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1-23
作者:
来源:
何华峰
工会搭建平台
企业奉献爱心
□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最近,顺义区北务镇总工会副主席何华峰正在忙活一件事,为职工送温暖。这个送温暖有点特殊,它不只是工会参与的,而是镇总工会联合镇内两家企业富士特锅炉和舒雅轩家具,由企业出资、工会搭台,对镇内困难职工进行帮扶。
这几天,何华峰正忙着到企业进行逐户走访,主要任务就是落实企业困难职工名额。这是每次送温暖前的重头戏。每年一共资助15名,每人1000元现金和200元慰问品。钱虽然不多,但是得用到刀刃上。何华峰反复跟企业强调,一定要让这个温暖金送到实处,送到最需要的职工手中。
何华峰介绍,一般每年都会资助六到七家企业,每家企业会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情况分配一到三个名额,具体名额给谁,则由企业自行决定。也就是说,标准并不是市总工会定的标准,而要根据职工具体情况综合决定。每个企业都会先由班组推荐,然后由企业工会进行内部走访,最后才会确定受助对象。
这次送温暖行动是在每年春节前进行,一般都是利用半天时间挨个送到职工手中。在后勤保障上,是由镇总工会出车并进行前期路线确定。一般都是送到职工家里,遇到有外地职工的,还要送到他所在的企业,这样半天时间要走至少六七个地方。
何华峰还记得,有一年送温暖时正赶上下大雪,他和资助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开着车拉着米、面、油跑了好几个村,“那真叫雪中送真情了!”
为企业搭平台,由企业出资帮助其他企业的困难职工,这种企业互助的送温暖形式在顺义区算是比较特色的。参与其中的何华峰认为,这种形式不仅帮助了更多困难职工,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利于社会和谐。同时,企业基层工会也联系更密切了,有利于工会工作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出资企业在慰问困难职工时,还带上本单位新入职职工,让他们感受到企业互帮互助的文化氛围。
“工会身上的担子也不轻,要搭好台,才能场好戏,我们的工作要求细求实,不仅要把温暖送到点上,送给最需要它的职工,还要做好人力、物力等保障,最终做到让出资方和受助人满意。”何华峰说。
北务镇总工会为企业送温暖搭台,不单是这项过节慰问,工会还为企业搭台进行助学活动。比如,联合镇内韩资企业元一车饰,由企业出资,每年资助10个上学困难的孩子。北务镇苍上村的李某,因为有点智障,在一家福利企业上班工资不高,他的爱人先天性下肢瘫痪,只能卧床,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而李某的女儿在2015年考上了大学,她从中学开始已经连续第五年享受到了元一车饰公司的助学金,每个月500元,让孩子圆了大学梦。
这些送温暖的事儿,让何华峰和参与其中的工会干部都觉得心里很踏实,也感受到了充盈在职工心中的那份温暖。何华峰说,北务镇正在号召更多的企业加入,工会愿意为他们搭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职工。
宋朝荣
一星期
走访40户困难职工
□本报记者 马超
“困难职工确实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需要我们工会的帮助。”平谷区兴谷开发区工会服务站站长宋朝荣说。
宋朝荣是平谷人,今年42岁,是一名有着6年工会工作经验的老工会人,她通过市总工会社工招考进入平谷区工会系统的。“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走访慰问困难职工,特别是前期摸底,我们要逐一入户调查。”宋朝荣说。
前不久,北京市总工会启动了2016年“两节”送温暖活动。困难职工信息反馈上来后,宋朝荣就开始入户调查、核实具体情况。宋朝荣和工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分为两组,骑着自行车,一个多星期就完成了兴谷开发区40名困难职工的入户调查。
“经过走访,申报上来的困难职工情况完全符合,而且困难职工家庭的困难状况让人揪心,工会雪中送炭给他们带去了温暖。”宋朝荣说。
老张是北京安泰信达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本身有精神疾病,经鉴定为二级,而且腿脚也有关节炎,每月赚钱并不多。老张的妻子是夏各庄镇人,收入也不高。可不巧的是,老张正读高二的儿子得了急性白血病,亟需换骨髓,这对于老张这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入户走访那天,我发觉他儿子没上学,戴着帽子躺在床上,看着让人特别揪心。”宋朝荣说。
