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1-16
作者:
来源:
戴明萱
将环保理念
融入生活点滴中
□ 本报记者 盛丽
戴明萱是地铁亦庄线万源街站区的一名站务员,90后的她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一直践行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地铁”是戴明萱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这个加法既经济又环保。”说到和公共自行车的第一次碰面,戴明萱表示,“这还要感谢我的男朋友呢。”
2014年,戴明萱的男朋友踏入职场,这个小伙子一上班就决定以骑公共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原因很简单,他平时工作多数时间都是趴在电脑前,能锻炼的时间很少,而骑车上下班不仅绿色环保还可以锻炼身体,对于他这种‘坐’一天的上班族来说,这样的出行方式再好不过了。”戴明萱说。
2012年开始,市交通委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现已建成4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遍及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平谷等区域,“包括郊区都有,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说起公共自行车,戴明萱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赞”。
“其实,用公共自行车很简单。只需你来到指定的办理点,然后提供身份证签署协议,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后,办理成功。”戴明萱介绍。
戴明萱家住在东城区和平里街道,附近居民很多,所以配备的公共自行车点也很密集。“每天早上,只要携带我的公交卡就可以骑车出行了。取车、存车都很快捷,可谓是‘分分钟’完成。”
“去年起,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还被定为‘北京自行车日’,这个日子听起来有新意,”戴明萱说,“听说去年,北京将继续增加1万辆公共自行车,并推动自行车道建设,年内实现自行车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这不仅让市民骑自行车出行更便捷,还践行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不只在出行方面,在平时生活中,戴明萱也很注意绿色环保。她购物时,拒绝使用塑料袋,总是有意携带一个布袋子。“别看是一个小小的习惯,却可以减少不少的白色污染。而且布袋子经济环保可以多次利用,又比塑料袋更为结实耐用,所以它就成为了我出行的必备品。”
除去生活上,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工作上,戴明萱也坚持宣传绿色出行方式。2014年,戴明萱来到地铁亦庄线万源街站区工作。虽然每天上班的时间都是和地铁这个公共交通工具打转转,但是她表示,对这个绿色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很有感情。
为让更多的市民在乘坐地铁的时候,感受到绿色出行方式带来的便捷。戴明萱也在站务员的岗位上,做着力所能及的各项工作。每到节假日出行时,她都会和站区员工一起制作些便民出行的小手册。
“例如:在春节期间,制作“庙会攻略”,里面涵盖了公共出行线路和各庙会的特色,以供乘客选择;或在暑运期间,通过制作宣传册为乘客推荐夏季纳凉的好去处,手册里涉及的景点都为乘坐地铁所能直达的线路;又或者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时,万源街站区员工们会大力宣传绿色出行,让更多的市民选择乘坐公交或地铁出行。”戴明萱说。
李娜
“组团”换废为宝
□ 本报记者 陈曦
“有人觉得我收集废旧物品出售或者换购东西的一些行为像大妈,可我觉得挺好。”在某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李娜告诉记者。虽然生活中并不能做到“零排放”,但是崇尚环保生活的她,日常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
李娜是一个爱漂亮,又追求时尚的姑娘。“我平时的兴趣、爱好不多,有时间的时候,就是喜欢在网上买买衣服,然后看看时尚杂志。”李娜坦言,她的这两个小爱好,花费了她不少劳动所得。虽然有时候也会自责,但是好在钱都是自己挣的,还算心安理得,但是让她比较内疚的是,因此产生了不少“垃圾”。
“有时候看到商家打折,一时冲动,就会乱买衣服。等过一阵冷静下来再看看当初买的衣服,不是款式不合适,就是颜色不合适,反正无论如何都穿不出门,就压箱底了。还有就是那些时尚杂志,印刷精美、漂亮,纸张的手感也好,但是杂志这东西,就是一个月的生命期,因为下个月新杂志就又出来了。可是旧杂志呢,不可能再用来写字、打印文件等,就只能成废品了。”李娜说。
