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8-01 作者: 来源:

  冯会强
  曾在解放军84801部队
  现在中建二局一公司
  青藏高原施工抢险
  让我终身难忘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周洁/摄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又忆起了十多年前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大漠戈壁。”冯会强今年40岁,河北唐山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工地检查房屋。一脸的刚毅,一身的干练,一看就是行伍出身。    
  那年,冯会强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84801部队,即陆军21军554师365团,成为了一名士兵。
  回想当年新兵集训,冯会强终身难忘。那一年的冬天,每日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棉衣都要湿透几次,然后靠自己的体温烘干,干了又湿。“大家形容累的时候,常会说累得连床都爬不上去。但我最累的一次,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手抬不起来,饭送不到嘴里,当时就哭了。”冯会强说。
  面对大家畏难和低落的情绪,部队想办法让大家绝不退缩。每天睡觉前,各个班都要召开班会,讲评一天的工作。选出一两个表现好的和表现不好的。晚上点名时,当着全连一百多人的面,一边表扬,一边批评。很快,部队拼搏的精神就起来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大家都在拼搏。
  冯会强印象最深的是在1997年6月至8月参加“兰西格拉”光缆施工,部队负责青海省的刚察县到天俊县一段,就在青海湖边上。每个人发一把十字镐、一把撬棍、一把军锹。每天4点钟起床,12点钟睡觉,却只能挖开十几米的光缆沟,因为上面的草皮就像钢丝网一样,下面全是乱石头。一天四顿饭,还饿得眼都睁不开。由于高原缺氧,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冯会强由于毛细血管供血不足,每天流鼻血,双手所有有掌纹的地方都开裂了,光虎口就裂开两公分,手指都不能来回伸曲,但是每天早上起床时,还必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所以被子上都是血迹斑斑。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是部队的教育和磨练,给了我钢铁般的意志,给了我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的勇气。这些都将永远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冯会强说。
  退伍不退色,冯会强保持军人本色。回到地方,冯会强来到中建二局一公司,被分配到公司保卫部工作,刚参加工作就投入到了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对“法轮功”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当中,以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耐心细致地开展帮教工作,积极为单位的稳定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从事保卫工作的十几年中,冯会强曾经在与盗窃分子的搏斗中受伤骨折,也曾经由于冲在扑救火险的第一线,吸入毒烟不能发出声音。
  “已不记得有过多少在蹲坑守候中度过不眠之夜。每到一个项目,我都丝毫不敢放松,不仅是为了确保顺利通过各级领导对我工作的检查验收,而且是为了不发生任何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或者是火灾事故。”冯会强说。
 
  张 勇
  曾在沈阳军区
  现在顺义区工人文化宫
  集体荣誉才是
  最高的荣誉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顺义区工人文化宫主任张勇是一名转业军人。对他来说,部队的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及坚强的意志,同时追求集体荣誉也深深印在了他脑子里,用张勇的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张勇是1992年12月入伍的,在军营一待就是13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都成了亲兄弟。在这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什么事情,首先考虑集体。
  记得有一次部队举行全副武装5公里越野达标训练,负重30多斤。当时由于每天强负荷的训练,张勇脚上已经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但是张勇却没有放弃,为了集体的荣誉他最终跑到了终点。那次张勇所在的连队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回寝室路上张勇突然变瘸了,脱下鞋子一看,袜子上全是血水。张勇笑着回忆说:“如果我不是一名军人,我可能会放弃,但是为了身上的军装,为了一起拼搏的战友,我不能放弃。”
  现在很多曾经的战友跟张勇一样,都奔赴了各个工作岗位上。直到今天,战友们忙里偷闲相聚时,依然会聊到当年在部队发生的事情。他们会聊到,大家为了学雷锋做了些什么;听说第二天下雪,提前把扫帚藏在了哪里……
  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也被张勇带到了新的岗位——顺义区工人文化宫。该如何为职工提供服务,职工才能满意,这是张勇思考的新问题。
  经过几年的工作,现在张勇和顺义区工人文化宫的同事们一起主要围绕职工“三求”来服务职工。三求指的是“求知、求美、求乐”。通过公益大讲堂来增长职工的知识、开阔视野;通过摄影比赛、职工工装秀等活动让职工发现身边的美;通过职工喜闻乐见的联欢会、舞蹈比赛、相声专场等活动方式让职工放松心情。每周五、六晚上七点电影公益性放映活动是顺义区文化宫最热闹,也是坚持近四年的普惠活动。现在全区有十多万职工已经享受到这些贴心服务。张勇说:“每一个活动都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合作。文化宫是我的新营盘,他们是我的新战友,我们继续为集体的荣誉努力着。我们的团队精神就是团结协作,求实创新。”
  为活动做准备,张勇带着团队工作人员有时会连续工作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大家仍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在工人文化宫的这几年中,他没有陪孩子过过一个完整双休日。记得一次活动中,负责音响设备的音响师邢向东突发胆结石,但是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举行,他一直坚守到活动结束。
  为了集体的荣誉,职工的满意,张勇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着。2014年,顺义区工人文化宫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北京市职工文化示范基地”,这份奖章里有他们每一个人的汗水。
 
