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11-28 作者: 来源:

  首农集团职工郑建华:外派到定州开荒养牛不后悔
  □ 本报记者 陈曦
  老人劳碌一辈子了,做儿女的都希望陪伴左右。但因工作变迁,不能及时陪护,心中难免亏欠,但现在企业在定州立住脚了,我心里还是高兴的。——郑建华
  “我们园区占地2万亩,现在养了1.4万头奶牛,这样的规模放在北京根本不可能实现。”说这话的时候,首农集团三元种业旗下的河北首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建华虽然摇着头,可语气里却是满满的自豪感。
  长期以来,作为京城的“奶罐子”,首农集团一直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牛奶。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等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越发明显,首农开始将养殖、食品加工、冷链运输等产业搬到外埠。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计划投资20亿元的现代农业项目——河北首农定州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了起来。就是在那年,年过50岁的郑建华再次“创业”,带着十七八个人来到定州“开荒”。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河滩地,上面有坟地、树林,甚至还有农民的养殖场。”河北首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李佑斌说。虽然面前已是成片的奶牛养殖区,可是这里3年前的样子,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子里。
  园区里,沟壑纵横,一片荒凉。没有办公楼,更没有宿舍,大家就住在平房里。生活条件艰苦,大家尽量克服,但让大家倍受打击的是,奶牛的“口粮”苜蓿没种好。“我们设定的是种养结合的方式。也就是养奶牛的同时,还要在园区里种奶牛的主要食用饲料。可是由于这块的土地太贫瘠,种什么都长不好,后来我们通过给土地施有机肥,又改进了种植技术才成功。”李佑斌介绍说。
  如今,园区已经大变样,不仅建设了成母牛养殖区、后备牛养殖区、挤奶区、粪污处理区等专门区域,还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每头奶牛站立的“工位”上,均有电子显示屏,显示奶牛的身份编号、出奶量等。奶牛脚底下并不见奶罐,挤出的新鲜牛奶通过密闭的管道系统流向冷却奶罐,从36℃、37℃瞬间降温到4℃,再通过类似加油枪的设备,直接注入奶车,送往牛奶加工厂。整个过程,牛奶都不会接触外界空气。
  “我们很多设备,别说国内,就是国际上都算是先进的。你见过每天吃饭能计算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么?我们的饲料搅拌车上搭载了日粮制作系统,就可以做到。”郑建华表示。
  园区里,生产设备不断升级的同时,职工们的生活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为了丰富职工们的业余生活,现在,园区里设立了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室,户外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另外,盖起了员工食堂以及职工宿舍。宿舍里,夏天有中央空调送凉,冬天有地热泵供暖。
  “为了方便北京员工回家看望亲人,我们开通了园区到高铁定州东站的班车。每周五下午,班车会将员工从园区送到车站,周日晚上再从车站接回园区。同时,我们每个月为员工报销两次往返北京的车费。”李佑斌介绍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即便这样,还是有员工因为工作无法照顾好在北京的家人。”李佑斌介绍说,2013年,总经理郑建华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另外一位副总,一直照顾着身体不太好的岳父岳母,岳父今年也去了。“老人劳碌一辈子了,做儿女的都希望他们能安享晚年,可是我们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时时陪在他们身边,心里难免会感到一些亏欠。”
  虽然母亲突然离世成为了郑建华最大的遗憾,但是回想自己的选择,他坦然表示,不后悔。“当初,接到集团的外派任务时,我也没多想,这么多年,是企业成全了我,现在跟随企业的战略调整到外埠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按照计划,河北首农定州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集奶牛和肉牛饲养、牛奶生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示范项目。其中,集观光、体验、品尝为一体的“中国奶业大观园”正在规划中。“到时候,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了解牛奶的专业知识,可以看到小牛从出生到产奶的全过程,可以品尝现做的乳制品。”郑建华说。
 
