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新春特刊

2016-02-06 作者: 来源:

  民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春节起源于什么时间?春节期间有哪些“老规矩”?让我们听专家话说猴年春节的故事。
 
  春节是从什么时候有公众假期的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可谓悠久。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介绍,春节是我国农历的年节,标志着年岁的新旧交替。提到春节的起源,张勃表示,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有的认为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还有的认为源于鬼节。”过年的习俗起源很早,但时间不确定。
  “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才稳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张勃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决定采用阳历,用公元纪年,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袁世凯执政时间,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
 
  春节
  “老规矩”
  关于初二到十四这期间,又有哪些你不了解的习俗?首先春节期间,一般的亲朋互访,在时间上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有些特殊的亲戚,还需要在特殊的时间拜访。比如,山东南部、西南部一带习惯出嫁的女儿初二回娘家;在河北晋县,习惯初二初三日,外甥到舅家,初六初七日,女婿到岳父母家去探望。这些春节的老规矩可不能搞错呢。
  破五
  老北京的“说官话”
  提到大年初五,这可是春节中较为重要的一天。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正月初五又称作“破五”、“五穷日”、 “五忙日”。张勃介绍,初五这天各地的习俗不同。“主要有送穷、接路头这些。此外,在饮食上也很讲究。“北方普遍吃水饺或面条。”
  在初五,不少做生意的人会在这一天变得有些忙碌。张勃介绍,在南方,商人开市多在初五这天。“在这天,街头会呈现出一片热闹的场景,商家会悬挂彩灯,放爆竹。而在北方商家开市则多在初六。”
  此外,张勃还补充道:“过去在开市之前或者当天,店家还要会确定伙计的去留问题。在北京,当家的往往在开市前的初四、初五日设宴,叫做‘说官话’。晚宴丰盛,有酒有菜,酒后照例是吃包子。吃过几口酒菜后,便宣布人事安排。如果要辞退伙计,包子端上来后,当家的就亲自给他夹一个包子,这顿饭又俗称‘吃滚蛋包子’。”
  初七
  要吃长寿面
  时间来到大年初七,这一天为人日。“在广东海丰,这天早上,要吃用菠菜、芹菜、茴香、蒜等七样蔬菜合烹的“七样菜”;而在江西雩都县,初七时,要采时令蔬菜和米一起煮羹,让新出嫁的女子食用。”张勃说,“因为是七日是人生日,所以许多地方吃糕及面条,以求食者寿高福长。”
 
  如何做一名有文化的猴年人
  春节习俗活动丰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你想做一位有气质、有文化的猴年人,那么小编为您奉上一道带有浓浓文化内涵的大餐,请专家为各位讲讲春节的文化内涵那点事。
  更新
  春节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这也是它与其他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之处。中华民族是追求更新的民族,因此,当时间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那么,什么样的民俗活动能体现春节“更新”的内涵呢?对此,张勃给出的答案是许多活动都体现出更新,比如贴对联、门神和吉祥画。有句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用“新桃”换掉“旧符”,贴上对联、门神、吉祥画,以此来更新生活的环境。此外,人们会“更新”自己,清洗自己的身体,纯洁自己的心灵,并换上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带着满满的希望,让一切从头开始。
  庆贺
  这样重大的传统节日,庆贺仪式肯定是不能缺少的内容之一。过年庆贺是因为“年”本来意味着庄稼丰收。《诗经》中记载: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摆上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庙堂,大家共同举杯,祝福万寿无疆。对于现代人来说,拜年是过年中最重要的庆贺仪式,通过拜年表达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
  祈吉
  吉是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对一个人最美好的祝福莫过于“万事大吉”。吉包含着对凶的驱避,祈吉实际上包含着驱除凶邪和祈求吉祥两个方面。过年时间,驱凶祈吉的方式非常多,体现在饮食、装饰等各个方面。过年时的饮食包含着吉祥的寓意。北方多吃水饺,水饺形似元宝,辽宁一带就称其为元宝汤,黑龙江多称为揣元宝,寓意发财。南方过年多吃汤圆,含有一切圆满的意思。在上海,第一顿大都吃年糕,切成片丁后,或与糯米圆子相配,或和长长的面条同煮同食,取意于高升、团圆和长命百岁。放爆竹也是典型的驱除凶邪的习俗活动。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里的山臊恶鬼是凶邪的象征。爆竹用响亮的声音、明亮的火光和爆发的力量,将一切不利的东西驱除干净,并渲染着新年吉祥的热烈气氛。
  除去放爆竹,张贴“福”字、吉祥画、春联、门神等也都是祈求吉祥的重要习俗。
  团圆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情感的指向和归属。团圆,是春节的又一重要文化内涵。过年中团圆内涵,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团圆。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接家堂的习俗。年前到坟上将祖灵请回共度佳节,将最好的食品最先献给他们,用最庄重的礼节跪拜礼向他们致敬。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
  和谐
  另外,中国素来贵和,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等,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春节期间的种种禁忌,比如不能吵架、不能骂人、不能摔碎东西,等等,也都是用特殊的方式刻意营造和维护着世界的和谐。
  □ 本报记者  盛丽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