“以前,无论是不穿的衣服,还是过期杂志,我都是攒着。”李娜笑嘻嘻地说,“开始总抱有幻想,衣服虽然买瘦了,万一哪天我减肥成功就能穿了。款式虽然过时了,万一哪天潮流回来了就能穿了,所以箱底的衣服就越来越多。杂志也是,虽然过期了,总觉得上面介绍的明星、物品都是我喜欢,而且杂志也是我花钱买来的,扔了可惜,所以攒了好几个纸箱子的杂志。其实,也想过要卖掉这些东西,可收废品的人却不容易找。”
李娜的老家在河北省的一个小城镇,小时候,和爸爸一起整理啤酒瓶子是一项“最快乐的劳动”。“卖废品的钱会变成我的零花钱。夏天买冰棍,冬天买烤红薯。那时候,有很多收废品的小贩,他们都是沿街吆喝,只要喊一声,就会上门服务。”李娜开心地回忆说。可她到北京工作之后,却发现,这个职业有消失的趋势。“我居住的小区,从来就没见过收废品的,附近小区有一个回收站,可他们却不愿意来收我的杂志。”
李娜表示,不久前,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收废品的APP,不仅可以预约工作人员上门收购,还可以换购一些日用品。“我用过两次了,觉得挺方便的,换了洗衣液、肥皂等等。其实,很多我们觉得不需要的物品,留着占地,扔到垃圾桶里可惜,真不如交给专业机构,用它们来换购生活用品,换废为宝。”
“现在,我不光收集自己的废旧物品,换购生活用品,还跟同事们组成了联盟,号召大家一起行动。我觉得,环保生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上下班尽量乘坐公交、地铁;平时刷牙洗脸要把水管的水量控制好;然后,洗澡的时候淋浴下面可以接个水盆,盆里的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拖地。”李娜说。
李双双
上班不开车省钱又环保
□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7点钟起床,8点前出门,乘坐公交,然后转乘地铁,9点半之前坐在办公桌前,享受路上买的早餐……”这是25岁的李双双几乎每天都要重复的上班路。“我已经坚持半年没有开车上班了。”李双双笑着说,这样省钱又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事实上,每天单程1.5小时的上班路,对于李双双来说,还是有点辛苦,“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实在需要勇气,每天乘车都跟打仗一样。”为此,李双双从来不穿高跟鞋乘坐地铁。因为工作性质决定,李双双每个月都有几天会加班。“遇到加班,我不得不乘地铁到最方便的一站,然后打车回家。”李双双告诉记者,这段上班路程如果开车的话,大概1个小时左右。
而在交通成本方面,李双双也坦言道,“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确是个省钱的好方法。”现在,她每个月的交通费从原来的500多元,降到了现在的200多元。
说起为什么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李双双笑着说,“虽然从3年多的驾龄上来看,我已经不算新司机了,但面对北京市内的交通,我并不十分自信。在上下班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主要是考虑安全因素。”
另外,堵车耽误时间、公司附近停车难等问题,都让李双双打消了开车上班的念头。“开车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乘坐地铁只要努力挤进车厢就可以了。”李双双笑着说,现在她已经习惯在拥挤的车厢里刷微信、刷微博,或闭着眼小憩一会。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最近几年被热议的环境问题,也让大家逐渐开始重视环保。”李双双告诉记者,半年前开始尽可能的少开车外出,成为她绿色生活的一个开始。
之所以说是一个开始,是因为:随着环保意识愈加深刻,李双双开始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重视环境保护。比如,尝试进行垃圾分类、外出时注意回收自己携带的垃圾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我们让它慢慢成为一种习惯。”李双双拿起手中一个空的饮料瓶笑着说,“我会把在外面产生的垃圾带回家,然后分类处理。”
李双双告诉记者,她居住的小区内有分类垃圾桶,在仔细阅读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后,她在家里也放置了三个垃圾桶,对应的环保垃圾袋颜色也不同。“这样,我就可以很清楚地给垃圾进行分类了。”李双双说,她已经欣喜地看到,自己的生活在悄悄发生变化。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亲近自然,每周末我都会抽时间去骑行,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走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李双双感慨道,“绿色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绿色出行的队伍中来,重视环保,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