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5-09-19
作者:
来源: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日军仅用4天时间即占领了近乎整个东北,令数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长达14年。究竟是怎样的国内形势,造成了东北沦陷这一悲剧?
九一八事变时
国内是什么形势?
国内政治混乱
没有真正“统一”
开始于1930年的中原大战结束时,蒋介石还只是军方领袖,而不是国民党的领袖。在之前的国民党党内斗争中,蒋介石能胜利地挤走汪精卫,是因为拉到了老资格的胡汉民与他合作。中原大战胜利,蒋介石想成为政治领袖,呼吁舆论界召开国民大会以定国事的诉求。
蒋介石本不是真的想搞民主,因为他知道,如果在国民党内进行正常的党内斗争,他并无胜算。而胡汉民则认为,此时虽然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军阀势力仍在,全国并未安定,国民革命仍在军政阶段,不宜直接跳进宪政阶段。蒋胡由此起了争执。
蒋介石一怒之下,就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汤山。广东国民党向来只认粤籍的胡汉民与汪精卫,自然不依,于是爆发粤变。此时蒋介石的主力分两拨,一拨在淮海一线监视韩复榘、石友三等冯系旧部,大部在江西剿共,根本抽不出来兵力去打粤军。好在蒋介石政治手腕还是比其他军阀高明很多,又故技重施,一方面封官许愿,分化拉拢,一方面重金收买,这才摆平了广东。所以,蒋介石此时重用原粤系人马,以陈廷枢为行政院长,将从原粤系演化出来的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部署在蒋介石向来视为禁脔的沪宁沿线,这也是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为什么是粤军出身的十九路军在淞沪和日军硬拼的原因。
南方形势不稳,北方的冯系旧部中,以时为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实力最强,而石友三因为没分到地盘,饷项无着,也不能扩充实力,所以对蒋介石十分不满。因此,石友三认为可以趁机起兵,驱逐驻在平津一带的张学良奉军出关,恢复西北军在华北的优势地位。石友三当时的驻地在晋鲁豫交界之处,所以一面联络韩复榘,一面联络阎锡山,发动倒张。韩阎各自盘算过后,都认为机会难得,就同意了石友三的建议,并约定由石友三率先发动,韩阎再起兵响应。于是石友三率先发动,整军北上,准备与张学良开战。蒋介石又故技重施,成功拉拢了阎锡山,唆使阎出其不意突然从背后攻击石友三,石军猝不及防,所以大败。
可见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极为复杂。其中,南方倒蒋,北方倒张,相互呼应。蒋介石需要张学良在华北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弹压韩复榘、阎锡山,迫使其不敢乱动,才能腾出手来逐一扫除南方各派系军阀。
东北的日军情报
精准发动侵华战争
当时驻在东北的日军参加“九一八”事变的总共1.5万人。日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参与策划和指挥“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核心人物是本庄繁中将。他曾长期担任张作霖的顾问,并在第一和第二,两次直奉战争中都参与了参谋工作,并且充当张作霖与日本之间的联络人。所以,日军将领对东北奉军的底细十分清楚,包括驻防分布、战斗力、装备等情况,都一清二楚。
在这种形势下,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立刻致电蒋介石,想征得蒋同意后,再回师东北驱逐日军,收复失地。但蒋介石认为,日军全面占领东北,打破了一战后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所以可以在国际联盟申诉,请英美干预。蒋这样想,当然不是毫无道理。日俄战争后,日本就已全面占领东北,但俄国立刻提出抗议,要求日军不得全面占领,并要求自己的盟国法国向英国施压,再由英国向自己的盟国日本施压,还要求英国从刚占领的拉萨退兵。英国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是德国,而要打败德国,势必要得到俄法支持。不得已,英国才从西藏退兵,并要求日本从东北退兵。
所以,九一八之后,蒋介石认为,此时不宜与日军全面开打,还是应当先消灭军阀,谋求国内统一,整军经武,再与日本较量。而这当然需要张学良配合,如果张学良退回关外,北方动荡,南方再发动,全国又将陷入混乱。蒋介石把他的想法电告张学良,并让张学良忍耐。所以,才出现了二十余万东北军在关内坐视关外二十余万东北军被一万多日军消灭而不回师救援的一幕,张学良也因此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即使如此,蒋介石与张学良也并未能按蒋的计划执行下去。在国内外一片骂声中,各地军阀纷纷以抗日为名,纷纷通电指责蒋张。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再次通电下野,张学良也一同下野。之后不久,蒋介石又重新复职视事,张学良则远游欧洲,直到1933年才回到国内,再次出山,率关内东北军围剿鄂豫皖苏区,之后又一路追杀到陕北。一直到在陕北和红军交手中连吃败仗,才醒悟过来,坚决要求抗日,先是洛阳苦谏,苦谏不成又在西安发动兵谏。
九一八事变也给了各地军阀以声讨蒋介石充分的理由。
摘自《黑龙江新闻网》
东北抗联:
艰苦抗战14年
2015年8月1日,是东北抗联博物馆基本陈列《抗战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的日子,也是首个以“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为主题的纪念馆开展,92岁高龄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参加了开展仪式。
“能参加这个活动,我很高兴,这里陈列的都是我战友们的故事和图片,我希望他们的事迹能被更多的人知道。”李敏老人曾与陈列馆里的很多英雄人物一起并肩作战,他们所在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的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东北抗日联军从1931年至1945年,是世界反抗法西斯战场上的一支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恶劣的抗战部队。
“跟大家都知道的‘八年抗战’的说法相比,我们东北三省的军民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就开始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这场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是整整打了14年啊。”在说到当地民众对抗战时间的看法时,李敏老人激动对记者说。
《抗战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陈列》展正式对外开放,其帮助李敏老人回应那些对抗战时间的质疑,这里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在那段灰色的岁月中与侵略者英勇战斗的历史,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这些名字让东北抗联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所熟知,他们用14年的时间见证这个民族坚韧不屈的抗争。
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志先生听闻这个展览,专程从河南赶来黑龙江,这是他第一次来哈尔滨,“我很激动,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决定要来看看。”马继志看着记者说。
“其实关于我爷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作为他的后人,我们有义务把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去。”马继志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参军,还身负枪伤,“我那时候腰上负伤,真的想到了我爷爷,我不能给爷爷丢人,他的精神鼓舞着我完成了任务。”马继志也因此获得一枚三等功的军章。
杨靖宇的精神来自他曾经领导的那支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寒冷的东北三省顽强作战,在14年的时间里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这片土地的和平。
摘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