里,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只有在重大活动时才使用。两座门楼以中轴对称,遥遥相对。
  大门门前还有大青石的坡道,由于时间的变迁及铺路,地面逐渐升高。如今,坡道早已不存在。
  雍和宫春节热闹非凡
  60年前,庙里每天定时打钟敲鼓,成了周围居民起居办事的钟表(那时大多数家庭没有钟表)。每年春节庙会雍和宫大门内外极为热闹,有卖各种小商品的、说书的、拉洋片的、卖关东糖的,等等,应有尽有。除了初一、十五进香外,还有“打鬼”的节日。这时,庙里的喇嘛,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成队的喇嘛穿着盛装,光着一只胳膊,这只袖子耷拉着,戴着一种特制的高帽子,吹着很多长长的山号和各种仪仗,用酥油和面做成的一种叫“巴拉面”(音)捏成的“魔鬼”,表面刷成枣红色,被捆在一根花花绿绿的木棍上,由一个喇嘛举着,从庙里最北面的大殿一直向南,簇拥着走到雍和宫的东南门外,把“魔鬼”甩到地上,孩子们纷纷上前去抢,这就是打鬼!热闹非凡。
  如今,只有在雍和宫附近居住的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还有雍和宫1953年维修前的印象。由于当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相机,也很难找到当年的旧照片,我在网上搜到的基本上是以后的新照片,我家当年就住在雍和宫西围墙外的仓房院子里,每天都要进出雍和宫大门,自那次修缮后,雍和宫开始关闭,很长时间不再开放,又过了30年后(1980年前后),才又开放。我们的出入通道也因此改道了,院门位置也改了。
  现在,我已经是快70岁了,凭着记忆,边学电脑边把雍和宫当年的大门画了出来,使大家有个了解,当然也更希望有关部门能恢复当年的雍和宫大门的样子,尤其是更加重视文物古迹的今天,重视旅游景观,和古代园林,复原历史更有意义,我画得不十分准确,仅供参考。
 
  赴厄瓜多尔旅游
  3月起将免签证
  从3月1日起,中国公民赴厄瓜多尔旅游将获免签证待遇。
  厄外交部在一份官方公告中说,考虑到厄瓜多尔和中国之间的紧密友好关系,以及为两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人员交流提供便利,厄政府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赴厄瓜多尔旅游、探亲或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中国公民可免签入境、出境、过境厄瓜多尔。从第一次入境日期开始一年之内最多可在厄瓜多尔免签证停留90天。
  厄外交部在公告中提醒说,有意在厄瓜多尔境内逗留时间超过90天或从事非旅游目的的中国公民仍需在入境前申请签证。
  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证实,已收到厄外交部关于给予中国公民赴厄旅游免签90天待遇的确认照会。厄政府决定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证入境90天待遇是临时性政策安排,有效期将截止到两国已签署的签证互免协议生效之日。2015年1月,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厄中双方签署两国游客相互免签证的协议。目前厄国民议会对该协议的审议尚未完成,致使两国已签署的互免签证协议还不能落实。
  分析人士指出,在厄议会未通过厄中互免签证协议的情况下,厄方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免签政策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中厄双边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引人注目;二是厄瓜多尔渴望成为中国游客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国,分享数目庞大的中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据新华社)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