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上世纪70年代:《我爱北京天安门》
创作于1970年,至今已有45年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一首颂赞毛泽东的歌曲。创作于1970年,于1971年正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因为歌曲旋律清新、节奏活泼,只有9度音域,演唱的适应面广,富于儿童特点,在当时迅速脱颖而出,并成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儿童和青年人传唱的经典红歌。
这首歌是我的文艺启蒙
——访特种工艺装饰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马国平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说起儿童时唱的歌曲,特种工艺装饰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马国平特别起劲。她当着记者的面点了几首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儿童歌曲。有《我爱北京天安门》,还有一首是《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但是,她说:“我唱的最多还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她随口唱了起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她唱得字正腔圆,还带表演性质。
原来,今年52岁的马国平曾经是德外第三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文艺骨干。她自豪地说:“那时,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领唱。每次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和《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我都是领唱。我们还经常到景山后街的北京市少年宫去参加演出。我记得是坐5路汽车。我和同学们坐在车上旁若无人般地,练习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准备登台表演。”马国平有时还用歌舞的形式表演《我爱北京天安门》。
马国平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她上中学后,再次成为中学的文艺骨干时,还要求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老师对我说,你多大了,还唱儿童歌曲,该唱大人的歌曲了。”马国平有些恋恋不舍地对记者说。
马国平参加工作后,仍然是企业的文艺骨干,当然是不能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了。她成为企业的工会主席以后,非常重视企业的娱乐活动。她说:“文艺活动能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儿童歌曲算是我爱文艺的启蒙。”
实现走出农村到天安门的梦想
——访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医生王景义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52岁的王景义是在北京昌平农村上的小学。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没有去过天安门。他发誓,要好好学习,走出农村。
王景义对记者说:“我是在昌平县东新城学校上的小学和中学。上小学时耳熟能详的歌曲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说着,他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他说:“尽管我是北京人,说实在的,我很向往进北京城,到天安门广场,但是家里比较穷,不可能为了我的向往特意去北京城,到天安门广场。我听父亲说,学习好了,就可以进北京城,到天安门广场。所以,我很努力。在班里,我是班长,又很老实,成绩也很好。”有一次上体育课,一位同学把一条蛇扔到了王景义的脖子上,把王景义吓得不轻,也影响了王景义的情绪和成绩。王景义说:“有一句话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是到现在,还感觉脖子疼。我有了好好学习的发誓,走出农村到天安门的梦想,学习成绩很快就又上来了。”
王景义13岁的时候,母亲重病。当时,他在想:“如果家里有个医生多好呀!能够治母亲的病。”在这样的想法下,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医学院,走进了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也如愿地走出了农村,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天安门,看到了童年时唱到的《我爱北京天安门》里的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宽广的天安门广场。王景义说:“这首歌激励着我好好学习。”
现在已经不唱,
但永远留在记忆中
——访德胜街道办事处干事吴爱群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今年54岁的德胜街道办事处干部吴爱群有着1米76的个头。她见着记者,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时,还显出憨憨的样子:“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她对记者说:“唱着这首歌就想了儿童时的我。我最辉煌的时候是小学四年级。我成为五路通小学篮球队的中锋。”四年级时,吴爱群就长到了1米68的个头。她说:“到中学时,我已经长到了近1米8了。”吴爱群特别喜欢学校开运动会。因为在运动会上,正是她大显身手的时候。她说:“开运动会的时候,除了《运动员进行曲》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在跑道上赛跑,在沙坑里跳远,反正是属于全能级的学生。”开完运动会之后,吴爱群又出现在了篮球场上。吴爱群说:“体育老师看到我后,就选定我为中锋。每周几次的训练课,体育老师教我们怎样运球、传球、接球,还有一些跑位等等,都是一些篮球知识。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区里的篮球比赛取得了一些好成绩。我在区里的篮球界也小有名气了。但是没有往更高一级的篮球队发展。”
吴爱群上中学时,也成为了学校篮球队的中锋。她说:“那时,岁数大了基本上不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可是,并没有忘记这首歌,偶尔也会闲暇时唱两句,回忆一下儿童时代。”吴爱群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后,又把这首歌教给了儿子。而自己则在业余时间与朋友到歌厅唱歌时,唱一唱这首歌。吴爱群说:“这首歌让我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