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摘

2015-08-22 作者: 来源:

  半天时间,700余人的日寇,500余人被歼。新四军还缴获轻重机枪9挺、步枪40余支、掷弹筒2具。新四军仅牺牲54人,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罗炳辉打出了1:10的战损比,堪称大捷!
  新四军“梅花桩”战术
  打出1:10战损比
  罗炳辉是从云南山区贫苦农家走出的少年。没上过一天军校的他,凭借天赋和多年行伍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1941年4月,新四军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在南京六合两山间的洼地中布下一套他精心设计的阵法,静候着蜂拥而至的日寇……
  新四军多路出击,
  成功钓出“大鱼”
  罗炳辉抵达六合时,带了两个旅。他的任务是巩固与发展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和掩护麦收的任务。这个任务看上去被动防守。罗炳辉认为,与其整天提心吊胆,不如主动把敌人引出来吃掉。部队在众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开拔了。4月10日至14日,新四军第二师以第四、第五旅及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四团各一部,向侵占扬州、仪征、天长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反“点线”作战。罗炳辉连克仪征、天长等地多处据点,并进袭天长县城,歼敌150余人。
  短短4天,新四军多路出击,处处告捷,令日寇胆战心惊,急忙加强防御,并集结力量,准备进犯六合,消除江北这一“大患”。4月16日夜,驻扬州等地日伪军700余人携带轻重武器扑来。此时身在六合的罗炳辉,已经“恭候”多时。
  升级戚继光“鸳鸯阵”
  他布下“梅花桩”
  “梅花桩”阵法,简单说就是把部队打散,成为一个个小组,像钉在地上的梅花桩一样纵深分布,同时各部相互协同。这一阵法的发明者正是罗炳辉在六合金牛山一战的首次登场。六合县城东北40多里的金牛山、峨眉山间的洼地,这里地势起伏村庄稠密,便于隐蔽。见到地形甚佳,他索性把梅花桩用到极致。15团在大井赵一带,警戒六合及金家集方向,并以“班”——最小的军事单位分组活动。如敌来犯,则加以阻击,并迅速报告。旅直属队驻泉水寺、癞子山一带。12团团部位于金牛山南面的大陈庄、钱洼一带,所属三个营第一营驻车蓬庄、和尚庄一带,向移居集、谢家集方向警戒,并控制樊家集通向大陈庄的道路。第二营主力位于乌山西南一带,向八百桥方向警戒。第三营驻厉马庄等地,向樊家集方向警戒。以上各部互为犄角,相互支持。
  罗炳辉像极了300多年前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采用的“鸳鸯阵”。
  大刀白刃终结日寇最后反扑
  打出1∶10战损比
  17日天亮前,日军进入新四军的防区内。日军故意走田间小路,却被一支流动巡逻的“梅花桩”发现,战斗立刻打响。新四军故意败退,诱敌深入,但到了五里墩高地时,开始集中火力全面压制,敌人已无法再前进一步。
  早上7点,新四军开始反击,经过激战,成功将战线反推10多公里。日军为摆脱覆灭危境,做疯狂反扑。新四军战士则效仿“梁山好汉”,手持朴刀,组成突击班,绕到敌后砍死敌人的重机枪手和掷弹筒班组。日军失去火力支援,攻势顿挫。三营迅速打退了日军的反扑,乘势夺回大陈庄,并集中火力将残敌全部压在陆家洼,形成合围。上午11点,新四军弹药打光,随即舞起朴刀肉搏,日军开始溃逃。  摘自中国新闻网
 
  抗战时期国民党
  也曾有过敌后游击战
  尽管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均与中共不同,但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也曾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山东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可以视为缩影。
  1937年10月,山东六区专员范筑先在中共帮助下率先举起抗日大旗,将所属各县保安队和游杂武装整编为35个支队,号称10万余人,在鲁西北对日军游击作战。11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秦启荣在鲁北惠民县组织“鲁北边区游击司令部”,所部活动于惠民、沂水、莱芜一带。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市长沈鸿烈率领海军陆战队及地方团队转移诸城、沂水一带。5月,徐州会战后,沈鸿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领导山东游击区抗战。
  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后,国民党开始真正重视游击战,设立鲁苏敌后游击战区,辖山东及苏北,司令为于学忠。1939年3月,于学忠率5l军从安徽阜阳出发,4月初进入山东境内,驻江苏北部的57军也于4月中旬到达鲁南地区。鲁苏战区下辖51军、57军、89军、新编第4师以及海军陆战队,共7个师约10万人。战区另下辖苏鲁皖游击军、山东保安部队、江苏保安部队共约15万人的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此外,同时期设立的冀察敌后游击战区所辖69军、97军、新编第5军、河北民军及其他游击部队活动范围涉及鲁西北地区。
  于学忠部虽屡遭日伪进攻,但经过反“扫荡”,总算立下足来。1940年至1942年,在地方游击部队的配合下,于学忠部多次与日军展开战斗。1940年4月,57军111师333旅万毅部在莒县南黄山前村,激战一天,击溃日军,歼敌200余人。1942年8月鲁苏战区总部和113师等部被包围于安丘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地区,激战数小时,伤亡官兵300余人,毙伤日伪军400余人,成功突围。
  1943年1月,蒋介石电令于学忠率部撤离山东。6月下旬,鲁苏战区部队分批出发,七八月间陆续到达阜阳。至此,除零星部队外,鲁苏两省国民党军主力全部退出山东,国民党军委会于1944年5月下令撤销鲁苏战区。
  摘自大众网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