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上世纪80年代:《小螺号》
创作于1980年,至今已有35年
上世纪80年代,这时期的儿歌含有很大的教育性,童稚、童真、童趣表现得非常到位。这一时期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更多变化,感情更富有色彩。除了《小螺号》之外,《春天在哪里》、《粉刷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新年好》也是在孩子中比较流行的。
歌声让我向往渔家生活
——访国网冀北电力检修分公司综合事务中级师史红玉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伴随着节目的开始,“我们几个趴在桌边,双手托着下巴,比上课还认真呢。遇见都会唱的《小螺号》,大家就一起跟着唱。特别向往歌中的渔家生活。”将近40岁的史红玉一说起童年的记忆,语调中带着欢快。
史红玉现在是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的一名职工,对于30年前的童年记忆犹新。“小的时候,电子产品比较少。外婆那里有一台收音机,一到点,几个孩子准时跑到外婆那里,外婆就把收音机往桌子中间一放。《小螺号》这首歌就是在那上面听的,慢慢地我们几个都会唱了。”
对于史红玉来说,童年的时光得用美好来形容。“现在的小孩子,整天都是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电子产品也挺开心的。小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玩的就是疯跑,好几条胡同的孩子都认识。”
翻开家里珍藏着的相册,一件件儿时的画面出现在了脑海里。“这张照片就是小的时候,舅舅和舅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给我照的。”原来,刚刚大学毕业的舅舅有些羞涩,家里给说了门亲事。于是俩人就约了时间在公园里见面,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细心的舅舅考虑到单独见面觉得不好,带着大人去不方便,史红玉就成了最佳的人选。“那天我觉得我特别的幸福。因为一般到公园,爸妈很少让我玩里面娱乐设施,但是那天舅舅和舅妈挣着为我付钱让我玩各种娱乐设施,玩了一整天。”那天,史红玉留下了太多的笑脸,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当年的姐姐也成了她的舅妈。
小的时候,生活水平虽然没有现在那么高,但是史红玉的嘴可也没闲着。“小时候,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小孩子都睡在一个铺上,最多的时候,一张床铺上能睡六七个人,特别热闹。”那时,史红玉住的房子是临街的,但是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邻居在一起闲谈和小商贩的叫卖声。“早上奶奶把窗户用一根木棍支起来,我们就躺在床上数来来往往的行人,多数人数的结果就是正确的,每数对一次就觉得很自豪。”因为临街的便利,每每街上有卖好吃的,他们都不会错过。“奶奶,特别疼我们。一听见,有卖好吃的,我们就去缠奶奶,一准能吃到嘴里。”说完,史红玉便开心地笑了。
现在,已经上初中的儿子都有些羡慕史红玉。“我们小的时候,很少有课外班。只有谁的功课赶不上,老师会追着这个学生补课,而且是免费的。如果谁的嗓子好听,谁有舞蹈的天赋等等老师都会主动给辅导,都是免费的。现在的孩子,有上不完的兴趣班,所以女儿就跟我说‘妈,你们那时候怎么那么好啊。’”
童年的时光就是那么美好,大家一起捉迷藏、跳皮筋,还在下雨前一起粘蜻蜓。
小时候最爱玩跳皮筋丢沙包
——访丰台南苑地区工会服务站副站长牛燕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小螺号滴滴滴吹,声声唤船归喽……’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牛燕感慨地说。
出生于1973年的牛燕如今是丰台南苑地区工会服务站副站长,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想起童年,那首欢快活泼《小螺号》的优美旋律立刻在她耳边盘旋。
“《小螺号》是在学校学的,那会儿我读小学二三年级,每年学校都会举行歌咏比赛,这首歌也是热门备选歌曲之一,现在我都能哼两句,就是歌词记不清了。”牛燕笑笑地对记者说。
除了《小螺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联欢会,老师会给发糖,而当班长的牛燕自然成了联欢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谈起这段童年往事,甜蜜的笑容攀上了她的嘴角。
“我们的六一联欢会内容可丰富了,有小合唱,歌舞,相声,游戏等,大家聚在一起,还有糖吃,玩得可开心了。”
每年5月份,牛燕就开始组织节目,她会找到班里唱歌好的几个同学,让他们组织一个小合唱;从报纸上找到相声段子,然后让班里喜欢相声的同学背下来,并惟妙惟肖表演出来;从儿童读物上找些故事,然后找四个同学表演三句半。组织的过程虽然很繁琐很辛苦,但天性活跃的牛燕乐此不疲。
“击鼓传花也是我们经常玩的游戏,鼓一敲上,就开始传花,鼓停了,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表演节目,可以唱歌、跳舞、学动物叫、做游戏等等,可有意思了!”
除了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跳橡皮筋和丢沙包也是牛燕童年里常玩的。
“跳皮筋需要以歌谣为节奏。最流行的民间童谣是:‘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可唱至一百零一呢。两个女生撑着橡皮筋,大家轮流跳着,跳半天,出一身汗,天黑了就跑回家吃饭,那会儿玩得真欢!”
丢沙包也是牛燕十分爱玩的游戏,四个女生就能玩起来,两个人站对面,两个人站中间,中间的人如果被沙包砸到,就下场,中间的人如果接到沙包就可以把场下的同伴“救上来”,可以继续玩,直到两个人全被砸中,则换对方站中间,游戏重新开始……
“男孩一般玩推铁环,拍洋画,把火柴盒的封面图案撕下来,放在地上,用力拍,谁先把正面拍成反面,谁就赢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电子产品可以玩,但是那时候也没有各种兴趣班啊,写完作业就尽情的玩,开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