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1-16
作者:
来源:
程浩
IT男变身
公益组织创始人
□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从2008年上大学的时候起,程浩就一直在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毕业后来到北京,程浩先是在一家著名软件公司上班,后又到大使馆做签证方面的工作。虽然工作和环境变换,但不变的是程浩的公益心。
来到北京后,程浩开始在志愿北京网站上注册,并经常在网站寻找一些项目参加。在这过程中,程浩接触到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人,2013年底,壹家人爱心联盟正式成立。
程浩告诉记者,他在生活中发现,社会上可回收利用的东西利用率太低了。“虽然每天都有回收,但仍有很多没有回收,和垃圾一起被扔掉,实际上还可以重新利用的。”
壹家人爱心联盟的第一次活动在奥运村街道举行,吸引了20余名孩子参加,都是六七岁的孩子。做活动的旧物主要由孩子的家长带来,包括废纸,旧衣服,和各种瓶瓶罐罐等。在志愿者老师们的辅导下,孩子们的热情很高,有做成小书包的,有做成杯托的,也有做成墙饰的。
“有的小孩刚开始不太会,但老师一教就能很快上手,家长也在一旁帮忙,还促进了亲子关系。”程浩说,这些家长多是上班族,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与孩子亲近亲近。
孩子们做好手工艺品后,志愿者还和他们进行绿色问答,由志愿者提出问题,孩子进行回答,问答的内容包括完成一件作品,它的理念是什么,名字叫什么,用的什么材料,环保的想法是什么……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把这些工艺品当成礼物赠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都当宝贝一样拿回家。
让孩子动手的同时,程浩等人又想出一些新的创意。“DIY大赛”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大赛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意,每次活动时,由孩子们每个人先提出自己的创意,想出一个点子,然后大家进行表决,到底采纳谁的。
程浩说,这些活动已经做过几次,除了奥运村街道,还在安贞的安华里社区做过,都很受欢迎。在这些活动中,由于需要动用剪刀和针等工具,孩子们的安全是要考虑的问题。每次活动,程浩都会建议由家长陪同孩子参加。
虽然在活动中志愿者是指导老师,但也会有被孩子们难住的时候。“因为孩子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的想法很独特,思维比较跳跃”。程浩笑着回忆说。有时候孩子们会提出做一个比较难的工艺品,志愿者老师有可能会一时想不出怎么做,需要一点时间去构思。
程浩说,公益活动确实不好做,最初也遭遇过拒绝。当他们开始去街道办沟通时,由于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经常被别人说成是“披着羊皮的狼”,认为他们是打着公益的幌子卖产品。
爱心联盟成立之初,只有20人,目前已经发展到了600余人,核心人员已经达到了数十人。除了这项活动,爱心联盟还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与长者一起步入科技时代”、社区趣味运动会,以及抗战题材的活动等。
王威
废物利用
做成工艺品
□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作为北京市朝阳绿芽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起人,今年35岁的王威,做公益已经有十多年的经验。2013年,他开始在富力城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从最初单纯的打造“绿色社区”概念,到后来不断丰富,增加了长效的绿植兑换、草帽课堂、妙“纸”生“花”、绿色承诺等多种形式。
最初,王威在社区内开展绿色承诺形式的垃圾分类倡导,先由绿芽公益拿出几百盆花和盆栽,让居民认领,并承诺在一定日期之前提供废旧的物品。比如20节废旧电池,或者30个瓶子,又或者清理社区的100张小广告等。如果届时提交了,就算完成承诺,还会有额外的奖励。王威说,由于提交的是不同的废旧物品,也就是完成垃圾分类的过程。
做活动时,王威发现社区有很多废旧的建筑材料,包括旧的亚克力板,一些旧的灯箱,废旧沙发等。于是,他把它们收集起来,跟高校的设计人才合作,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再免费送给居民。