  肖顺领
  曾在57003部队四大队二中队
  现在北京京港恒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他是国内
  抗菌防辐射第一人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如今,已经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的肖顺领被称为防辐射服饰领域的专家,并被称为国内抗菌防辐射第一人,先后获得“自主创新绿色贡献奖”、“中国国际专利技术金奖”、“第十二届全国发明金奖”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证书。
  令人意外的是,拥有20多项专利的肖顺领,既非博士,也非教授,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他与防辐射结缘,纯属偶然。
  1985年,肖顺领从家乡河南新乡市延津县被征兵入伍。幸运的是,他到了全军最有名的部队,担负保卫中央领导机关的重任。
  在部队他从炊事员干起,5年后干到了司务长,还入了党。“在部队这几年,对我的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部队里,奉献精神、担当意识融入了我的血液,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逐渐变得隐忍、坚强、不轻言放弃,这些品质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
  在准备“提干”之际,新乡市驻京办向肖顺领伸出了“橄榄枝”。在驻京办工作的6年里,肖顺领热衷于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被中国公益总会评为中国公益杰出人物。2004年,肖顺领开始自主创业。2005年的夏天,两位年轻女士来到肖顺领的店里,看了他卖的孕妇防辐射服后,发起了牢骚:现在的这种防辐射服,穿着不舒服,大热天也不能贴身穿,而且也不透气。
  无心的一句话,让肖顺领看到了市场上的巨大需求。他注意到,市场上已经有一种很柔软的面料,是牛奶蛋白纤维。用这种纤维织成的衣服,在舒适度上可媲美羊绒,而价格只相当于羊绒的一半左右……肖顺领将研发这种新型防辐射材料看作是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强大的行动力是军人出身的肖顺领身上最大的优点,已做好打持久战心理准备的肖顺领抛开了所有的事情,一心投入到新型抗菌防辐射面料的研发当中。
  在5年多的研发过程中,肖顺领先后投入了500多万元。最困难时,他把自己的房子作价200多万元卖了出去。2010年10月,在国内权威的专家、学者帮助下,新型防辐射材料在肖顺领手中诞生了。
  “如今,人们生活在各种辐射源交错存在的室内环境中。”肖顺领说,电脑、电冰箱、电视机、微波炉、电吹风……只要通着电源,就会有辐射,哪怕是一个灯泡。如何抵抗无孔不入的辐射,肖顺领拿出了自己研发的防辐射产品,一张巴掌大小的“布料”,挡在了测试仪和手机的中间,测试仪马上安静了。
  作为手握防辐射技术的专利权人,肖顺领说,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希望自己研发的防辐射产品能被消费者穿在身上,抵挡看不见的电磁辐射暗器,做众生的安全“守护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