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10-17
作者:
来源:
敬老爱老党团员服务队
每年春节
到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对于在牛街敬老院安度晚年的老人,以及在牛街社区的几位空巢老人来说,燃气集团一分公司西城维修二所敬老爱老党团员服务队的成员不但是他们的熟人,而且还是常客。因为在每年元旦、春节、重阳节、学雷锋纪念日的时候,服务队成员便上门为老人提供燃气灶具维修、搞卫生等服务,并为敬老院的老人包饺子、与老人聊天,而且每次社区搞敬老爱老活动,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西城维修二所地处牛街地区,与牛街街道、牛街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牛街敬老院签订了敬老爱老服务协议。在服务队成立的第一年,便完成了牛街地区922户80岁以上老年用户的上门燃气灶具检修、免费更换胶管工作。
在维修二所辖区,有六位空巢老人,从2012年起,服务队便开始为这六位老人提供定期、定人的上门服务。去年冬天,记者曾跟随服务队成员张睿、陈曦、刘龙,走进了空巢老人马淑芳的家。因张睿、陈曦、刘龙已多次来过老人的家,所以三位进门后,老人便执意让他们吃桌上的水果。服务队分为多个三人小组,张睿、陈曦、刘龙为一组,负责照顾马淑芳老人,其中刘龙负责检修燃气灶具,陈曦负责擦玻璃搞卫生,张睿负责与老人聊天。与老人聊了一会儿后,张睿说,“大妈我们先走了,您有事就打我手机。”老人说:“你们这么忙,能来看看我,陪我聊聊天,我就非常满足了,而且每次来你们都带着鸡蛋、牛奶、小礼物,我真有些过意不去了。”按服务队规定,张睿这个小组每月至少与老人电话聊天一次,并为老人代缴燃气费用、代办燃气IC卡、代办民用技改换表工作、代打电话请师傅上门维修。
除上门为空巢老人服务外,服务队去的最勤的就是牛街敬老院了。每年春节,服务队便到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这已成为服务队的保留“节目”。
敬老爱老党团员服务队另一亮点是只要社区需要,随叫随到。牛街街道经常组织各种敬老爱老文艺活动,二所职工韩露能歌善舞,每次活动,社区都点名要韩露为居民唱歌,她从不推辞,其用美声唱法唱出的《英雄赞歌》,赢得老人阵阵掌声。西城维修二所的敬老爱老服务队虽起名为“党团员服务队”,但二所50余名职工全部是其成员,且积极参与敬老爱老活动。2014年1月,西城维修二所应牛街街道邀请,为40名80岁以上的老人过集体生日,并送上了大蛋糕和生日祝福。此外连续几年,服务队每个月都定时到牛街敬老院检查燃气设备,保证绝对安全。
2015年重阳节将至,日前记者采访了西城二所现任所长任勇,任所长说,西城二所所部今年已从法源寺西侧搬到了太平街,虽然离牛街地区远了些,但服务队敬老爱老的传统不会变,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中建二局三公司
这里是离退休职工的
幸福乐园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吴兰军/摄
“没有想到,我们退休职工还能过集体生日。”近日,中建二局三公司举行了关爱退休老职工集体生日会,数十名七八十岁的老人过起了集体生日。
“敬老,在中建二局三公司有着优良的传统,我们部门有5人专职服务退休老职工。”中建二局三公司离退休基地管理部经理赵宪军告诉记者。
该公司有离退休职工2500多人。为了让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公司设立了“六室、二厅、三个活动场所”,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门球队、台球队和老年书画协会,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离退休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公司离退休基地管理部对老职工的关爱不仅仅停留于此。药费报销是离退休人员非常关注的事情,由于离退休人员队伍庞大,药费收集、整理、上报工作非常繁重,尤其是外地寄来的药费单据,很多单据不全,工作人员要逐一审查、清理、粘贴,不合格的要及时退回,平均每月上交北京医保100多人次药费。
2014年,公司离退休基地管理部为1015人次报销药费,金额698万元,为退休人员更改异地定点医院51人次,查询医保个人账号49人次,变更医保信息83人次,变更北京市定点医院 42人次,申请办理北京市社会保障卡57人次,批特殊病14人次。
