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09-19
作者:
来源:
【职工篇】
离单位比较近,选择步行上班;稍微远点骑自行车上班;再远的话,职工们则会选择公交或者地铁,这已经成了北京职工出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留住“北京蓝”职工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
郭伟
东四工人文化宫职工
走出自己的健康也走出城市健康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用判若两人一词,来形容12年前的郭伟和现在的郭伟,一点也不夸张。12年前,身高1米7的郭伟体重210斤,圆圆的将军肚让他弯不下腰,拿画笔画展板没一会儿就汗如雨下,回家上五楼中间必须歇一会儿,最要命的是每个月肯定发一次烧,必到医院输液。
可现在,身高没变的郭伟体重却只有150斤,且精神饱满,从他走路的姿态、速度、看不见皱纹的额头、健康的肤色、精神饱满的状态上看,说他40岁,也有人信。而且,12年来,郭伟没去过一次医院,只有过一两次感冒,但也不发烧。上班干活不费力了,回家上楼不犯愁了,有心也有体力照顾父母、岳父岳母了,50岁的郭伟越活越年轻。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郭伟12年坚持不懈的绿色出行,其从十里堡家到东四单位的8公里多的路程上班走、下班走、下雨走、下雪走、天天走。
郭伟是北京东四工人文化宫员工,家住朝阳区十里堡。12年前,他每天从112路电车十里堡站上车,坐14站到美术馆,往回走进隆福寺街,到东四工人文化宫上班。那时郭伟是美工,每天要画展板,可因肚子太大,根本弯不下腰。甭说干活,多站一会儿就满身大汗。而且每个月郭伟至少发一次烧,必须到医院打青霉素输液,但查不出病因。郭伟家住五楼,没电梯。上五楼中间必须歇一会儿,不然喘不过气来。
采访中郭伟告诉记者,他是从2003年开始走路上班的。第一天走路上班,郭伟从十里堡站向西走了半站地,脚脖子就疼的受不了了,结果在东八里站,又上了112路电车。第二天郭伟咬牙走了两站地,从慈云寺上车,此后郭伟越走距离越远。半年后,郭伟就可以从家一直走到单位了。郭伟走路是空着手快走,中途也不喝水,到单位再吃早餐,从家到单位8公里多路程,用时两个小时。那时郭伟周一至周五上班,连走五天,早上6点半出门,风雨无阻。一走就走了12年,走出了自己的健康,也走出了城市的健康。
杨海波
世茂机电科技公司职工
骑行5年
组建骑友联盟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今年41岁的杨海波是大兴区新媒体基地一家外企的员工,司机职业的他却是骑车通勤一族。从家到单位,每天往返30余公里,杨海波已经坚持了近5年。如今,杨海波正忙着壮大他的骑友联盟,这些以骑自行车作为每天通勤方式的上班族们,下班以后坚持在南中轴路上骑行,成为中轴线上的一道风景线,而这种绿色的出行方式被他们称为“刷街”。
每天清晨,杨海波先是在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然后戴上头盔,背上打气筒和备胎,就推着他的山地自行车上班啦!而他的汽车却在院子外头“趴”着。“现在这路况,骑车可比开车快,又锻炼身体,而且随着肢体的配合,心情也跟着舒畅。”
2010年,当身边的朋友在考虑买汽车之时,老杨却买了一辆2000余元的山地自行车用来通勤。“一开始,一下骑10多公里身体有点吃不消,慢慢习惯以后,每天骑车35分钟就到单位,要是开车得用一个来小时。”他算了一笔账说,开车上下班每个月光油钱就得花400多元,5个月便可以再买一辆山地自行车。
老杨骑着“爱车”上下班,每天要往返30余公里,已经坚持了近5年的时间。他说,骑了这么多年,觉得骑车真不光是为了省钱和省时间,10年间,北京的汽车保有量直线攀升,污染减排越来越受政府重视,而作为老百姓,其实也能做点贡献,绿色出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减排方式。如果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那北京的污染、北京的堵车都会有所缓解。
去年8月,杨海波发现周围骑山地车通勤的人越来越多,他便陆续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骑行达人,组成了“南中轴路骑友联盟”。在杨海波的带动下,许多骑友都选择了骑车方式来通勤。
现在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南中轴路上的“刷街”一族。他和骑友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做绿色出行的公益宣传,邀请别人加入联盟时,说的最多一句话是:既然骑车出行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节能环保,您何乐而不为呢?
