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9-26 作者: 来源:

  关键词:在岗位  在乡村
  人民警察  石亚明
  第一次执行任务
  就是在中秋夜
  □本报记者  石海芹
  每到中秋佳节时,石亚明都会想起自己在野外度过的那个中秋之夜,独捧月饼遥望月亮的情景。那时,石亚明刚刚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那一年中秋夜,他独自天津北辰区荒草坨执行任务,在外站岗值勤。清凉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就连每棵小草的随风而动都看得十分清晰。作为文科男的他,对这份意境虽然感觉颇好,可心里还是充满了忐忑,生怕哪个搅得四邻不安、作恶一方的歹徒从他这个新警察的眼皮底下溜出去。于是,他下意识地抓紧了武装带,将佩戴的手枪套的纽扣打开,随时做好拔枪出击的准备。
  中秋节是一个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这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此刻,石亚明何尝不想和家人一起度过这美好的中秋之夜呢。他下意识地在空荡荡的荒原上高声吟诵起苏轼的诗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当他努力靠诗词缓解紧张感之时,别在腰间的崭新的350兆的手提电台突然响了。值班领导在电台里呵呵一笑说:“怎么,新警第一次执行任务有点害怕了吧?”一阵微风吹来,吹得清亮的月光仿佛也变得轻柔起来,石亚明不那么紧张了。领导又接着说,“别怕,你就开着电台,我们大家都在备班。既然选择了从警路,就要有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你别紧张,一会就有同志给你送月饼去了。”
  听着领导温暖的话语,石亚明一下子放松下来。一会儿,单位行政科的同事就给他送来一块五仁月饼。遥望着高空中的明月,石亚明品味着这块普通而又饱含深情的月饼,感受着微风吹过自己的发髻,他突然间就感觉自己长大了。
  在这一瞬间,石亚明懂得了“小”与“大”的关系,“自己虽然是个刚刚从警的小警察,可是在危险与困难面前,自己对群众来说就不再是个‘小’警察。在群众的眼里,我就是个警察。认真履行好人民警察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是职业的操守与要求,更是群众的期待了。”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经历过几个最关键的成长期,有的人会在求学期间奠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有的人则是要在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中才能感悟出人生的道理。其实,人生的顿悟无处不在。对于石亚明来说,真正的成熟与长大来自于那个独自站岗值勤之夜,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中秋之夜。
 
  总经理  刘国伟
  半夜喊山
  让那个中秋充满回味
  □本报记者 博雅 文/摄
  “1994年的中秋节,我们单位组织大家去雁栖湖游玩。那次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说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北京广视报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国伟格外感触。
  那一年,刘国伟大学毕业后刚走上社会。中秋节时,一个人的他非常想念亲人,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个日子。“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公司老板在中秋节组织员工们到雁栖湖游玩,算是对我们那段紧张工作的一个奖励吧。”刘国伟兴奋地说。那天,大家在一起吃月饼、玩游戏,喜欢坐碰碰车的就随便坐,玩几圈都行。喜欢吃什么,就尽可能的点,老板都是非常大方的买单。晚上,大家跑到最高的山上去看月亮。在这过程中,大家都玩得特别嗨。这次聚会,不仅增加了同事之间的彼此了解,也融洽了气氛,即使平时看上去只聊工作的老板,也那么的平易近人。
  野外中路边潺潺的流水声,遮天蔽日的绿树,空气格外清新,像滤过似的,使人神清气爽。大家一路游山玩水,欢歌笑语声在山林中飘荡。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兴致勃勃地驻足拍照留念,在大自然深处留下了青春最美好的印记。
  “记得当时有个同事,因为第一次看到山楂有点兴奋,摘了人家的山楂,还被罚了款。更有意思的是,那天因为玩得比较开心,夜里准备休息的时候,发现少了两名同事。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没法联络,只能分成几个组分头去找,满山地喊着同事的名字。”说到这里,刘国伟笑了,“同事后来是找到了,不过这大半夜喊山的经历又让那个中秋充满了回味。尽管那天夜里,大家都没有休息,但每个人还是很兴奋。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更是没有了离家的孤独感,而是平添了团队集体的归宿感。”
 
  市温暖基金会  于杨杨
  最美的中秋
  在爷爷的桔园里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于杨杨是北京市温暖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从2003年大学毕业来京,如今已12个年头。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马上就要到了,于杨杨回忆中最美的中秋便是在爷爷的桔园。她10岁以前,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在她爷爷家过的。  
  她的老家在广西南充市西充县占山乡十五大队飞凤村。于杨杨的爷爷是老劳模。中秋时节满山的柑橘红彤彤、沉甸甸,她常常拿一根小树枝当作小鞭,屁股后边跟着三五个鼻涕过河的跟班小伙伴。她雄赳赳气昂昂地往果园里一站,挥鞭划一个圈,宣布:“每人摘三个!要大的!”小伙伴一阵欢呼,纷纷脱鞋上树,捡个大的使劲拽,树叶哗啦啦乱响。爷爷在远处用力干咳一声:“摘桔子就行,别拽树!”年纪大的小伙伴就知道这是真正得了“圣旨”了,手脚飞快地摘了一大捧,招呼小的们作鸟兽散,留下于杨杨这个“光杆司令”看着慢吞吞走过来的爷爷,不尴不尬地笑。
  爷爷怕于杨杨被乡下蛮小子欺负,总会把她带在身边。怕她闷,爷爷总是绞尽脑汁逗她玩。爷爷的手很大,都是老茧。“可这双手什么都会,会握着我的手教我杀鸡、写字、钓鱼、吹笛子,会做好吃的回锅肉、用红红的木炭煨香喷喷的烤地瓜,还用细细的竹片给我编了一个可以每天挎着的小篮子。到了中秋节的晚上,爷爷就会变出来一只漂亮的铁盒子,拿盒子里的月饼给我吃。”那时候,对于杨杨来说,最盼望的就是中秋节。
  “后来爷爷走了,我再也没有回过乡下。中秋节的气氛总是淡淡的,有几分凄冷的感觉。”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中秋节,于杨杨自己一个人在宿舍,趴在窗台上看下面黑漆漆的操场,两个她的同龄人正在放烟花。随着一声声的炸响传来飘飘渺渺的笑,火光映红他们的脸,不知不觉,于杨杨也笑了起来。“那时候的中秋节,我总是一个人,咬着月饼看月亮,享受夜晚的恬静,孤独感深深包围了我。”
  又过了一些年,于杨杨移居到北京。这里的节日可以进行的活动很多,但于杨杨算一个比较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吧,比较宅,在中秋的时候,更愿意泡上一壶好茶,约上一二知己,赏月聊天。“现实的情况一般是,偶尔一两次约上了愿意在中秋节陪我的知己,等我拿出茶具张罗了月饼,知己手里的啤酒已经下去了一半。啤酒、月饼和茶,在我们漫无边际的言谈里,成了绝配。”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