王威还在富力城社区举办了3场的草帽课堂。由绿芽公益联合中国林业大学的博士生宣讲团,在社区的广场空地上举办环保讲座。由于活动是露天的,所以被称为草帽课堂,每一场课堂参加的居民都在30人以上。经过绿芽公益的牵线搭桥,社区还和林大结成了对子,双方又陆续组织了环保课堂。
绿芽公益还在富力城社区组织孩子们参加了一场妙“纸”生“花”的活动。把社区里的废旧报纸收集起来,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搅肉机搅成纸浆。再把这些纸浆涂到玻璃板上,小朋友们可以在上面涂颜色,还可以把植物标本放在上面,可以画一个小叶子,也可以画多啦A梦,最后形成了一幅幅的纸浆画。活动结束后,将这些纸浆画免费送给小朋友,拿回家当艺术品摆放。
王威告诉记者,最受欢迎的还是带有闯关游戏性质的“地球小卫士活动”。小朋友参加活动时,每闯一关要回答一个问题,回答对了就往前走一关,回答错了就要往后退一步。比如当问到“橘子的自然降解时间是多长”,有人回答“一年”,而正确答案是“两年”,回答错误就要往后退。
王威说,这种环保游戏活动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每次都有70个左右的家庭参加,包括小孩、老年人和家长。到了暑假的时候,做的规模会更大。因为放暑假后,会有几百人的中小学校的小志愿者到社区参加活动。其中对环保感兴趣的,王威就把他们发展成环保志愿者。
其他类似的环保活动不胜枚举,比如用废旧电池换铅笔的“环保扫雷”活动,去年一年就换了400多节废旧电池。富力城社区门口有保安,一般不让陌生人进,但王威和绿芽公益活动做的多了,就连保安都认得他们,直接开门让他进入。
最早做公益活动时,王威说也会被居民嘲讽。“但这几年逐步好了,居民参加的也多了。”王威说,他会把公益事业一直做下去。
赵海元
从最初健身
到生态环保
□ 本报记者 马超
从最初宣传“绿色出行”,逐步涉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捡拾白色垃圾等方面,这就是延庆自行车环保志愿服务队。该队成立于2013年8月31日,目前拥有500多名志愿者。
作为延庆自行车环保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赵海元说,环保志愿服务队被分成了11个分队,按照规定,一年不少于10次活动。但更多的时候,每个小队每周都会骑游和捡拾垃圾。
“每次活动,光小分队就三四十人呢。”赵海元说,“我们头戴红帽,身穿骑行服和红色马甲,马甲上还印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字样,格外显眼。”为方便捡拾垃圾,每名志愿者都配备了长夹子和黑色的环保垃圾袋。
妫河是延庆的母亲河,也是游客去的最多的地方。为此,活动初期,他们主要围绕妫河两岸和周边各大公园“作文章”。尤其是周末,好多人都在妫河边上烧烤和钓鱼,为此留下的竹签子、碳灰、塑料袋比较多,而这些垃圾往往藏身于草木灌丛之中,捡起来相当吃力。
2014年5月20日,自行车环保志愿服务队的百余名志愿者和县文明办20余名志愿者,来到树香园广场及妫河东西两岸捡拾垃圾,当天共捡了120袋垃圾,重达200余公斤。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如今,想要在妫河两岸再捡到大规模垃圾是不可能的了,能捡的也只有烟蒂了。”赵海元笑着说。
据统计,仅2014年,该环保志愿服务队在引领绿色出行和环保方面共出动近万人次,服务近3万小时。
“捡垃圾不经意间还能起到‘举报’效果”。赵海元说,日上桥头有一个市场,里面大小商户数百家。有一次,环保服务队去那里做活动,无意发现桥头附近有一个“死角”有很多废弃的垃圾和塑料袋,经发现这些垃圾是日上里商户丢弃的。
赵海元说,“恰巧那次活动领导也去了,得知这一情况后,领导现场责令相关部门立即解决,打那以后,那个死角还真没垃圾了。”
还有一次,赵海元和队员到妫河北岸幽静园捡垃圾,在该公园东侧一个死角位置捡了七八十袋垃圾,大部分垃圾都是钓鱼的人留下的垃圾袋。
赵海元说,在这支环保志愿服务队里,岁数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八成都是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经过近两年发展,环保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有500多名志愿者。“时间长了,保护生态已经成为我们的信仰,且这种信仰辐射到我们的隔辈人。”
“前年三里河湿地公园的活动令我特别有感触。”赵海元说,在那次的活动中,他们有三个会员将自己上小学的孙子带上了。“爷爷前面骑着车,几个小家伙就在后面蹬着小车跟着,爷爷们前面捡垃圾,几个小家伙就在面后帮着爷爷撑垃圾袋。”
“这就是传承,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希望我们几代人的努力,能让延庆的‘天更蓝,水更清’。”赵海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