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10-31
作者:
来源:
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
华丽转身文化创意产业园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北京市东五环外的双桥地区有一处别样建筑群,46个排成一线的巨大水泥筒仓,是那里最吸引人眼球的特色景观。这里就是如今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昔日的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
“说实话,刚听说我们厂要改成创意产业园的时候,我的心情有点复杂。 有一点舍不得,但又有点兴奋。”胜利水泥库老职工师秀领说。
师秀领1995年来到胜利水泥库工作,那时的水泥库因为经历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场馆建设,而实现了第一次的飞跃式发展,迎来了辉煌。而这之后,它又因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储存水泥,再一次收获了荣耀。水泥库最辉煌的时候,几乎包下了北京所有施工单位的水泥,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500多万元。
“水泥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储存和运输,可是随着交通业的发展,以及水泥生产企业经营网点的增多,像我们这样,在水泥流通中做中介,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师秀领遗憾地说。
“过去仅在此储存一吨水泥就需要15块钱,再加上运输费用,施工方起码要支付50、60元的费用;如果直接从水泥厂运到施工单位,费用起码能节省一半左右。”师秀领边掰着手指头算着边说。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水泥制造甚至是环保等行业的发展,水泥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每年亏损200多万元。2011年,终于撑不下去了,必须要转型了。”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董事会董事,原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总经理高松利说。可转型做什么?定位于什么行业?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一天,高松利一位从事艺术行业的朋友,在经过库区时,看到了那46座独特的水泥筒仓,非常感兴趣,建议可以将这个正在转型道路中徘徊的水泥库改为像798那样的艺术区。
“听了艺术家朋友的解释之后,我找到了一点感觉,之后,我们就对一些已经转型的老的工业企业、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又结合我们所处的定福庄沿线的文化传媒产业的定位,决定要转型,主攻文化创意。”高松利表示。
2014年4月,胜利建材水泥库开始了改造。46个筒仓,是整个库厂最具特色的部分,但因为体型巨大,形状特殊也成了改造最艰难的部分。可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里的历史,更好的将文化传承下去,最终,将筒仓进行了适度改造。46个巨大的筒仓得以整体留存。同时,拆卸下来的机械部件还被制作成了工业雕塑,布置在各个角落,提升了整个园区的艺术氛围。原有的铁道也被保留了下来,准备用于影视拍摄。今年5月19日,由首农集团和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华丽转身,成为了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开始招商入驻,主打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网络服务、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等文化项目。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看到库区一系列的变化,师秀领的心中充满感慨。“虽然这里有我们很多的青春、回忆,可是我们这些老职工都很支持库区的改造工作。”
记者了解到,库区原有100多位正式职工,大部分都已经到北京首农新胜利混凝土建材公司工作,还有一部分就地转岗,留在文化创意园,从事这里的安全保卫和环境卫生工作,准备见证老库的下一个辉煌时刻。
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
成为798创意产业孵化地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10月26日上午10点,天气有些阴沉,记者来798艺术区后,感受到这个由老厂房变身艺术区带来的氛围。如今,提到“798”这个数字,大多数人都会和艺术、设计、创意这些词语画上等号。游走在整个艺术区中,人们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店、咖啡茶座、创意工作室,感受着艺术的氛围。
穿越时空的隧道,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这个名字,似乎早已封存在年长人的些许记忆中。但同年长人的交流中,每逢提到“798”这个数字时,更多的人会感叹这个老厂区昔日的点滴。
798艺术区原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走在798艺术区中,倘若你要想找到属于曾经年代的影子,还需要多付出些眼力和体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将“工业化”这个标签和如今的这个全国闻名的艺术区结合在一起。如果你足够细心,也许你会在798艺术区看到不少标有“718”这个数字的标志。
1964年,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
时间的车轮不停滚动着,进入新世纪后,这个曾经辉煌的老厂区,开始上演转型记。北京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现在这个定语已经成为798的标签。
从2001年开始,经过重新的设计和改造,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聚集于此。这样的新老融合,让老厂区焕发出新活力,而798也成为艺术的一个代名词。
据2005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在进入798艺术区的103家机构中,包括创作展示和交流类、设计类几大类,其中属于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有59家、设计类有29家。
走在798艺术区中,记者看到不少工作室和设计公司都将这里作为“孵化基地”,而其中不乏年轻人的加盟。在一家咖啡屋外,记者看到几位年轻人正在洽谈业务。“在这里工作,你的感受不同,有种时空的穿越感,激发着你的灵感。”一位年轻人说。
简单的沙发、茶几,再加上几个特别的设计装饰品……记者还发现,798艺术区中设置的工作室等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室内外的设计、装潢。“保留老厂房的结构,这也是一种创意的体现。”一位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说。
不仅如此,798艺术区也已经成为各地游客来到北京所要游览的地点之一,不少人甚至这样评论:到北京来要看三个地方,长城、故宫、798。
“快看,这个雕塑。”“这家店铺的商品很有意思。”……采访中,记者遇到几位来自杭州的游客。他们中既有中年人,也有年轻人。双肩包、单反相机……游客小王从事设计行业,这次来北京出差的他特意来到798艺术区参观。
“以前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798艺术区的图片和报道,感觉这里很有艺术氛围,所以带着相机来拍些照片,积累些素材。”小张边说,边拿出相机为记者翻看其中拍摄的图片。
除此以外,798艺术区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798”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即,将具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的建筑、设备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全国各地不少城市,也纷纷开始采用这种模式。
“这样的模式值得推广。”游客宋先生对于老厂房有着特殊的情结。而游走在798这个变身后的艺术区中,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发展模式,既保留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厂房、车间,能够让人们从中了解过去。又展示着现代艺术气息,现代与过去得到不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