见到职工如此困难,宋朝荣赶紧将消息反馈到区总工会,再反馈到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总工会的救助金到位后,宋朝荣和同事便赶紧送了过去。“钱虽然不多,但能够缓解下他们的紧张状况。我们街道总工会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等到位后再送过去。”宋朝荣说。
在入户走访中,像老张这样发生困难的职工不是个案。每到一户,宋朝荣都认真做好记录。
宋朝荣将入户摸回的情况汇报到区总工会后,区总工会决定加大救助力度。加上市总和街道总工会的救助,企业工会也准备送来米、面、油等生活品慰问,“困难职工过年应该不用愁了。”
在走访中,宋朝荣还发现,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一名外地职工耳朵后长了肿瘤,但由于户籍不在北京,一些救助享受不了。幸好这名外地职工是工会会员。因此,宋朝荣帮助申请了市和区里的临时医疗救助,让职工感受到了温暖。
目前,兴谷开发区有职工11000多名。宋朝荣和同事们除了关心困难职工,还做着普惠全体工会会员的服务。
张春生
村里也感受到了工会温暖
□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转眼间,农历羊年就要过去了,新春佳节即将来到。1月15日,我们请了丰台区老年书画家研究会的书法家给看丹村民送春联,村民可高兴了!”丰台花乡总工会主席张春生感慨地说。
1月15日一大早,看丹村文化活动站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活动室里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今天区里的大书画家们来咱看丹给村民们送春联了”村民和职工奔走相告。
上午九点,丰台区老年书画家研究会“送春联进村”活动准时开始。在书画研究会王铁阳会长的带领下,14位书画家们兵分两队,一队送福字,一队写春联。
“羊随新风辞旧岁,猴节正气报新春”“雪满千岩山高远,春来万里水流长”……书画家们凝气运笔,挥毫创作,一副吉祥喜庆的春联便交到了村民手里。
“老师们写的真好,不到五分钟,这么好看的春联就完成了,我拿回家,春节时正好能用上。”一位大妈跟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春联和福字’都是咱们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这次我们这支队伍受花乡地区总工会的邀请,来到看丹村,不仅仅是要传播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更是要把这份儿‘文化年味儿’送到老百姓手里。”王会长说道。
短短半天的活动,书画家们就送出字画50余幅,春联500多对,福字1000余个,用翰墨和丹青为村里的老百姓们带来了新春的快乐,送去了佳节的祝福。
炸豆腐、做丸子、蒸碗肉……丰台花乡看丹村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村民们置办年货。喷香的酱豆腐肉、酥脆的饹馇盒、圆润的四喜丸子、金黄色的炸豆泡、薄厚适度的豆腐片,都让村里提前弥漫起浓浓的年味儿。
走近看丹村的大食堂,还没进屋,记者就闻到了油锅里飘出的香味。进进出出的志愿者们正忙着制作包括四喜丸子、豆泡、豆片、饹馇盒等的“年货大礼包”。二十多位村民组成的流水线:切肉、搅拌、分装、入屉……忙而不乱。谈笑间,热气腾腾的蒸肉出锅了,香喷喷的四喜丸子在大柴锅中发出滋滋的响声。
“快过年了,村里很多人都忙着上班,根本没时间准备年货,我们村就为大家制作了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5道菜,让咱村民们能共同感受看丹村的年味儿。”62岁的志愿者召集人张丽华说道。
大半个月前,张丽华和村干部就开始采买猪肉、面粉、食用油等,还从村里选出了二十几位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当志愿者,一同烹制年货。上岗前,志愿者还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进行了体检。村委会还按照面食、油炸、搬运三个不同岗位,给志愿者配置了3种工作服、3种手套和口罩、帽子,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与此同时,看丹村辖区7个村民小组也忙着将制作好的年货,发放到村民手中。家里有老人腿脚不利索的,工作人员就送货上门,将这份“浓浓的看丹年味儿”传达到全村1329个院落的每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