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刊
2016-02-06
作者:
来源:
玩乐
春节你打算怎么过?是在家里做“宅男宅女”,还是有什么好创意?或回忆一下往昔的春节?其实,无论如何选择,快乐就好。
我家要过墨香年
□ 辛望
猴年春节怎么过?
这件事还真难倒了不少英雄好汉。
大吃大喝,忒老套,而且容易伤肝伤胃。
出国消费,时间不够,银子不多,不太敢去。
在家盯着电视看,不但伤眼,而且也乏味。
继续放任孩子打电游,大人们捧着手机抢红包,那更是既毁眼又无趣。
我于是提议,这个春节哪儿也不去折腾,集中在家练毛笔字。
太太第一个发言响应:一年到头,忙忙碌碌,难得清静,一家子静守书斋,好好练练书法,既过手瘾,又省了不少应酬,好主意!
太太喜好王羲之《兰亭序》,可总抱怨没有整块时间写,这下子有几天可以静心写写了。
14岁的儿子有点不乐意,他说想出外逛逛。当然,更深层次的愿望他不敢明说——想痛痛快快打几天电子游戏。我于是善意地提示他——“今年可是历史极寒天气,春节出门,不但冻人,而且饿人,因为绝大部分店家都关门歇业了,你到哪里去吃饭?”,我觉得力度还不够,又补上一句——“你的寒假作业有500多页,如果选择在春节那几天做,我们自然是赞成的,如果你愿意选择练练书法,我们自然也是赞成的。”“两害”之下取其轻,儿子同意练练字,把撂下多年的《张猛龙碑》再捡起来写一遍,我又捎带给他布置了另一项任务——咱家的春联、姥姥家的春联还有班主任家的春联,也交给他包办了。
为了把春节的家庭笔会安排好,我已经开始筹备:先清扫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又从花卉市场上买了一瓶老干寒梅,插在瓷瓶之中。好友送来阴沉木镇纸一对,配上湖州新笔四支,再装备上加湿器一台。这样,任凭屋外寒风呼啸,书斋中总是春意融融。练字条件这么好,谁见了不想上手写几笔呢?
书法是养心之道,要静得下来,沉得下去。我想,只要诱导青少年走上爱书法的道路,书法的诱惑力肯定能大过电子游戏,这其中好像还蕴含着某种东方高雅艺术击退西方庸俗娱乐的道理哈。这个春节,就从全家告别电游、畅游墨海开始,您以为如何呢?
带着爱犬过大年
□ 盛丽
说起过年,小时候对于春节总是有更多期待。买新衣、放爆竹、吃大餐……记忆中,每当春节到来前,我总是会制定各种计划。但随着年纪增长,对春节的期待变得越来越淡。这样的感受直到小宝的到来,才发生改变。
小宝是一只可爱的泰迪犬,今年就要满4岁。以往每到过年,除去按照惯例到亲戚家串门,其余的时间我都是窝在家中看电视打发时间。自从小宝到来后,我的生活变得更充实。特别是过年前后,日程表被这个小家伙排得满满。
每当节日,不少狗主人会因为出门而将狗狗放到宠物店中寄养。一次看过寄养狗狗的可怜的场景后,我便发誓:每个春节,都要带着小宝,绝不离开它。然而,现实中带着狗过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忆中,小宝到家中的第一个春节印象颇为深刻:担心被年三十儿的爆竹声“吓破胆”,在苦苦哀求后,老爸终于答应带小宝到奶奶家过三十儿。“这狗脏着可不能带,快带它去美容。”老妈的一句话,点醒我这个“糊涂”主人。按照老妈的“旨意”,拨通狗狗美容室的电话。“这几天的预约都满啦,三十儿上午还有时间。”没办法,只能预约这个时间。
美容的事总算是完成,但这只是带着狗过年需要跨过的第一关。第二关需要征得奶奶的同意。我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但只要提到小猫小狗,她会变另一个人。记忆中,为养猫的事,奶奶和爷爷不知吵过多少次。这次我带狗到她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能把小宝一个人放在家,又黑、又吵,它肯定会害怕。这个念头闪过后,我还是给奶奶打通电话。出人意料的是,奶奶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带狗过年的第三关是交通工具,如何解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将小宝第一次带到我家的过程。小宝出生的地点在东四环,距离我住的南二环很远。没有私家车、带着狗又不能坐公交和地铁,最终好心的同事骑着一辆电动车带着我将小宝抱回。本打算如法炮制,但是无奈没有电动车。最终,我改为抱着小宝徒步到奶奶家。就这样,闯过三关的我,最终在2013年的春节带着小宝,过了一个暖暖的年。今年,我希望利用春节好好陪陪我的小宝。
