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11-28 作者: 来源:

  京能集团职工张安堃:我们助涿州实现集中供暖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从7月起到现在,我没怎么见到女儿,她才两岁多,见到我都有些生疏了。——张安堃
  每天早上7点,两辆班车从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出发,载着北京职工奔赴河北涿州市东仙坡镇;下午5点,两辆班车又载着北京职工从东仙坡镇返回石景山热电厂。
  经常往返在两地间的北京职工有143名,从今年7月10日河北涿州京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项目开工以来,他们就成了往返两地的常客。
  张安堃就是其中一员,今年31岁的张安堃是北京东城人,目前在基建工程部担任燃料主任。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突破口,在京城有百年历史的石景山热电厂承担了历史使命,在设备最好、效益最好、排放超低的状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今年3月19日彻底关停,立即启动了河北涿州新厂房建设。
  新厂所在的涿州市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为首都北京的南大门,北距北京62公里,东南距天津150公里,南距保定78公里。
  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告诉记者,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转移”并非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是绿色转移,要根据绿色化的要求升级转移。因此,新建的厂房将不会看到常见的水雾。项目将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将实现燃煤电厂大气主要污染物超低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指标优于更严格的北京市燃气电厂排放标准。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总经理杨松表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北京大企业,新厂将建两台35万千瓦供热机组,向北京供热800万立方米,向涿州供热600万立方米,以此解决涿州当地没有集中供暖的历史。
  杨松表示,老厂房关停后,厂里原有1300名在职职工,通过京能集团内部解决了400人工作,另外400人则在京内其他电厂从事检查维修工作,剩下的500名职工将全部奔赴涿州,开启新生活。“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所有员工的安置,均在京能集团内部解决,没有找政府。”杨松说。
  新厂房建设,施工制度先行。作为施工制度编制的负责人,张安堃从2014年开始和同事一起来到涿州现场测量,并编制了46个施工制度,新厂房施工有了标准。
  作为一个百年老厂,新建厂房的工程质量一定要靠得住,领导提出了争创代表国内建筑最高水平的鲁班奖。由于此前大家对鲁班奖没有接触太多,张安堃便和几名同事一起前去学习相关标准,并定期请专家前来检查。
  每周都有质量大评比,张安堃和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一起前去现场查看。每天发现问题,都会及时反馈到施工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施工相关的事情太多,为了防止遗忘,一有事就往手机上记录便成了张安堃的新习惯。无论是在班车上,还是在宿舍,抑或是在食堂,只要一想起事情,张安堃立即记录在手机上。
  张安堃常常因为忙工作忘记了时间。今年9月21日,专家来现场检查,需要相关数据。头天,张安堃带上电脑、打印机便住进了酒店,到了晚上11点还在找施工专业人士准备相关资料,忙到半夜两点才完成准备工作,第二天,专家看见张安堃准备的数据后非常认可。
  “不只是我一人这么拼,大家都有以厂为家,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家建设,辛苦点没什么。”张安堃这样说。如果不是因为石景山热电厂关停、新建项目在涿州开工,张安堃现在每天应该下班后就回家带他两岁多的女儿。    
  新厂房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张安堃不得不常住工地。有时候,虽然张安堃能够回去一趟,但是女儿已经睡着了;他走的时候,女儿还没有醒。从7月到现在,张安堃和女儿没有太多交流,因此,女儿对他有些生疏。前不久,女儿看见他回家说:“不要过来,你别过来!”女儿说完便挥手阻止他亲近。
  当然,让张安堃更难忘的是前不久妻子检查出腰椎劳损,需要张安堃周一送去医院,而周一当天,张安堃还得去接10多名专家。没有办法,张安堃只能先带妻子去医院看病,请同事去接专家。快速给妻子买完药将妻子送回家后,张安堃就又奔赴涿州新厂建设现场,在专家会议召开前赶到。 
 
  京粮集团职工杜玉宝:北京人带来的“变化”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能给企业带来好的变化,为京津冀一体化做点贡献,也就就不枉费我丢下家人,过着这样“双城生活”的辛苦了。
  ——杜玉宝
  “一年时间,早就适应了两地奔波的工作和生活。”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京粮(天津)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杜玉宝,他是京粮(天津)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任职已经满一年时间了。“他是北京派来的‘变化’。”说起杜玉宝这一年的工作,很多职工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改变。
  从北京南站到天津于家堡车站,全程1小时零2分钟,城际高铁成为杜玉宝奔波于北京的家和天津的工作单位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平时住在集体宿舍里,不忙的周末才回北京的家。”杜玉宝笑着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10多名来自北京的职工,都过着类似的生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京粮集团结合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北京疏解城市功能,依托产业、立足北京、聚焦京津冀,已经大力实施了退城进郊区、退城进产区、退城进港区“三退三进”战略。京粮(天津)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是京粮集团早在2009年底就已经落实了的战略部署。
  “可能对于很多职工来说,我只是一个北京派来的‘领导’。”杜玉宝笑着说,但他不喜欢这样的定位,“我也跟大家一样,是来工作的。为企业更好的发展,也为全体职工更好的工作。” 杜玉宝希望,他离开北京的家,来到天津工作,能给这里带来更好的发展和新生的生命力。
  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党委书记,杜玉宝很清楚怎样凝聚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力量,将能为企业解决很多难题,同时创造很多发展机会。于是刚一上任的杜玉宝就将人力资源纳入到公司战略管理当中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经营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的目标,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入手,破解企业当前发展难题,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杜玉宝自信地告诉记者。
  去年年底,杜玉宝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对原有中层经营管理者全部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竞争上岗。今年下半年,公司普通岗位层面也全面实施竞争上岗。“竞争制度的引进、修订到最终的落实,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杜玉宝告诉记者,单单是制度制定阶段,草案就修改了十几次。
  可喜的是,通过员工竞争上岗,建立起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现在,公司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竞争机制。
  此外,还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建立人才“蓄水池”,建立制度化的评价机制;引入绩效考核,不断规范薪酬管理,努力改变“平均主义大锅饭”现状……这都是杜玉宝上任以来的“大动作”。
  “这一年来的新制度让我们的职工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充满了活力。”薛敏是京粮(天津)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对于新领导带来的新变化,让她有些兴奋,“企业正朝着一个更科学、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对于职工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外聘人才推门就进 “杜书记不是外人”采访间隙,一名50岁上下的职工推门而入,打断了记者的采访。“杜书记,您快看看刚给您邮箱发的邮件,等着您签字呢。”这个人叫任靖,看到坐在沙发上的记者,先是一愣,自觉唐突的同时,向记者点头致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
  对于自己稍显不礼貌的行为,任靖自嘲地笑道,“我这事有点着急,杜书记不是外人,他不会怪我们这些‘粗人’的。”办完事,任靖离开办公室前,还不忘跟杜玉宝开了一会玩笑。
  “我就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工作干得出色,私下关系也融洽。”杜玉宝告诉记者,任靖是他去年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工作不到一年,销售额就多达3到5个亿,创造利润也超过200多万元。
  杜玉宝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公司引入外部具备焦煤、煤炭、钢材业务经营管理经验10年以上市场化职业经理人3名,包括这个任靖在内,“外聘人员的加入不仅仅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也在为企业培养内部业务人员。”杜玉宝笑着说,不仅如此,外部人员的引入,还增加了企业内部现有中层经营管理者的压力感,改善了公司原来被动的经营局面。
  很多天津当地的职工都坦言道,“企业在变化,我们都看到了。”听到这样的评价,杜玉宝欣慰地说,“这样就不枉费我丢下家人,过着这样‘双城生活’的辛苦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