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8-29 作者: 来源:

  马进禄
  曾为大兴独立团战士
  北京二七机车公司离休职工
  与敌人的子弹赛跑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马进禄参军之前是河北省廊坊市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之后,随着部队来到了北京。1949年解放之后,成为了中国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
  1945年,18岁的马进禄从地主家干完活,就奔向了戏台子。那是八路军的戏台子,演的全是八路军的抗战故事。戏连唱了三天,尽管家人不同意他参军,但执拗的马进禄还是瞒着家人,跟着八路军走了。
  “别看我官不大,我使过的枪却不少,什么老套筒子、三八大盖、歪把子……我都用过。”老人一脸自豪地说。马进禄所在的部队就在北京,叫大兴独立团。
  一个扛活的小伙子来到战场上却没有太多的畏惧。“有的孩子太小,第一次打枪的时候都吓哭了,我没有,参加过几次战斗就啥都会了。我们那时候特别苦,武器弹药特别少,每名战士只有八颗子弹,外加几个手榴弹。”马进禄和战友们常常是打完子弹,就扔手榴弹,之后就撒腿跑。“那真的是拿生命来战斗,与敌人的子弹赛跑。”在马进禄的记忆里,他跟本没时间来计算自己打死了几个敌人。说到现在荧屏里的“一枪一个”,马进禄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对马进禄来说,最惊险的是子弹带着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每次战斗马进禄的衣服、帽子都会多几个窟窿,有时候还会闻到一股肉烧焦的味道。一次从战场回来,一位姓孙的战士见了他说:“老马啊,我可算是拾了条命。您看这次战斗给我剃了五道沟。”孙战士指着自己的脑袋给马进禄看……
  “其实我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日本人还是少的,多是伪军。”与他们正面冲锋的正是汉奸王凤刚,他是日军的“铁杆汉奸”。当时大兴独立团只有120多人,而王凤刚则有四个团,敌我悬殊,所以只能“智取”。
      那段时间是马进禄记忆中最艰苦的时期。白天战士们都藏在“青纱帐”里。“周围都是高粱地、玉米地,我们就躲在那里面,一待就是一天。晚上就到附近村庄弄点吃的。”后半夜就是属于马进禄和战友们的时间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进禄放下了手中的钢枪,成为了工厂的一名工人。马进禄坚定地说:“不管干什么,我都不怕。我知道,跟着共产党还怕没有饭吃吗?”说完马进禄爽朗地笑了起来。
  尽管脱下了军装,尽管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但那段抗战记忆马进禄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殷 勤
  曾为冀中军区新兵团青年连战士
  首钢铸造厂离休干部
  难忘那岁月
  □通讯员  刘杰 文/摄
  殷勤,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耄耋老人,在70多年前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5年参军时年仅15岁的殷勤,跟随部队转战南北。1978年到首钢总公司任武装部副部长。1982年担任首钢铸造厂工会主席。1993年从首钢铸造厂离休。老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一颗赤诚的心时刻激励自己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恪尽职守。
      当日本侵略者踏上冀中平原后,给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殷勤所在的小吕邑村也没能幸免。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殷勤愤怒至极,不到一个小队的鬼子带领着大批“皇协军”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到村里扫荡一次,鬼子进村后不但抢掠各家各户值钱的东西和饲养的家禽、家畜,还挨家挨户的抓捕适龄的男村民去做苦力,村民若反抗或逃跑被抓后必将被鬼子射杀。为了不盲目与鬼子正面冲突,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八路军的宣传队伍经常趁着夜幕进入村子,组织村民们抗日救国。
  青年救国会最壮大的时候有100多名成员。15岁的殷勤当时也加入了青年救国会,白天殷勤忙完自家的农活后,在青年救国会的组织下帮助那些家中壮劳力不足的村民们干活,晚上组织全村村民学习,普及共产党团结群众打鬼子的方针政策。
