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11-19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赵宝荣
一路的山花 看到山乡巨变
  赵宝荣的作品《山花引路》在第十届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摄影比赛中获一等奖。他说,在创作这幅作品过程中,通往山区道路的变化让他获得灵感。“这条山路浓缩了近年来山区乡村的发展变化。”
  作品中的这条路是平谷区熊儿寨乡花峪村的一条山间公路。过去,花峪村是一个交通十分不便的封闭贫穷落后的山村,只有一条雨天一地泥、晴天一串坑的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通往外面的世界。近年来,花峪村修通了一条漂亮的柏油路。交通便利了,村民搞起了民俗旅游,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花峪村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变成了百姓温馨的家园,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正值花峪村所在的熊儿寨乡有个《醉(最)美熊儿寨》摄影比赛,怎样才能表现熊儿寨乡村的的美好呢?作者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与影友一起,多次到熊儿寨乡采风拍摄,拍了不少片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天,作者再次驱车行驶在通往花峪村这条马路上,看到一条蜿蜒曲折漂亮的马路,两边开满了烂漫的山花,路到哪里,花就开到哪里,山花开到哪里,路就通向哪里。如果是一个游客,一路的山花就可以带他找到美丽的花峪村;如果是一个游子踏上这弥漫着山花馨香的回家的路,就会看到家乡的巨变。
  一个雨后的清晨,赵宝荣赶到花峪村的时候,天还黑蒙蒙的,而且天边的云很厚,只在天与大山交界的地方有一丝红色。他心想,天边的红色就是希望,望着远处的红色,在黎明前的夜色里耐心等待。终于,透过云层的柔和的光线,慢慢照亮了马路,马路两边盛开的山花也渐渐露出芳容,赵宝荣连忙按下等待已久的快门。看看照片,觉得角度太低,表现力不够。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不得不爬到左侧的山坡上。山坡陡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小心小心,可还是脚下一滑,险些滚下两米多深的山沟,多亏拽住了一把树枝。爬起来,擦去额头的冷汗,调整好相机,迅速拍下了几张。山乡的早晨,静谧安详,花香飘溢,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充满希望。《山花引路》就这样诞生了。
  □本报记者 曹海英 文/摄
苏延
每幅画面都是一段职工的故事
  “我喜欢用相机记录职工工作、生活的印记,以后这些都会成为历史。”苏延是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工会喷漆车间分会副主席,今年44岁。凭借作品《华灯异彩》,他在第十届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摄影比赛中斩获三等奖。
  《华灯异彩》是北京奔驰5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的场景:在北京奔驰公司喷漆车间的下线工序上,一排即将下线的面漆车身中有一辆披着大红花的银灰色车身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凝聚了北京奔驰全体员工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生产制造出的第50万辆车。目前,这幅照片已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瞬间,是北京奔驰不断发展壮大最好的历史见证。
  提及当初的摄影背景,苏延认为:“北京奔驰能够生产到50万辆汽车很不容易,我们都爱拍一些经典的有意义的照片,这个照片确实是一个亮点,当时庆典现场摆好后,我就拍摄了。正好赶上职工文化艺术节,就投稿了,没有想到能获奖。”
  其实,苏延能够获奖并不意外,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每年工会都为爱好摄影的职工组织集体采风活动并展示,平时还相互交流体会、切磋技艺,因此,职工摄影水平提高很快。在本届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上,就有多名职工获奖。
  “平时我喜欢和职工们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比较真实,也比较放松,愿意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去把现实问题说出来,答疑解惑,消除烦恼,放心地工作。”苏延说。
  作为车间工会分会副主席,苏延平时喜欢拍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照片,他的作品大多数是以职工为题材,与职工相关。职工在喷漆车间全神贯注地工作,苏延拍摄了作品《精细工作》;职工参加运动会时的一张张笑脸成了苏延的作品《灿烂的笑容》;职工拔河时,苏延拍摄下了作品《拼尽全力》……苏延,用他的镜头记录着职工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着职工们的喜怒哀乐。“捕捉瞬间的动态有一种真实感,拍完后也很有成就感。”苏延说。
  苏延做工会工作已经有5年了,和公司工会主席一同看望车间困难职工、重大疾病困难职工等,是苏延平时的一项工作内容。让苏延难忘的是拍摄困难职工的相关题材,当时,有一个职工患了肝癌,家里又有一对孪生子女正上大学。工会组织了职工捐款,公司工会主席上门慰问,和职工一起唠嗑聊家常,激励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庭要好好地生活。而困难职工看见工会领导前来慰问都很高兴,就连邻居也觉得特别羡慕。这些,苏延都用镜头记录下来,成为工会工作的一个部分。
  □ 本报记者 马超
刘芳
冒着40℃高温 在沙漠中拍摄DV
  “很高兴,这次能拿一等奖。”刘芳,1987年出生,延庆本地人,目前是延庆康庄中学初一班主任、英语教师。
  刘芳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美,她认为,教授英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触美——挖掘美——领会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她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深入浅出,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去体会英文之美,深受学生喜爱。刘芳曾被评为校优秀德育导师,从教以来,她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艺术,在课余时间喜爱摄影。
  凭借作品《长城之子》,刘芳获得第十届首都职工文化艺术节“发现美”随手拍比赛DV作品一等奖。
  《长城之子》视频主要讲述的是延庆著名画家曹洪森先生,他是塞外画派的创始人,视频根据他的传奇事迹拍摄而成。刘芳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因为觉得他的画凸显了延庆的文化特色,曹洪森先生所创建的塞外画派也是根据延庆的地理位置而来,他为延庆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创作剧本时,刘芳也碰到了很多难题。 首先是与曹洪森时间上的安排,因他时间有限,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深刻的东西有难度。本视频内取景有沙漠、湿地和长城,在视频当中要把握好景点之间的过度,要做到衔接好。拍摄时间是酷暑天气,天气很炎热。
  作为《长城之子》的总编剧和编导,刘芳还临时搭建了一个团队,配音请了蔡仕海,后期编辑请了孟少年。
  由于平时刘芳要上课,还当班主任,因此,刘芳把作品拍摄的时间定在暑假间进行。“去沙漠时,正值7月酷暑,那时候沙漠里的温度差不多40℃。因为总是有风,风一刮拍摄效果就不好。拍摄马匹时,马也不停地动。3人一起反复拍了一天才算完工。”刘芳说。
  去野鸭湖取景拍摄湿地对于刘芳的团队来说相当顺利,天公作美,半天就拍完了。然而,最难的还是拍摄长城,刘芳至少去了3次才拍摄好。考虑到暑假游客多,拍摄团队必须避开游客多的时间点,选择清早7点就扛着摄像机爬到水关长城的山顶上,拍摄不仅是艺术,还是一个力气活。
  3个取景点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拍摄后,素材算是够了。素材多,刘芳回来还得和孟少年一起剪辑。此时,离上交作品的时间很近了,刘芳得赶工才能编辑视频完成。最紧张那几天,刘芳每天都反复编辑视频到深夜。经历了千辛万苦,作品《长城之子》终于制作好。评选结果揭晓后,一等奖对刘芳的忘我投入也是一种认可。
  “今后,我还将继续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美,拍出更美的作品。”刘芳说。
  □ 本报记者 马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