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8-29 作者: 来源:

  焦志斌
  曾任焦庄户儿童团团长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离休干部
  地道老人
  □本报记者 付少玮 
  通讯员 韩洁
  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外,你会看到一位老人,他身高1米6左右,身穿粗布背心,头戴民兵帽,手拿红缨枪,精神抖擞的站着,旁边悬挂着一条醒目的大横幅:“听老儿童团团长焦志斌讲抗战的故事”。原来他是一位“故事爷爷”。
  焦庄户地道战全长23华里,村内纵横交错并且和邻村相连,是一个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当年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长时间的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焦志斌老人说,1943年初,焦庄户村民主政权、民兵中队、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都已建立。“老四区”的干部和八路军常来这里学习、整顿、休养,伤员也在村里疗养,焦庄户成了堡垒村。面对敌人经常来村里扫荡的情况,老百姓曾急中生智,把干部藏在白薯窖里,巧妙的躲过了敌人。于是,村里干部凭借这次的成功经验,决定多挖几个地道。
  但是挖地道并不消停。那是在194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接到情报说鬼子又来扫荡了。要尽快将这一情报传出去,焦志斌作为儿童团的团长,自然要担负起这次的重要任务。老村长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要他立即将这封信送到三里以外的寅洞村,不但要交给本人,而且还要把回条带回来。于是,他把信往破袜子里一塞,拿把镰刀就出发了。沿路几次碰到鬼子,好在焦志斌熟悉地形,都轻松躲过了鬼子,及时赶到了寅洞村。解到情报后,部队马上开始准备了。战士们出寅洞村北门没多久,就在大道上埋了地雷,然后埋伏在路两边的庄稼地里。地里种着高粱和玉米,又正是玉米甩缨、高粱晒米的季节,人一钻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十分利于隐藏。不一会,果然从西南方向传来汽车的马达声……那场战斗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 
  这一仗,把开车的和押车的鬼子都打死了,缴获了步枪5支,子弹500发,电台1部,还有其他军用物资。此时,只见老人的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并泛起了一丝微笑,仿佛自己刹那间又回到了当时那大快人心的时刻……
  解放后,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于1964年对社会开放,32岁的焦志斌作为电工成了纪念馆的一名临时工。在焦庄户700米的地道里,焦志斌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一圈,查看线路、看护地道,这一走就是40多年。
 
  曹海荣
  曾任陕西省延安中央西北局警卫员
  北京市清河农场值班队原中队长
  一边讨饭一边赶路
  以每天40多华里速度找部队
  □本报记者 李一然 通讯员 王恒来 贾永立 文/摄
  1945年2月13日,大年初一,15岁的曹海荣告别父母,从陕西省石沮县清涧乡高里寺村出发,和一个同龄的小伙伴儿一起,踏上了寻找队伍之路。
  现年85岁的曹海荣回忆说,一路上,他们边走边打听,开始吃的是从家带来的干粮,后来就是一边要饭一边赶路。他们每天以40多华里的速度向着部队所在的位置靠近。经过15天的500多华里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正月十五那天找到了大部队。在元宵节的欢庆中,曹海荣在陕西省延安中央西北局当上了勤务兵。
  延安中央西北局是部队的大后方,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年轻气盛的曹海荣总想着能到敌占区去打鬼子,部队领导得知此事后给他做思想工作。劝告他,当好勤务兵也是为抗日做贡献,为部队首长服务好就是他全部的工作职责。曹海荣这才踏下心来干起了勤务兵的工作。于是有了他后来和师傅一起为首长理发的经历。
  曹海荣回忆说,1946年的时候,他干过一段理发员的工作,当时几乎部队的干部职工都在他们那里理过发。一次,一位部队的“大首长”到他们店里来理发,他有些慌,没敢给理。连忙叫来了自己的师傅,他在旁边只是帮着端水洗头,等首长走了,他才从师傅嘴里知道这位大首长叫习仲勋。回想起当年给多位首长理发的往事,首长那和蔼、平易待人神情,曹海荣记忆犹新。
 