  1945年8月,殷勤被推荐参加了冀中军区新兵团的青年连,该青年连由各区县选拔的400多位思想进步的抗日青年组成。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训练,殷勤终于等到了上战场打鬼子的机会。11月新兵团接到上级领导的命令,围剿深县县城残存的鬼子以及皇协军。
  那天晚上8点,冀中军区新兵团整装待发。殷勤一身蓝色军装,肩跨“湖北造”步枪和弹药袋,腰上系着干粮袋,背后背着铺盖卷儿,神情严肃地站在队伍中,等待出发命令。团领导一声令下,400多名战士踏着整齐的步伐出发了。将近18公里的路程战士们摸着黑,默默行进。经过近4个小时的行军,部队终于到达了深县县城。在团领导的指挥下400多名战士分别驻扎在鬼子和皇协军所在地的周围形成了包围态势。虽然经过1个多月的训练,但是没有真正打过仗的殷勤和其他年龄比较小的战士还是感觉有些害怕,手不自觉地抖,心跳加速,头上不自觉地冒汗。班长是个老兵,见到班中不少战士状态不对,赶紧鼓励战士们:“不要怕,鬼子也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我们只要记住平时训练的要领就一定能克服心理的恐惧感,我们身负国恨家仇,怕的应该是小鬼子,我们一定会胜利的。”经过班长的鼓励,殷勤和其他战士都恢复了往日的状态。部队顺利包围后等待上级领导的命令。可是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后的早上,部队得到通知——日本宣布投降,于是战士们就地学习,就地训练。就这样这场战斗与殷勤擦肩而过。
  漫漫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常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是还有许多普通战士,他们也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与无数中华儿女一样,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钮荫国
  曾任野战二总队31团副连长
  首钢特钢公司离休干部
  战场上的神枪手
  □通讯员  刘丹 文/摄
  1943年,河北定州一带,炮火连天,民不聊生,尸横遍野,日寇十恶不赦,怙恶不悛,犯下滔天罪行。时年13岁的钮荫国,身在学堂,心在抗日战场,一行7名学童,步行到几里外的抗日前线,立志当兵救国。临行前,没有与父母交代半句。
  “走,咱们当兵去,杀日本鬼子去!”还在学校读书的钮荫国在同学的一声召唤下,与其他6名同学,一同奔赴抗日战场,那年他们只有13岁,最大的也才14岁。走了几里地,到了部队,他们虚报自己的年龄都是16岁,因为钮荫国等几人个头都比较高,部队误以为都够了入伍年龄就接收了他们7人,编入冀东区36支队独立8旅26团,后改名为野战二总队31团。至此,钮荫国踏上了抗战之路。
  战火硝烟并没有让13岁的钮荫国有半点害怕,相反,日寇的烧杀掠夺、穷凶极恶更激发了这个热血少年的报国之志。几年间钮荫国英勇抗战、有胆有谋,很快当上班长、排长、副连长,带领战士打赢大大小小的战役上百场,也因此成为战士口中的“神枪手”。
  “神枪手”并非浪得虚名。一次,钮荫国等几名战士,围剿一个炮楼,里面藏着8个日本兵,其中一个日本兵站出来,冲着钮荫国他们叫骂,一阵挑衅,当时扔个手榴弹就能解决掉几个祸害,但钮荫国的战友说:“钮荫国,你是神枪手,这个就交给你了。”钮荫国说:“好嘞!”随即瞄准日寇脑袋,扣动扳机,只见叫骂的日本鬼子从炮楼上摔下来。随后,又上来一个日本鬼子还在叫骂,又是钮荫国,二话不说,一发子弹让他倒下,一连三个日本鬼子都是一发一中,吓得其他5个鬼子落荒而逃,钮荫国等人追上去将其全部歼灭。  
  又一次,钮荫国背着负伤战士随部队回营地时,意外发现鬼子的一个营,大概有500多人。当时钮荫国和其他战士都身处在地势较高的位置,本想扔几个手榴弹解决掉他们,但是考虑部队里还有其他伤员,火力和人力都不能胜任,万一有个闪失,就会断送全部战士的性命。钮荫国决定智取,他用自己“神枪手”的本领,一枪一个,干掉数十个日本兵,鬼子们慌了神,就是找不到子弹是从哪里来的,正巧这时八路军的另一支连队路过,钮荫国汇报情况后,将所有受伤战友转给连队的后勤人员,并与其他精兵强将连同该连队一举围剿了鬼子的老窝。
  抗日时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再平常不过,而部队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食物。平日里,钮荫国为了让其他战士能多吃一口,自己经常是水米不打牙。一次,部队行军路过村子时,钮荫国因为饥饿差点儿昏倒,正巧一家村民锅里蒸着两个窝头,村民看见后赶紧拿来两个窝头给钮荫国吃,钮荫国吃力地拒绝着,最终战士们也劝他吃一点吧,不然撑不下去,钮荫国接过来一个窝头,掰了一小半,把剩下的多半个又还给了乡亲。
  后来,钮荫国老人进入8341部队,转业后进入首钢特钢公司,如今,88岁高龄的钮荫国老人精神矍铄,身板挺拔,一眼就看得出是当兵出身,但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至今还有些影响。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