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12-12
作者:
来源:
北京燃气集团工会姚勇
如果我们拉一把,他们就能扛过去
□ 本报记者 任洁
2002年,姚勇进入北京燃气集团工会工作,负责职工互助保障、民主管理、数字工会建家等项目。十几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服务困难职工,多年蝉联“北京市职工互助保障优秀工作者”称号。
当年,燃气集团有2000名职工上互助保险,而今,这个数字增加到12000人,保险种类达到9种,除了人身、住院、重疾、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障活动等常规险种外,还有颇具特色的电动车第三方责任险和在职女职工生育保障计划,保险之全在京城首屈一指,费用均由行政、工会承担。
面对12000人的保险申请和赔付,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姚勇开动脑筋,发动基层工会干事一起,通过数字工会建设把申请和赔付手续电子化,让有难职工第一时间感受到单位的温暖。
今年1月,市总工会推出大病职工及家属大病互助帮扶关爱活动,需要各单位迅速申报。姚勇接到任务后,只有四五天寻访时间,要把全集团职工“过一遍”,压力可想而知。上级知道他的难处,说不行就等到春季第二批再申请,但他想让困难职工过一个开心年,决定再累也要赶在春节前第一批完成申报。
首先,各基层工会干部加班加点完成本单位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及家属的筛选,然后统一上报。面对700多人的大名单,他带着20多个基层工会干事进行第二遍筛选,每天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周末两天全“泡”在单位,材料拿不准的就电话核实。
那几天,姚勇的母亲正在阜外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单位离医院不远,但他却没办法一直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只能每天中午和晚上各跑一趟看看,接着回单位加班。通情达理的母亲也很理解,鼓励他去忙工作。最终燃气集团上报的300多名职工家属全部获批,在春节前拿到帮扶金。做这个项目期间,他还要完成集团工会其他工作。
在寻访中,有一个职工的家属让姚勇印象深刻。她的爱人是燃气集团职工,去外地玩时不幸遇到车祸去世,家里生活很困难。理赔批下来后,工会主席一行人给她送去6万元帮扶金,这位家属感动得失声痛哭,说爱人去世已有一段时间,没想到单位还惦记自己,登门看望还带来这么多钱,太意外、太感谢了。
互助保障工作的责任重大、程序琐碎,需要经办人具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每当特别累、觉得快撑不住的时候,我会想起领导说的‘你干的是积德行善的事’。谁家遇到意外或大病都很难,如果这时我们能拉一把,他们就能扛过去。”
目前,北京燃气集团建立起完整、立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全市乃至全国互助保障工作中职工保障力度最强、保障内容最丰富、保障覆盖最全的企业之一,为职工撑起互助保障保护伞,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集团互助保障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评为北京市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北京公交集团工会李放
不到两个小时帮职工解决问题
□ 本报记者 盛丽
李放是北京公交集团工会职工互助保障代办处的操作员,2005年5月开始接触这项工作,如今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本着对职工利益负责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职工做事。”这是李放在工作中给自己定的规矩。多年来,他在实际工作中,也实践着这个理念。
回忆起最初在公交集团开展互助保障工作的情景,李放坦言:“当时,不少年轻职工并不太理解。总认为投保互助保障没什么用,自己还很年轻,不会生什么大病。”怎么办?面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难题,李放静下心来思考着。
“职工不理解,情有可原,这说明我们工作还做得不到位。”于是,李放开始想办法,利用多种方法,对职工互助保障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
这几天,李放正在忙活有关住院类保障的宣传工作。“每年年底,都是这类保险投保的时间。3月份,是女工保障。平时还要穿插忙着各种理赔的工作。”在每类投保工作展开前,李放都会给自己额外布置功课。