记忆中的那些快乐
□ 李一然
记忆中的春节,是与贴对联、凭副食本买花生瓜子儿、包饺子、拜年、放炮仗分不开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三岁。那时,我家离白塔寺很近。在冬天有风的夜里,我躺在被窝儿,能清楚地听到白塔上铃铛的“叮当”声。
那时过春节,有时我跟父母去亲戚家拜年,给长辈磕头后,长辈会给我压岁钱。另外,也有前来拜年的亲戚,向端坐在条案旁的姥姥或父母磕头。记得每年春节,一个叔伯哥哥总会来我家拜年,给我父母磕头。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哥哥的父母还在河北老家,在北京,我父亲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每年春节,叔伯哥哥还会提着纸绳儿捆着的点心盒子来我家拜年,说些吉祥话儿,但不再给我父母磕头了。
那时,我每逢看到父亲买年画、贴春联,就知道春节快到了。记忆中,那时盼春节,除盼能吃点好吃的外,最盼的,就是只有春节才能吃到的,凭副食本登记人口供应的每人半斤花生、二两向日葵瓜子儿。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一般家庭有三四个孩子很正常。为了防止孩子在春节前偷吃,家长会将花生瓜子藏起来。我就曾在大衣柜里,找到过花生瓜子,但也仅仅抓一把,偷吃多了,怕被发现挨打。
同家家户户一样,那时每年春节三十儿晚上,我家也开始包饺子,吃花生瓜子,一家七口人热热闹闹。花生皮瓜子皮扔在地上,踩上去“咯咯”响,但三十儿晚上是不扫的,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同时,家里所有的灯,三十儿晚上必须全部亮着。
包饺子时,有时父母会将半块水果糖,包在一个饺子里,谁吃到了,谁就是明年最有福气的人。我曾把一个硬币,偷偷包在饺子里,结果硌了姐姐的牙,后来再也不敢了。
上小学后,我开始放炮仗了。花几毛钱,买褂最便宜的小鞭儿。小鞭儿圆珠笔芯粗细,声不大,威力很小,右手用指甲掐住小鞭儿,左手用香点着小鞭儿,然后伸直右胳膊,让小鞭儿在手里爆炸,也炸不了手。大年初一早上,对于没钱买炮仗的孩子来说,是个捡漏的好时机。因为三十儿晚上,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在宽敞一点的院子里或大门口,用竹竿挑起一褂炮仗,“噼噼啪啪”炸炸过去一年的晦气。而个别没炸的炮仗,便掉在了地上,等着孩子们去捡。
没炸的炮仗,有的已没有火药捻了,于是我一掰两截儿,将露出黑色火药的炮仗,对放在地上。然后用细细的香头儿,点燃一边的火药,火药遇火向前喷射,引燃了另半截炮仗的火药,两股火药对着喷射,我们叫刺花。有时,我和伙伴还玩刺花架大炮。把没有火药捻的炮仗掰成九十度露出火药但不折断,夹住另一个炮仗的火药捻,立在地上后点燃火药捻,结果是先看刺花,后听炮仗响声。
十多岁后,我敢放二踢脚了。开始是用两块砖头夹住二踢脚,防止倒了伤人,然后蹲下身子,用很长的香去点,见药捻一刺火马上就跑。再大一点儿,我敢站在在胡同中间,戴着手套拿着二踢脚放了。那时,胆大的孩子,敢攥着二踢脚的上半截点燃,等第一声炸响后,再用力把二踢脚向另一头扔去。因为第一响是下半截火药竖着往下炸,第二响才是上半截的火药横着炸,炸不着手,不过会遭胡同里的大人恨。
“管管你们家孩子,这么放炸着人怎么办?”“小兔崽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时在春节,不少孩子会因放炮仗,被父母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