  北京住总集团职工王景鹤:让天津人住上北京人盖的放心房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从北京转战天津,上下班有点奔波属正常。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天津居民住上放心房,让他们认可北京人的金字招牌。
——王景鹤
  “北京大企业过来盖的房子,我们住着放心。”今年,北京住总集团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湾项目又交了一批住房,天津的市民们对北京人盖的房子大加赞誉。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民住上了北京人盖的房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北京住总集团旗下各企业在津冀地区纷纷开花结果。
  北京住总集团第三公司天津湾项目在天津的发展正是北京住总集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一个缩影,该项目目前一共盖了4栋居民楼,凭借过硬的质量,每栋楼均获得天津结构海河杯,随后,他们又接下了天津湾D地块酒店工程,该酒店高约112米。
  王景鹤是土生土长的北京通州人,今年28岁,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王景鹤毕业参加工作,在朝阳区翠城经济适用房当实习工长。2012年,他来到天津湾C地块当工长,一直到现在,如今是项目经理助理。2013年,王景鹤成家了。王景鹤的妻子来自北京平谷,和他是同一所大学的同班同学。“我也是做建筑的,反正都要到处跑,不如和他一起。”王景鹤的妻子刘晶在王景鹤来天津后,也追随过来,并在项目做经营。
  很快,刘晶就怀孕了。怀孕期间,正是项目比较忙的时候,刘晶就挺着大肚子见客户。2014年5月,刘晶回北京生产,王景鹤请假回家照顾,但孩子出生后没有满月,王景鹤就又返回工地。“工地正是最忙的时候,需要人手。”
  刘晶休完产假后,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难题,留在北京的家中照顾孩子,还是跟随丈夫继续在天津工作?“还是追随丈夫吧!孩子爷爷奶奶可以帮我们照顾。”刘晶毅然做出了选择。对此,王景鹤父母也非常支持夫妻俩人的选择,承担了带孩子的任务。由于孩子还小,每到周末刘晶都返回北京照顾孩子,于是刘晶便成了往返京津两地的常客。
      考虑到孩子的成长,每天晚上6点至6点30分,夫妻俩一起和孩子视频。“孩子成长很快,如今1岁半了,也会说话了,会叫爷爷奶奶和妈妈,但是就不会叫爸爸。”提及孩子,王景鹤觉得很愧疚,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没有陪伴在身边,只能通过视频维系亲情。
  为什么北京人要这么拼地去给天津人盖房子?王景鹤说:“我们都很拼,首先我是公司的一员,为公司在天津开拓市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应该的。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更不能目光狭窄,更要有一盘棋的格局。”  
  一名普通职工都有这样的境界,更何况整个企业。目前,北京住总集团第三公司天津湾项目像王景鹤一样拼的北京人还有很多,项目32名员工有26名是北京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挺好的,真有点事还能帮上忙,我觉得最难忘的就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房山暴雨时发生的事情。”来自朝阳区的何佳硕说。
  原来,当年房山暴雨发生后,居民急需过冬安置房。北京住总集团领到任务后,紧急从天津地区抽调员工回京抢建。经过八天八夜奋战,北京住总第三公司在丰台抢建了386套过冬安置房。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景鹤说,“我们是北京的企业,虽然转战天津开拓市场,当我们的家乡有困难时,就应该回来。那可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记的八天八夜。”
  何佳硕今年28岁,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来到北京住总工作,在天津湾项目先当技术员,后来转工长,如今已是项目经理助理。何佳硕的妻子王茜是大兴人,和他都是做技术工作的,去年两人结婚了。    
  提及当初选择奔赴天津发展,何佳硕告诉记者:“刚进公司时,公司领导就问,北京可建的地方少,趋于饱和了,你是否愿意去天津发展?当时,京津城际高铁已经开通,从北京到天津也就半个小时的高铁。这和远郊进市区上班没有什么区别,我当时就有心理准备,有点奔波很正常。”
  何佳硕告诉记者,在天津施工,由于地理因素,往往要用到止水帷幕,基坑施工周期长,“不管怎么说,我们盖房人得想着住房人,得对得住北京的金字招牌。”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