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摘

2015-08-29 作者: 来源:

  抗战时期的劳动竞赛
  晋绥边区的“张秋凤运动”
  张秋凤是晋绥根据地生产竞赛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名优秀兵工工人代表,是晋绥边区继陕甘宁边区提出开展“赵占魁运动”以来的又一位工人劳动英雄,是广大工人群众学习的榜样。
  张秋凤19岁独自一人来到太原兵工厂当工人,并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 (工卫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张秋凤到工卫旅修械队当翻砂工。在生产竞赛中,他处处走在前列。他刻苦学文化,由一个文盲变成能读书看报,且会算术的优秀技术工人。1941年、1942年连续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称为“晋西北工人阶级抗日生产的光荣旗帜”。1943年4月30日,晋绥行署、军区后勤部、总工会为纪念五一劳动节,提高军工生产,支援抗战,决定开展学习“张秋凤运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代理书记林枫还提出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张秋凤”的号召。
  晋绥各工厂工人热烈响应边区行署、军区、总工会的号召,向张秋凤学习,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全区迅速展开厂与厂、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竞赛,大家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军区工业部更是一马当先。例如,造一个兵器零件,经过技术革新改造,生产效率由120小时减少到只需39小时;制模节约了一半人工,机钳工产量普增1至3倍,废品较前减少2/3;一年内节约原材料达20万元以上。
      厂内掀起做义务工活动,仅8个月全厂就累计做了1904个义务工,有力地推动了全厂生产。张秋凤所在的兵工厂,到1944年10月下旬,产量增加5倍以上,质量大幅度提高。张秋凤所在小组开展生产竞赛活动,仅1945年业余增产雷弹就达3万颗。临南招贤镇工人刘清云,和工友们开展了劳动竞赛,原计划1944年炼铁100炉,每炉出275公斤,通过竞赛,每炉出到300公斤。原先要3天出1炉,竞赛中两天就能出1炉,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生产迅速发展,保证了根据地军需民用。1943年到1945年的3年间,军工系统生产了手榴弹2l万多枚,掷弹筒1012门,50炮弹12.76万发,炸药l万多公斤。其中掷弹筒的产量,1943年比1942年增长了5倍,1944年又比1943年增长1倍多。煤的产量,由1940年的0.9亿公斤发展到1944年的1.35亿公斤。
广大职工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许多成绩。在1944年1月召开的晋绥边区第三届劳动英雄大会上,来自各条战线的130名英雄代表受到表彰奖励。1944年12月召开的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有131名民兵英雄、56名纺织英雄、77名公营和民营工厂劳动英雄、40名模范工作者、11名模范学习者、22名机关劳动英雄,都受到了表彰奖励。
  “张秋凤运动”在晋绥边区历时6年之久,对于组织发动职工群众,搞好各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张秋凤运动”是晋绥边区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晋绥边区和全国工人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摘自《吕梁晚报》
 
  牡丹江铁路工人潘寿廷
  燃烧在东北的一颗抗日红心
  潘寿廷,汉族,山东省招远县人,1898年出生在贫农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因家贫中途辍学,跟父亲在家做活。1908年随父亲来到哈尔滨,靠拣破烂、给人家看孩子维持生活。15岁时,他被介绍到俄国领事馆学西餐。1924年到哈尔滨俄人工会工作。后由工会介绍到铁路传习所专攻俄语,半年后被分配到代马沟站工作。为了接触更多的工人,他要求去九站(今穆棱站)工作。
  1931年初他调到九站当扳道工人,目睹了铁路工人的悲惨遭遇,体验了生活的困苦。受革命的影响,他积极靠近党组织,按党的要求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经受住了组织上的考验,较早地成为了工人队伍中的先进分子,1933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潘寿廷同志任穆棱站党支部委员。他为了尽快发动工人开展活动,积极扩大党的组织,慎重地发展了赵采青等先进工人入党。同年10月,中共吉东局以绥芬河至横道河子铁路沿线为工人运动的重点,潘寿廷同志和赵采青同志积极组建了工人夜校,并任校长,向工人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工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职工部的指示,他积极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即红色工会)铁路工人积极踊跃参加,入会的工人有一百多人。潘寿廷领导抗日会印发抗日宣传小册子,连夜分工到各站和火车上散发。经过革命斗争考验,将抗日救国会员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思想上进步的刘喜廷等五名同志介绍入党。在潘寿廷同志领导下召开支部会,决定将抗日救国会员编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长由党员担任),分别到穆棱镇的泉眼河屯、八家子、兴源镇、兴龙沟等地,以种地为掩护,广泛搜集日军兵营设置、兵力部署、武器和动向等情况,及时报告给党组织,有力的领导和支援了抗日救国斗争,并且吸收了救国会优秀会员马继波、杨孝民、孙宝兴等为中共党员。
     1934年3月,吉东局常委赵志刚同志被派到穆棱站建立印刷社,潘寿廷同志把赵志刚与其爱人黄秀珍二位同志送到西山坡孙宝田家里,帮助建立印刷社。同年4月中共穆棱县委派人到穆棱站,建立了穆棱站区委,潘寿廷同志任区委书记。从此,他肩负重任,领导铁路工人经常以集体怠工、搞“错误”调度破坏日军军需物资的运输等形式,同日军进行斗争。
     1936年2月中共吉东特委被破坏,中东铁路职工部暂时停止活动。同年10月5日,中共吉东省委为了发展工人运动,重建了“中东铁路职工部”,潘寿廷任组织部长。继续进行反日宣传、搜集情报、破坏铁路交通、支援抗日部队的斗争活动。
     1936年农历8月12日,他和赵采青等同志组织发动铁路工人,破坏铁路设施制造事故,配合抗联部队袭击日军军需列车,敌人伤亡惨重,缴获全部武器弹药和物资,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38年8月,由于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叛变,敌人进行大逮捕、大屠杀,使中东铁路职工部各站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几次破坏,党员只剩下二十多名,潘寿廷同志仍坚持斗争,发动工人切断日本军用电话线,捣毁通讯联络设施。
      1939年,当听到赵采青同志(中东铁路职工部书记)在绥芬河被捕的消息,潘寿廷同志和其他同志积极设法营救,由于敌人看管很严,未能成功。
      1940年1月,潘寿廷同志在穆棱铁路区委的基础上,扩建了穆棱县委,并代理县委书记。他不畏敌人抓捕,不怕牺牲,勇敢承担起县委的工作,坚持领导抗日斗争。
     1940年12月,潘寿廷同志因懂俄语,被日本宪兵队以盗窃为名抓去,经过一个多月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没有透露任何情况,最后敌人无奈只好把他释放。出狱后,潘寿廷同志不但没有被敌人的残酷统治和血腥镇压所吓倒,反而立场更加坚定,继续坚持抗日活动。
      1943年9月,由于中共穆棱县委被破坏,他就在穆棱镇建立了穆棱区委,利用铁路工人居住集中的方便条件,以串门的形式召集党员会议,领导十余名党员从事党的活动。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他满怀胜利的喜悦,为人民更加忘我地工作着,积极组织党员,找上级党组织接关系。8月11日,潘寿廷同志从砂场工区回穆棱的途中,不幸遭枪击牺牲。
  潘寿廷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地下党员,是铁路工人的杰出代表,为了中东铁路职工部组建和发展,为了人民生命的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献身精神。
  摘自《牡丹江工运史料》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