公司离退休基地管理部每天都要接到十几甚至是几十个电话询问或人员来访,对于离退休人员提出的问题,他们做到有问必答,耐心地为他们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对来信来访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做到困难的事努力办、麻烦的事尽量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及早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他们还开通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为居住在唐山地区的离退休职工服务,包括家中安个灯泡、搬个家具、生病送往医院等,虽然这些都是生活琐事,但却体现了离退休工作管理部全体工作人员对离退休人员的一片真情。
“有时候,离退休老职工有病打120急救电话,由于有的老职工住的楼层较高,离退休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就帮助医护人员把病人往楼下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文声社、马永信、葛怀瑞、王宗碧、曾和忠等老职工。”赵宪军说。
去年9月,由于北京社保电脑系统升级、地方邮政储蓄电脑系统未升级,加上一些离退休人员没有及时变更二代身份证,导致近3个月有许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不成功,公司离退休基地管理部及时联系没有收到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核对他们的账号、身份证信息,耐心做好解释安抚工作,甚至和当地邮局直接联系,查找原因,保证了离退休人员顺利地拿到养老金,解除了他们的焦虑。由于退休后一些老职工变换居住地点,为了他们领取养老金方便、及时,只要本人提出变更邮储账号或地址,他们就及时给予修改。
天普公司
用孝亲文化
影响出孝顺好儿女
□本报记者 孙艳 文
今年50岁的时凤英是天普太阳能集团的员工。今年春天,她陪80多岁的父亲去台湾玩儿了一圈,这是父亲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回来后见到乡亲就说:“享闺女的福,去台湾旅游了。”其实,时凤英的父亲是托了天普公司的福,是天普的孝亲文化让她认识到了孝敬父母的重要。
天普公司每年都要带当年评出的公司孝星的父母旅游一次。天普公司工会副主席郭凤廷说:“孝星的成绩与父母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给职工这样特殊的奖励其实也是一种孝道的传递,感谢这些父母为天普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员工。”
时凤英把去台湾旅游的好消息告诉父母,母亲身体不好,只能父亲去台湾旅游。“公司考虑到我父亲年龄大,腿脚不好,就让我陪着父亲去。8天的台湾之旅,父亲特别知足,高兴得都忘了自己腿疼。回来之后,拿着公司发给每人的相册,见到村里人就给看,见人就说‘享闺女的福了’。”时凤英说。
时凤英告诉记者,这次去台湾,也让她自己感触特别深。“在台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活动中,老人成了小辈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搀扶、帮助年长的老人,给年长的老人盛饭,孝和敬上他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老人都知道尊敬更年长者,作为小辈,更应该孝敬他们。”时凤英说。
作为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在公司学习了多年传统文化的时凤英,在父母眼中被看成了孝敬父母的好闺女。“可能那会儿也是年轻,孩子也小,忙着干活儿挣钱,对父母的关爱并不多,一年也回不了两次家,也就是偶尔打个电话问一下。”时凤英告诉记者,现在父母年岁大了,才发现,他们是多么期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以前,每次回老家,时凤英经常同学聚会。现在,她回去的时间全部留给父母,洗衣服、拆被褥,打扫卫生,能替父母想到的,她全都干了。“现在,条件也好了,孩子也大了,我们尽量多回去看望父母,哪怕只有三天的小假期,也回去。”
平时,时凤英都是通过电话跟家里联系,基本上是三天两头给家里打电话。“虽远隔千里,但我们都知道老人的生活状况,一般接电话时声音洪亮,开怀大笑,我们就放心了。”
公司坚持多年的孝亲文化,不但自己改变了,时凤英的孩子也受到了影响。“孩子上学平时很少回去,现在只要有时间就和我们一起回去看望姥姥姥爷。只是我公婆没的早,现在想想也是挺遗憾的,记得公婆病重的时候,我就想着带老人来北京,结果,病情的原因,没能实现。”时凤英说,不管是自己的父母,还是公婆,都是一样的,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是没有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