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特刊

2015-03-0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故事:女人的温情
  第二个故事:希望之光
  任利芬:一位普通的公交职工
  一位把全家带出阴霾的人
  不到1.6米的瘦弱身躯,却是身患血癌丈夫和年迈多病公婆的依靠
  □本报记者  李盛/文  彭程/摄
  丈夫患白血病多次住院治疗,丈夫生病后不久公公被查出晚期肺癌,婆婆因伤心过度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这个美满的五口之家撞得支离破碎,她扛起了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同时也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记者虽然看到了她的眼泪也看到了一种坚强。
  有句老话讲,女人能顶半边天。可对于客八分公司696路的乘务员任利芬来说,她顶在头上的,远远不止半边天。她用自己不到1.6米的身高、不足百斤的瘦弱身躯,挑起了照顾身患血癌丈夫和年迈多病的公婆的重担。
  2010年5月,任利芬的丈夫突然高烧39度,脸部红肿。最开始家里人认为是感冒并没有在意,吃药之后就退烧了,谁知到晚上又开始高烧……就这样持续一个星期。任利芬担心了起来,随即打车带丈夫去了西苑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告诉她丈夫得了白血病,任利芬头脑中一片空白,整个人都傻了。“还愣着干什么?赶紧转院吧。”任利芬在医生的催促声中才回过神儿来……
  到人民医院检查之后,任利芬的丈夫被确诊为急性M3型白血病,随即被安排住院。当晚8点,任利芬的丈夫病情突然加重,医生连续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后,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通知她去看丈夫时,让她无法相信眼前这个满身插着管子的人竟是她的丈夫。一个健康阳光、开朗豁达的人就在病床上躺着,一动不动。“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上有六旬的公婆,下有三岁不知事的小儿,偏偏是家中的顶梁柱塌了,这个家该怎么办?”走出重症监护室的任利芬混混沌沌的在医院的凳子上守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多,她回了家,看着万分痛苦的老人,无助、懵懂一直找爸爸的孩子,她咬紧牙关,决定用自己的肩膀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2010年8月,任利芬丈夫的病情出现反复,头痛难忍,起不来床,只能再次住院。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丈夫第二次病重出院不久,2010年9月,老咳嗽的公公,去医院被查出晚期肺癌。任利芬刚放下的心马上又悬了起来。治疗不到一个月公公去世了,婆婆因伤心过度,突发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任利芬下班回家照顾病人和孩子,却从不让家人为家庭琐事困扰,尽力做好家务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三个年头过去了,任利芬为家人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着。结婚十年,任利芬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一家人的身上,如今,任利芬的丈夫与婆婆的病情日渐好转,孩子也非常听话懂事儿,一家人也慢慢走出了不幸的阴霾。
  虽然家里不断发生变故,但她仍然坚持每天都提前30分钟上班,把车厢里的卫生打扫干净,做好微笑服务。
 
  第三个故事:成长之路
  郭卫华:工会给我机会培训
  女工委就是我最好的姐妹
  从老师教的100多个菜中
  有了自己的拿手菜
  □本报记者  高铭  文/摄
  郭卫华是便宜坊的一名员工。她和许多进城务工的青年一样,抱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也怀着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河南周口到首都北京打工,没想到在便宜坊工作后,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能够把握人生的希望:东城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为区内外来女性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学习技能的机会,郭卫华积极参加了,她参加的是厨师培训班。
  “去培训怎么样啊?”“学什么新菜了?”“这个菜怎么做啊?”……一下子这个新来的外地小女孩备受欢迎。郭卫华怀着热情和对美好生活追逐的希望,一点一点慢慢学,从什么菜都分不清的“小女孩”,一个菜、一个菜地学起来,逐渐从老师教的100多个菜中,郭卫华有了自己的拿手菜,龙利鱼、鱼香肉丝……自己喜欢的菜、老公喜欢的菜,她都信手拈来了,她从一个刚进城根本不知道找什么类型工作的小女孩,逐渐开始想,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开个餐馆?支撑一家人的生活?过上更好的日子。
  郭卫华在北京锻炼的时间越长,掌握的技能越多,她想得也多了:“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以后工会再有考证的班,我一定要参加。”
  东城区女工委主任蔡燕霞向记者介绍:“东城区总工会结合区内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中小餐饮企业比较集中的特点,与市总女职工部张秀萍部长商议后,确定了首批技能培育项目为厨师班。”为此,东城区总工会的蔡主任忙碌了起来,选学校、安排课程、协调培训时间,因为她们都是在职人员,不能耽误上班的时间。
  “霞姐,特别热心,女工委就是我最好的姐妹了。”郭卫华临走还和记者说。
 
  第四个故事:坚韧妈妈
  赵艳:咱家没有靠山
  工会帮助,我们自己也要争气
  单亲妈妈培养出大学生
  女职工部的关怀让孩子振作起来
  □本报记者 高铭/文  彭程/摄
  跟老公离婚后,赵艳的生活变得艰难,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咱咋就把日子过成这了?”但她在市总工会女职工部的帮助下坚强生活,将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邻居、同事都夸她是“成功的妈妈”。
  离婚后如何生活成了赵大姐最难的问题。就在这时赵大姐的病更重了,坐骨神经疼得赵大姐几乎无法走路了。儿子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心疼母亲,觉得家里无力负担学费,便无心上学。
  这年冬天,一个大雪后的傍晚,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她是时任北京市总工会主管女工工作的一位副主席,她踏着冰、冒着雪,来到了赵大姐的家里。工会送来的温暖好似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了赵大姐一家。
  2014年冬,又是一个寒冷的下午,现任北京市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的张秀萍来到了赵大姐的家里,记者与张秀萍一起到了家中,儿子听说张秀萍要来,早早的就盼上了,张部长一到,他就说:“您喝水,我家里也没有什么,我就想和您说:谢谢您!是工会一连几年的支持,我才能上大学。”
  赵艳,今年看上去气色很好,行动也自如了,她告诉记者:“市总工会对我们的帮助真的是太大了,受益一生!”儿子接着说:“是工会给了我精神支持,让我振作起来了。” 赵大姐对儿子说:“咱家没有靠山,现在有工会帮我们,我们自己也要争气!”张秀萍告诉母子:“现在都好了,儿子考了研究生,以后享福的日子还长!而且我们暖基金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一条龙服务都管,学费不用担心。你就安心好好上学就好了,妈妈也可以踏踏实实的!虽然生活发生过不快,但你的儿子争气!你是个成功的妈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