  王昌杰
  曾任河北省曲阳县区武委会主任
  北京市热力公司原纪委副书记
  地道战把敌人抢的粮食
  又夺回来了
  □通讯员 曹立先 整理
  我叫王昌杰,生于1924年,是河北省曲阳县人。我1939年入党,同年参加革命。1943年春,我到当地武委会工作,先后担任六区抗先队长、武装部长、区武委会主任兼民兵大队长。按照上级命令,我带领民兵采取破交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与敌人斗争,其中最富特色的当属地道战。
  抗战期间,我们曲阳当地农民家里都挖了地道,而且是家家联通、村村联通,形成了地区网。如果一个村发现敌情,周围各村的游击小队就全体出动支援,使敌人四处被打。
  1944年中秋节前夕,我们接到情报和上级指示,有100多敌人要下乡抢粮食。原来敌人的口粮是由各村被迫送到炮楼里,后来各村的抗日热情高涨,谁也不送了。于是,敌人开始出来抢粮。老百姓的秋粮刚刚从田里收割,还没来得及藏起来。于是我们决定:敌人来抢粮,我们要反抢粮!
  燕赵镇为敌人重点控制村,有大据点、炮楼,是六区的一颗“大钉子”。为此,我们用了几年时间,在该镇的里里外外都修筑了地道工事,打击敌人时可以能进能退,非常灵活。经过研究,我们把这场地道战就设在燕赵镇。
  中秋节当天,果然有100多敌人到各村抢了一天粮食。下午,他们逼老百姓赶着十多辆运粮大车,大摇大摆地来到了燕赵镇。当走到镇大街的十字路口时,敌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休息区域对面是一座旧关老爷庙,庙内就有民兵作战的隐蔽射击口。负责这里的联络员很快把敌情通报给我,我命令周围各村游记小队全体出动,大家由各村的地道迅速进入到庙内。应该说,能够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敌人并打击敌人,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我听到燕赵民兵游击队小队长低声说:“好极了!”此时,我们发现敌队长正要向敌军讲话,我见机会来了,一声令下:“打!”霎那间,庙内的射击口全部打开,民兵们的子弹、手榴弹一齐开火,只见赶大车的老百姓听到枪声都跑散了,敌人也乱作了一团。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我们就打死敌中队长在内的敌军数十名,我方无一伤亡。剩余的敌人纷纷逃跑,钻进燕赵据点里。同时,敌人抢了一天的粮食,一粒也没有带走,都被我们截获,返还给老百姓。
  这场地道战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民兵的战斗热情,博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誉。从此,敌人再也不敢出来抢东西了。
 
  周振邦
  曾任新四军三师独立旅警卫连战士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
  老百姓家里只剩点鱼腥草
  还非要给我们吃
  □本报记者 李一然 通讯员 王恒来 贾永立 文/摄
  现年90岁的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老干部周振邦,1925年3月出生于江苏泗水县。1944年9月,19岁的周振邦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了新四军三师独立旅警卫连的一名战士。
  周振邦讲,参加新四军后,他就一直战斗在新四军三师独立旅警卫连。当时他所在师的师长兼政治委员,就是解放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的黄克诚将军。当时周振邦主要任务是保护部队首长安全。由于所在连队的特殊性,所以他少有直面与日军作战的机会。加之1944年7月才进入部队,已是抗日战争后期,当时其所在部队接到了中央军委命令,战略转移至安徽、东北战区等地,虽然沿途基本没与日军发生正面战争,但却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中国老百姓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太惨了!我们的部队每到一个村庄,都能看到被鬼子烧杀抢夺后的景象,老百姓的粮食被抢走了、房子被烧了,更别说被鬼子杀害的村民们了。” 周振邦讲到,“当时,我刚刚跟随部队离开我家所在的村子进行转移,我们村就遭受了日军的洗劫,我姐姐的房子就被鬼子一把火烧了”。
  周振邦讲,他家的村子后来是被另一支新四军部队解放的,帮助老百姓重新建立了家园。
  “当时的百姓穷啊!没饭吃!但一看到是共产党的部队来了,那叫一个高兴,都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粮食再分出一部分送给战士们。”周振邦说道,“我清楚地记得,有户老百姓家里就剩了点‘臭菜’(鱼腥草),还非要拿了出来给我们,这是多深的军民情谊啊。”
  周振邦回忆,虽然当时部队还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要求,但部队依然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每到一个村庄,战士们绝对不能打扰百姓正常生活、不能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不能夜宿百姓家中。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