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08-01
作者:
来源:
陈启辉
曾在北京基建工程兵
现在城建北方设备安装公司
特别能战斗
是我做事的原则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1983年,部队实行大裁兵计划,于是陈启辉和很多战友一起转到地方,成了北京城建集团的一名普通职工。现在,陈启辉是北京城建北方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他已经在政工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尽管当兵的岁月已经远去,但是在部队学会的“特别能战斗”却是他这么多年一直坚守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1980年11月,陈启辉穿上了军装,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当上了一名基建工程兵,成了“保卫首都、建设首都”的一员。
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得到锻炼,相互之间成为终生难忘的战友。在部队里,除了正常的训练,陈启辉还有另外一个岗位就是在构件厂加工钢筋。年轻时的陈启辉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工期紧,任务重,战友们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都主动加班。陈启辉还记得,那时候他们每月只有6块钱的津贴。现在看来每月6块钱不算啥,但在那时军人心中却犹如奖章一样光荣。在陈启辉眼里,新时期的战场就是一个个工程。随着一个个工程的竣工,陈启辉慢慢成长,部队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就深入了陈启辉骨髓里。
尽管身上的军装脱下了,但陈启辉心里的军装却一直都在。转到地方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陈启辉成了一名宣传干事。古人有“投笔从戎”,但是陈启辉却是放下了手中的钢枪,拿起了笔杆子。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吓倒陈启辉,他拿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当时陈启辉家住朝阳区立水桥附近,上班地点在海淀区大柳树,每天陈启辉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六十多公里。他知道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待在办公室是不行的,最好的岗位是在一线,在职工身边,所以他经常在赶往工地的路上。
那段时间陈启辉每天早上早早就起床了,骑着自行车就上路了。到单位后,整理一下工作内容,便骑着车赶往工地。一次,公司有一个项目在方庄,陈启辉就先从立水桥骑到大柳树,再从大柳树骑车到方庄。晚上,职工们都下班了,夜幕下,陈启辉又蹬着车往家赶。一天下来,陈启辉骑了将近100公里。回到家后,陈启辉顾不得周身的疲惫,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伏在书桌前,因为明天要向总编交这篇文章……
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很多时间不敢外出,但陈启辉却始终在小汤山的建设者身边,记录着他们的英勇,随着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见报,陈启辉脸上才露出了微笑。到现在,北京市城建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城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等荣誉证书陈启辉已经堆了厚厚一摞。
王富生
曾在空军勤务连
现在环卫集团第二分公司
“保证完成任务”是口头禅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 通讯员 赵培/摄
“服从命令,听指挥”,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当王富生穿上军装时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王富生1978年12月入伍,当上了一名空军勤务连战士。
在空军勤务连,王富生的主要任务是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那时候真的是随时待命,接到任务马上就得出发,半分钟都耽搁不了。”王富生说。无论是夜深人静的晚上,还是暴风骤雨的白天;不管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季,都阻挡不了王富生的脚步。
几年的军旅生涯很快结束了,昔日的战友都踏上了返乡的归程,他们将奔赴新的岗位,同时也将军人的作风带进了一个个单位。1985年,王富生从部队复员来到了北京环卫集团第二分公司工作,并逐渐爱上了这个以“城市因我更美丽”为己任的公益性行业。王富生在二分公司工作至今已经有三十个年头,调入阿苏卫填埋场担任生产调度也已近二十个年头,但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条军规他一直坚守着。
填埋场的渗滤液中经常裹挟着泥沙,沉淀结晶后容易造成导排管道淤堵。有一年,填埋场东侧主渗滤液导排管道淤堵得厉害,严重影响了堆体渗滤液收集工作。经计算,整体将收集管线挖出更新的话,工程造价近18万元,且施工工期较长。后来经过技术人员细致调研,公司领导反复讨论,决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改造。而这项艰巨任务的执行最终落到了王富生头上。
施工期间,正值骄阳似火的夏天,王富生带领车队职工顶着烈日将导排管线从地下挖出,在地面进行疏通。刚刚穿在身上的还是干衣服,一会儿功夫就全湿了。一天下来,垃圾的臭味和着身上的汗味,再经过发酵,味道变得十分奇怪。
就这样,大家没白天没黑夜地连续干了14天,最终将520米的导排管线全部疏通,共清出渗滤液结晶体70多吨。“我们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清淤工程,不仅工期比原计划缩短了一半多,更由于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旧材,使得整个工程项目节约成本14万余元。”王富生自豪地说。
当被问到为什么当初接受任务时那么自信,王富生呵呵地笑着说:“当时也没想太多,在部队说‘保证完成任务’说惯了,已成口头禅了。承诺之后,自己就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1982年,王富生在部队入党,“服从命令,听指挥”,再加上出色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他荣获了“优秀士兵”的荣誉。来到环卫工作岗位上以后,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优秀品质,多次在单位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左严严
曾在八一队篮球队
现在住总集团三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
曾经的军人
一辈子的战士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通讯员 左严严 文/摄
在部队,左严严是一名篮球专业运动员,“那时一心想着为国争光,后来我才逐渐知道成为优秀运动员,不但要具备思想、文化、体质等各方面素质,而且还要有很高的运动技能。”他曾暗下决心刻苦训练,将来站在国际领奖台上为国争光。虽然他三次站在全国冠军领奖台,但终究因为伤病困扰无法进行系统训练、比赛,只好伤心地离开心爱的球队。
在部队的时期,对左严严来说是人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因为这时期奠定了他一生如何做人的重要基础。每每提起部队他都特别感激,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在部队培养和历练下,左严严提高了思想觉悟,锻炼了坚韧的意志,培育了硬朗的作风,造就了永不服输的性格,奠定了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
1992年,左严严从部队转业来到住宅总公司人事部报到, 当时主管人事部的负责人对他说:“你去住三吧,住三单位效益好,离你家也不远”。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来到新单位后,他在工会负责宣教文体工作。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左严严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一年之内要写出5篇以上宣传企业或表扬好人好事的文章见诸于住总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扛着摄像机跑遍了住三所有工地和班组,用摄像机记录工人干活的全过程。为了使信息采访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左严严专门准备了一个收集信息的记事本,随时随地将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的有效信息和宣传要点记录下来,做到“图文并茂”。
“休息时,我仔细阅读《劳动午报》、《北京住总》,在这些报纸里汲取大量的知识和能量,将收集来的东西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认真的左严严为自己今后撰写新闻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左严严的用功和努力,他逐步掌握了写作知识,熟悉了计算机办公的应用。一年之间,左严严写的《她在掌声中走向领奖台》、《瓦工班的好班长》等10篇稿件刊登在《北京住总》上,一篇《合同工管理之我见》在《劳动午报》上刊登。
来到企业一年多,左严严感到职工一心忙于生产,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左严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组织职工开展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如:小乐队、文艺宣传队、红五月合唱队、为职工放电影等,组织职工参加登山、拔河、钓鱼、书画、摄影、十字绣等比赛,这些活动深受职工的喜爱,在参加上级工会举办的各种竞技体育比赛活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记得1995年总公司组织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左严严负责选拔、集中、训练等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随后的赛事中,住三公司还取得了围棋冠、亚军,羽毛球女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