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10-31 作者: 来源:

  永乐文化创意园:
  老厂房一年吸引文创企业3000家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行驶在丰台区造甲街上,远远地就能看到一些年代久远的水塔和烟筒,这里就是曾经的京棉集团丰台棉纺织分厂。如今,外墙挂上了永乐文化创意园标识,原先的老厂房已经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在不远的将来这里还将成为又一个“车库咖啡”,聚集大量初创期企业。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片占地40多亩的厂房就已经不再生产棉纺织品,而主要用来进行物业出租。2013年,北京纺织控股公司旗下的永乐颐康公司,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将老棉织厂改造成为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初创期的企业提供工商注册、财税服务、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创业者在创办公司的初期,负担不起写字楼的租金。然而,缺乏办公地点,又有可能成为他们在工商注册时的拦路虎。“为了鼓励投资创业,丰台区去年下放了虚拟注册的资质,我们的平台通过竞标,获得了为企业提供虚拟注册的资质。”京棉集团永乐颐康公司副总经理周晓宇介绍道。
  所谓虚拟注册,即创业者可以使用虚拟地址注册公司,实际办公地点可根据条件自行选择,这样可节省大量的成本,而且合规合法。自去年9月运行以来,通过虚拟注册等服务,已吸引3000家企业入驻。
  然而,虚拟注册只是平台提供的众多服务中的一项,产业园还为注册的企业提供了“企业云服务平台”。这个智能服务平台能给初创企业免费提供办公管理系统、网站建设模板等企业IT建设与宣传推广所需的功能。此外,平台还配备了企业秘书,定期与企业保持沟通,询问发展进展情况,并且负责企业的信件收发、政策咨询。
  “今年一月,我们上线了这个云服务平台,在我们这里注册的3000家公司都可以获得免费的办公系统、智能建站等IT服务。”周晓宇告诉记者,对于初创企业对IT方面都有需求,但往往不愿意花钱,同类的办公系统花费至少在5万元。通过他们的指导,初创企业不需要聘请具有专业IT背景知识的职工,就可以建立起承载发布信息等功能的简单网站。日常的文件传送、工作审批、内部邮件、流程审批等更是不在话下。
  除了技术问题,对政府政策的不了解也成为一些初创企业遇到的难题。“我们不仅欢迎他们来咨询相关政策,还会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政策培训,定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去参加政府会议。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和政府对接的桥梁。”周晓宇笑着告诉记者。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初创期企业的负责人对税收问题的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大多选择了使用零报税的方式。在周晓宇看来,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如果造成太多的零报表,将来对于企业后期的融资、企业的持续发展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公司还会对企业进行指导,教授他们如何享受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
  距离丰台区的高科技园区总部基地只有两公里,紧邻未来地铁9号线和16号线的换乘站,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永乐文化创意园的未来有着广阔的空间。永乐颐康公司计划着下一步将产业园打造成下一个中关村的“车库咖啡”。
  “小微团队在创业前期准备阶段,可能只有三五个人,我们希望给他们提供工位,用低廉的价格,把它们吸引过来。”周晓宇介绍说,“这种出租方式可以非常灵活,不仅按工位个数出租,还不限定与传统的办公室租赁必须租满一个月或一年,可能只租几天都可以。”
  在周晓宇的脑海中,这片老厂房中的一间库房将被主要用于实现这个设想。如今,场地已经腾清准备就绪,设计师也在进行规划设计。
  “集聚性、开放性的办公方式,可能一张大桌子被分成若干工位租给三家公司,不打隔断,形成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举行沙龙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导师在这里进行培训,或者进行项目路演等。”周晓宇说,这是通过最近进行的调研,从中关村那里学习来的模式。“我们也想用现有的资源,把在我们这里注册的公司整合形成社群的概念,使他们之间互动起来。”
  如今的老厂房里停满了小汽车,行走着穿着时髦的白领,只有被当作工业遗迹展示的织布机,和那个水塔、烟筒,还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
 
  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老国企带着新希望再次起航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在这秋意正浓的季节,再次走进京城电通文化创意产业园,依然带给人无数惊喜。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内,散发着浓浓的工业气息,无数工业老物件,让人们的脑海中忍不住浮现出工业大生产的画面。
  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具有57年电机研发和生产历史的北京市电机总厂,生产的高效电机远销欧美,堪称行业龙头企业。
  而现在,为了适应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和企业自身发展,毕捷公司带着壮士断腕的勇气,经历改革调整、转型升级后,将业务重点向首都服务业转移,依然令其骄傲的是,这片土地上将有望达到上百亿的经济规模。
      毕捷公司副总经理吴文斌向记者介绍,本来就被誉为全国花园式厂区的毕捷公司,改造完成后将会呈现三坡、六廊、十二桥、二十四水、三十六亭台的主要景观,打造成为6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千余棵乔灌木、25栋体量不同、风格元素相统一的建筑所组成的高端商务园区。
  据了解,在毕捷公司转型过程中,有20%的设备无法迁出园区,于是,设计师将这些老旧工业设备,经过精心设计和改装后,融入到这包装现代的园区,而正是因为这20%的设备,成就了现如今的京城电通文化创意产业园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
  “厂区变园区的变化很简单,只要交给设计师就可以了,但为了适应新发展,企业职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才更重要。”吴文斌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内在岗职工150余名,他们都曾是毕捷公司自身的工业人,面对新的发展,他们也都走上了与此之前大不相同的工作岗位。
  “以前,我们工作面对的是机器,现在服务的是客户。”为了让职工和企业管理者尽早转变思想,进入角色,毕捷公司自企业转型开始,就先后对职工进行各类培训。
  商务服务事业部副部长王小勇以前是生产制造部的副部长,企业转型升级后,他也走上了新的岗位。现在,园区内的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都由他所在的部门承担。王小勇说,“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我们除了要不断努力学习之外,还要对自己,对未来有信心,不惧怕困难。”随着工作的陆续展开,越来越多的职工慢慢走上了新的岗位。
  早在2011年企业转型开始,园区的部分物业工作就交于专业物业公司来管理。而从明年3月开始,毕捷公司将有望接手整个园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为了让职工尽快的熟悉业务,公司很多核心部门的员工都开始与现在正在合作的物业公司,进行合署办公。“我们希望通过这样近距离的学习,让职工从业务和思想上,都能适应企业的新发展。”吴文斌说。
  吴文斌告诉记者,“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就是满足客户体验、延续工业文脉、敬畏自然生态。”未来,他们将构建园区“孵化器+加速器+实验园”的孵化培育体系建设,提升园区运营与服务质量、政策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
  记者得知,园区内原机加工车间和电工车间一共3万平方米的厂房正在进行最后的腾空工作,“乐视网将明年5月份进驻我们园区。”吴文斌介绍,目前,园区内已经入住十余家大型企业,包括视觉中国、蓝汛通信、尼桑日产等,经济规模超过50个亿,而当整个园区完全步入正轨时,届时的经济规模预计达到100亿。
  据了解,毕捷公司将成立专业的物业公司,在全面接手物业工作后,用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手段检验转型成果。采访中,吴文斌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市场化”。 “因为我意识到了转型升级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希望我们每一名职工都能做好准备,打一场硬仗。”在吴文斌笃定的眼神里,记者看到了一批老国企人正带着满满的自信走在市场的前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