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12-05
作者:
来源:
曹彦文
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
比赛工种:加工中心操作工
航天数控高手入职一年摘取桂冠
□本报记者 闵丹 /文 通讯员 姜峰/摄
初赛时并不拔尖,决赛时刻却一举夺冠,在今年10月结束的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比赛中,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曹彦文获得操作(四轴)加工组个人项目第一名,这位22岁的年轻技工也是该项目中获奖年龄最小的一位。在同事眼里,“90后” 的曹彦文性格稍显腼腆,不善言谈,但喜欢钻研数控。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初入职场,还未褪去“菜鸟”气息的曹彦文,却完成了很多人一生不曾完成的壮举,成了航天科工集团有史以来第一个入职一年就荣膺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职工。
谈起为本次大赛进行的准备,曹彦文谦虚地说,自己是“笨鸟先飞”型的。为了备战理论考试,他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提前就买好了四五本与数控相关的教材进行学习。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都是在晚上学习,并把不懂的知识点用红笔圈起来,等到白天就去请教车间里的老师傅。
在赛前培训时,他总是比别人来的早,走的晚。对于每一次模拟训练,他都认真琢磨,总结经验,对照着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操练习。他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多次尝试练习,进行比较,哪种更有优势就把哪种方法用到自己的加工中。“曹彦文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在实习时,他常常晚上自己一个人加班,这样就可以操作多个机床,了解和掌握不同机床的特性。在北京市集训期间,专注于训练的他,经常在上下工装夹具时被铁屑划破手,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不看也不理,依然专心训练,刻苦程度非同一般啊!”带他的北京市比赛教练朱鹏博说。
“我在北京市的初赛中只是第三名,成绩距离全国第一还是有差距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就想我还年轻,只要努力就好,结果不那么重要。”曹彦文说。
“ 白天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是让我睡不着觉。”他说。其实,在初赛的时候小曹的成绩并不格外突出,但他当时却特别沉着冷静。他告诉记者,初赛结束后的晚上,他把白天的操作过程像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子里回放,探索白天未解决的问题。
这些“回放镜头”式的思考为他后来的比赛助力不少,他用了两个星期的夜晚解决了数控编程的刀轨不合理以及刀具易折问题。“我把加工思路由整体加工改为分块加工,从而节省了十五六分钟的加工时间,这十五六分钟在比赛场就显得至关重要。”他通过与教练及其他选手不断的摸索,改进了加工工艺,解决了刀具易折问题。
“每一秒,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是有效的。”曹彦文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兑现了这句话。
“他在软件编程以及多轴加工方面有优势,能以最快的速度用两根曲线表达出曲面的特性,编出优化加工轨迹,然后后置处理数控程序,让机床最快地加工起来。他一般都是上一个程序没执行完,下一个程序就编好了,从来不会让机器停下来等程序,从而让编程和加工完美地衔接起来。”北京市比赛教练朱鹏博说。
而此次决赛正好是变异加工及多轴编程难题,他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和稳、准、快的发挥,在规定的6个小时内完成了工件的加工。在综合其它考核成绩后,曹彦文最终获得了比赛个人组的第一名,同时也是所有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小的。
按照本次全国大赛的赛制,他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冠军不是终点,道路还在远方。”曹彦文说,“我会坚守自己的理想,在本职岗位上继续学习先进的数控技术。”
作为一名航天新人,他说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陈秋瑞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
比赛工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员
“编程达人”是这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闵丹 通讯员 任道远 李冠礁/摄
经过3天紧张激烈的角逐,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决赛日前在杭州落下帷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决赛中,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的助理工程师陈秋瑞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个人冠军,同时也为北京代表队夺得团体第二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接触过陈秋瑞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是个典型的阳光大男孩,生于1989年的他在率真开朗的外表下有一颗执著上进的心。2007年,他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学习自动化专业,因对计算机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他常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借阅各类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书籍,甚至选修课也都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专业课。
本科毕业后,陈秋瑞考入航天二院研究生院学习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专攻计算机仿真技术。导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不但使他的计算机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而且让他对先进防御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随后,他进入航天系统仿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在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后,被称为“编程高手”的陈秋瑞很自然的被推荐参加初赛,他牛刀小试顺利进入复赛。复赛中他更是势不可挡,以北京市第二名的成绩杀入决赛。
此次在杭州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决赛,是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的压轴大赛,由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开幕式当天晚上进行理论考试,第二天进行实操比赛。实操比赛采用计算机上机比赛方式,在具有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赛场进行。比赛主要参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高级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三级)、程序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的要求命题,通过完成一个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考查选手对程序设计技能的掌握理解。
参加全国性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备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能一步一步地走进决赛,再一举夺冠,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背后默默练习和刻苦钻研。据介绍,今年9月,陈秋瑞到研究所刚满一年,就已发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各一篇,获得了二部青年“五小”成果征集评比二等奖。与此同时,陈秋瑞参加某重点预先研究课题并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他参与开发的某软件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谈到陈秋瑞,他所在的课题组长提到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今年8月,课题组派陈秋瑞只身一人赴外地参加软件联调,由于要赶回北京参加复赛,他用三天就干完了需要一个星期的活。陈秋瑞确实是能干、肯干、巧干,干事令人放心。”
为了全身心备考,今年“十一”长假刚一结束,陈秋瑞就随集训队进驻培训中心。每天早上7点起床,7点30分吃早饭,一直到晚上9、10点钟,除了吃饭,就一直呆在中心的小会议室里,不停地写程序、编文档、写程序、编文档……这种枯燥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一个月。。
面对获得全国大赛冠军的荣誉,陈秋瑞谦虚地表示:参加大赛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编程水平,冠军只是一个意外收获,与那些长年工作在一线、经验丰富的同志相比,这点成绩不值一提。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与信任,为航天科工“转型升级、二次创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