赵丹
故宫博物院职工
“顺风车,我会一直开下去”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顺风车是一项公益事业,多拉几个人,提高了轿车的利用率,既节能环保,又为首都的蓝天白云出了一份力,多好!”北京顺风车主赵丹感慨地说。
今年32岁的赵丹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职工。2013年年底,赵丹从电视上看到送买不到票的人回家的公益顺风车活动,于是便积极申请成为了公益顺风车车主。就在那年春节,赵丹一共搭载了3个返乡的人。
赵丹住在宋家庄,上班的地点在故宫。从那以后,赵丹会在头天晚上或者早上上班前联系好几个顺路的人,“刚开始我是在公益顺风车APP客户端上寻找需要搭顺风车的人,后来就是在拼车平台上寻找。”
赵丹每天少则搭乘2、3人,多则搭乘5、6人,“一路上,为出行的人提供了便利,自己路上也多了聊天的朋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2014年的夏天,赵丹搭乘了一个护士,护士20多岁,自己也有车,正好那天有事没开车。“那是她第一次搭乘顺风车,刚开始我们聊天时,她说话的口气里带着不信任,后来我给她讲了我当顺风车主的故事和经历,并告诉她,身边座位上多一个人,对车主是举手之劳,对出行的人就是一种幸福,很快,她也加入顺风车的行列了,开始搭乘顺路的人,而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近两年的顺风车经历中,赵丹除了自己顺路拉人,还发动身边的人加入顺风车的行列,他身边的邻居、亲戚、朋友大约40多人都成了顺风车主,身边谁想加入顺风车,都会过来向赵丹咨询情况,赵丹成了身边人眼里名副其实的“顺风车达人”。
开顺风车以来,赵丹搭乘的顺路人有3000多人。赵丹说,他在心里一直把公益顺风车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当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热情的、友善的、博爱的心对待遇到的每个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温馨很多,而我们也因为帮了别人而快乐很多。所以公益顺风车,我会一直开下去。”
黎海涛
丰台铁路机务段职工
上班途中
一路骑一路摄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一辆自行车,一部摄影机,44岁的黎海涛上班途中有这两样宝贝相伴,每天都享受着精彩的路程。黎海涛是丰台铁路机务段的一名职工,从19岁参加工作以来,他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他爱好摄影,途中,他会边走边看,边骑行边摄影。绿色出行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对环保的个人贡献,也是他享受其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1989年,黎海涛到了丰台保温段工作。那时候单位在丰台总部基地附近,家住在丰台路口,差不多5公里的路程,他都是步行上下班。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就买了辆自行车。为了锻炼身体,黎海涛还经常推着车上班,下班赶时间回家再骑回去。
2008年,黎海涛从丰台保温段分流到了丰台机务段。这样一来,工作单位离家更远了,大概有8公里,骑自行车要40分钟。也就是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黎海涛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就想着用照相机拍下来。于是,他在上下班途中就多带了一样东西,照相机。在骑车过程中,一旦发现想拍的风景,就骑进小路进行拍摄,比开车方便多了。
前两天,黎海涛在骑车上班路过一个公交站时发现,主路站牌旁边的栅栏缺了好几个口子,很多行人直接穿过栅栏从主路走到辅路,车来车往非常危险。黎海涛及时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投稿给了北京日报,很快这张危险过路的片子就在报纸刊登出来了,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很快栅栏就修好了。这让黎海涛拍摄的动力更大了。
除了上下班时间,黎海涛在休息日也会步行或骑车出去溜达,戴上照相机边走边拍。现在,他已经走完了北京十分之一的胡同,走街串巷,寻找了不少摄影素材。这几年,他拍摄的新闻图片有上百幅,多次在《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报社刊发。
其实,黎海涛一家人都是绿色出行的环保达人。他的爱人一直坐公交或地铁上下班,一对上初中的双胞胎儿女也是骑自行车上下学。一家四口出门都是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