因为职工们平时都比较忙碌,而有关互助保障的内容不仅专业,而且文字不少。所以,李放都会挤出时间,将专业文字进行梳理,然后转换成更为通俗的文字,并且打印出来,之后再发给各基层单位,贴在首末站职工休息室、食堂、调度室这些地方,让职工及时了解相关内容。
在公交集团,基层单位不少,所以培训各单位的互助保障操作员也是李放众多工作内容之一。政策内容讲解、增加什么病种、有哪些新赔偿方式、电脑怎么操作……涉及互助保障的方方面面,李放都会给各基层单位的操作员们讲解到位。
“一年至少会给各基层单位的操作员培训两次,一次大约四十多个人参加。”李放介绍,每次培训前,他都会制作课件。“大约会准备两三天的教案。”李放补充道。然后将教学片用网络发给学员们。培训课上,他再利用大屏幕进行讲解,回答学员们的各种问题。
在工作中,李放对于职工在保障上遇到的问题,总是能耐心地帮助。不久前,某车队的一位职工打来电话。“我可急坏啦,6月底保障的钱怎么还没到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李放边安慰边询问有关情况。“您不要着急,我现在就帮您核实。”
李放马上查看网上显示的结果,“确实是显示的已经给您赔付。”怎么回事?李放又和相关部门进行反复核实。他找到基层操作员,进行数据比对和核实。最终,李放发现,这位职工对于赔付范围和金额上有误解。于是,他又拨通这位职工的电话。
“原来是这样啊,把自付部分当做赔付部分,是我搞混啦。先前还和您嚷嚷,对不起,给您道个歉。”这位职工说。“不用不用,您的心情可以理解。”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李放就帮这位职工解决了问题。
通州区总工会帮扶中心郭建芹
所有参保数据
都在脑子里装着
□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北京市通州区总工会帮扶中心副主任郭建芹,负责全区职工互助保障及京卡互助卡工作,因工作突出,成为通州区唯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职工互助保障优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而且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接受记者采访,郭建芹事先不用做任何准备。因为通州区1200余家基层工会已为职工投保、38000余名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障及8万职工重大疾病保障全覆盖等等有关数据,都在郭建芹脑子里装着,随时调取,有问必答。然而采访所用时间,大大超出了记者计划。原因是采访不时被郭建芹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打断。“郭姐,这名住院职工的互助金申请表还需要血液报告吗?”“郭姐,您看这份申请表合格吗?”郭建芹的办公室很小,记者离郭建芹很近,能清晰地听到打电话的人亲切地叫郭建芹“郭姐”。而郭建芹拿起电话,都是掰开了,揉碎了教基层工会工作人员怎样做,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郭建芹2009年调入通州区总工会,从事职工互助保障工作。那时,通州区总工会帮扶中心刚成立。此前,郭建芹的工作岗位是在通州区水务局一站式服务窗口,她对服务工作既有经验也有热情。
2009年,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有五种,全区工会会员只有两万名,许多基层工会不认职工互助保障,郭建芹和同事动员基层工会为职工上保障,难度不小。一天下着雨,郭建芹到西海子附近的一家单位,动员工会为职工参加团体意外保险。保费一年26元钱,赔付金最高一万,最低200元。这家单位不差钱儿,负责人觉得和商业保险比,工会的会费太低,赔付也少,看不上眼。结果郭建芹谈了大半天儿,一无所获。
屡屡碰壁后,郭建芹从自身找问题,并将推保障,改为送服务。
还是在2009年,还是带着26元一份的团体意外保障,郭建芹胸有成竹地走进了永乐店的一家非公机械制造企业。见到工会主席和企业老板后,郭建芹说,您看您的企业有200多名职工,20多岁的小伙子居多,而且基本不是本地人。年轻人精力充沛、好动,到了北京肯定一有空就往外跑,加之职工上班天天和机械打交道,而工会推出的这份团体意外保障,不论职工是在工作时间,还是非工作时间,只有出现意外,就能赔付,所以这份团体意外保险,最适合您单位。由于来之前郭建芹对这家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加之她为企业着想的真诚,几天后,这家企业的工会便拿着钱找到郭建芹,为职工上了团体意外保障。说来也巧,又过了几天,这家企业的一名职工的手在工作中受伤,结果郭建芹填好相关表格后,坐公交送到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北京办事处,顺利为职工办理了理赔。
为了让更多的职工受益,郭建芹不放过任何机会宣传职工互助保障。“主席您好,去漷县工会开会呀,车上还有地儿吗?我们一块跟你去一趟。”结果主席召开的会议结束后,郭建芹请参会的工会干部稍等,开始念自己的“互助经”,并屡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