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12-05
作者:
来源:
刘洋
北京地铁车辆有限公司
中德北京·埃尔福特职工焊接对抗赛冠军
比赛工种:焊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电弧光是我的免费“换肤霜”
□本报记者 张威
来到北京地铁车辆有限公司见到刘洋时,惊讶于他的年轻,不足30岁的年龄让记者很难相信他就是此次中德北京·埃尔福特职工焊接对抗赛中“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第一名。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在他的身上感受最多的却是那份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沉稳。
刘洋告诉记者,平时干活的时候,火花乱溅,滚烫的铁水碰到身上是常有的事。虽然是穿了工作服,但总是会有漏风的地方,不可能都保护好。除此之外,电弧光的辐射是很厉害的。“被电弧光灼伤了皮肤,就得掉一层皮,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那是免费换肤霜,可刚开始的时候那滋味真的是不好受。”
在刘洋平时工作的焊接车间里,记者发现高大的厂房内竟然没有空调,甚至也不见电扇的踪影。“冬天还好说,夏天这个厂房要热成什么样子?”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刘洋。“一般夏天温度常常达到40摄氏度。因为电弧光是有辐射的,加上火花四溅,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工作的时候还要穿着厚厚的牛仔布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护镜,每天都跟洗桑拿浴似的。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吹风扇。”刘洋的话引出了记者疑问,“为什么?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吧!”“我们用的二氧化碳保护焊,一吹风扇,风就将保护焊缝的二氧化碳气体吹散了,做出来的产品就会有问题。” 看着刘洋身上泛着白的工作服,他告诉记者衣服原来是藏蓝色,只是穿得时间长了被烤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眼前的一切都让记者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电焊工的艰辛。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对我们做电焊工的来说,能吃苦是入门级别,小烫伤那是家常便饭。”这么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小伙子说到中德对抗赛训练的那些日子,却连连称苦,“压力太大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焊工不经磨炼、未曾吃苦就想出成绩就是天方夜谭。参赛培训正值8月份,三十七八度的“桑拿天”高温消磨着每个参赛选手的热情。训练时,豆粒大的汗珠不知滑落多少,身上的汗水更是浸湿了整件衣服,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刘洋训练的劲头。他每天起早贪黑,实操和理论都要学习,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刚开始,刘洋对焊培中心的设备并不熟练,后来经过老师指导和一次次与火相融、与汗交织,终于灵活掌握了各类材质、不同大小焊接试件的调节参数。培训中的每一次实操他都当作实战,每一次都是他与自己的一个比赛。“那段日子真是太苦了!为了理论和实操都能达标,他们就差一天24小时连轴转了。别说他们,就连我都快熬不住了。”中德焊工对抗赛中方教练员王春阳告诉记者。但就是这样,虽然是客场作战,要克服时差、环境、设备等不利因素,但最后他们却得到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竖起拇指的叫好。
比赛回国后,刘洋很少说起成绩,他认为自己这次出行还有更大的收获。“这次赴德参赛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比赛结束了,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德国焊工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细节的重视,以及许多优秀综合焊接技术都值得学习。”这是他在采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刘洋的眼中,比拼的过程远比成绩来得更重要。无论是近距离感受了德国技术工人严谨、积极的工作态度,还是领略了德国生产制造企业中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探讨先进的焊接技术方法,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他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业务水平。“德国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我触动很深,他们所有的焊工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进行多种操作。德国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机器小改造,原来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安全指数;一些小的构件,甚至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完全可以拿过来为自己所用。”刘洋正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同龄人。
于晓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15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冠军
比赛工种:药师
10年查看了上千种药物说明书
□本报记者 盛丽
提到“药师”,在大多数人传统观念里会简单地认为是负责取药和发药工作的。其实,这是上个世纪药师的工作内容。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药师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药师开始更多地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范围也加入用药指导服务内容。患者对于药物怎么用、怎么吃存在疑问的时候,都可以找到药师来咨询。概括地说,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于晓佳是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的主管药师,80后的她虽然很年轻,但是从事药师这个职业已经有10年之久了。
不久前,于晓佳在市医管局、市职工技术协会、北京药学会联合举办的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药师职业技能大赛中捧得桂冠,并夺得最佳风采奖。这些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她多年来对于药师职业的执着和对新知识的渴望。
“药物化学”是于晓佳大学时所学的专业。“说句实话,这个专业和药师这个职业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可以说是擦边。”于晓佳说,虽然所学的专业和药师职业,在基础知识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却没有太多的临床经验可以借鉴。
怎么办?于晓佳陷入思考中。2005年,参加工作不久的于晓佳遇到一次学习的机会。“当时组织参加了北京地区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这个培训会持续5年。培训内容其中一项是到药剂科各部门轮转。”
抓住难得的补充知识的机会,于晓佳便开始拼命地汲取“养分”。此外,她还向高年资的老师们请教。药师分为4个级别,具体包括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目前,于晓佳是主管药师。
在于晓佳的观念中,学习是职业之路上不断坚持的事情。“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同事王华光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晓佳,你不要在工作中只是发药,还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你所学的专业。’”
于晓佳将同事的这句话记在心中,并付诸实践。利用空闲时间,她搜集有关专业书籍的信息,并来到书店买回专业书,回家翻阅。除此之外,在科室各部门轮转的时候,于晓佳还养成定期查看药品说明书的的习惯。
“这个工作对于药师很有必要,药物说明书会随时更新,所以你要及时掌握,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记住药物的特点,准确工作。”10年的时间,于晓佳查看过上千种药物说明书,而且至今她仍然坚持。
每次查看药物说明书的时候,于晓佳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将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标注。不仅如此,她还记录到本上。“这么做主要是为提醒自己,用药过程有的地方容易被忽视,作为药师需要及时掌握其中的变化。”
工作中细心,是同事们对于于晓佳的评价。一次,在工作中于晓佳发现药品编码存在问题,她及时找到医院有关部门处理,从而减少了医院损失。
此外,在空闲时间,于晓佳还给自己布置功课。她将抗生素药物的商品名和通用名进行整理,并且做成目录,贴在药品柜上。“这样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于晓佳说。
今年年初,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药师职业技能大赛通知公布,于晓佳所在的药事部有30人报名比赛。通过科室筛选,最终由9个人代表朝阳医院参加比赛。比赛分为初赛、半决赛、决赛,可以说每场比赛竞争都非常激烈,有很多选手会被淘汰。为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准备阶段,于晓佳格外下功夫。
除去完成日常的工作,空闲时间,于晓佳都用来备战比赛。下班后、双休日,她总是在看书准备。“同事间讨论的气氛也很浓,我们还建立微信圈,时常讨论题目。”于晓佳说,“我们科室还会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小组中大家也会讨论比赛内容。”
决赛通过“争分夺秒”“联想讲述”“抢占先机”“各显神通”“绝地反击”五个环节,来展示药师们的技能。在“争分夺秒”环节,不少选手都表现不佳,于晓佳却成为这个环节全场唯一拿到满分的选手。最终,于晓佳在决赛中捧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