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5-23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倾听篇】
  在岗时,他们工作勤奋爱岗敬业 退休后,他们调节心态幸福生活
 
  东来顺退休职工 辛凤魁
  今年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儿子,你吃饱喝足了,我也该喂喂我的另外一部分‘孩子’了。”说着,东来顺退休职工,55岁的辛凤魁麻利的上了屋顶。屋顶上都是她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孩子”——菜苗。刚进入夏天,菜苗长的不是太大,但是看着一盆盆绿油油长势十足的菜苗,辛凤魁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辛凤魁住的是平房,没有小院,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小屋顶,她就在屋顶上搭上架子,摆上一个个花盆,种下瓜秧,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以前身体不好,提前退的休。我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小,还有生活压力。现在孩子也大了,参加工了,生活压力一没有,自己就不知道干点啥了。我也闲不住,就想找点事情干干。”偶然的机会社区推广阳台菜园,辛凤魁的激情一下爆发了。
  “我每年种菜都特别好。我一个人吃不完,就分给左邻右舍,绿色健康的食品,大家都很喜欢。现在这都成了我的外交策略了,交了很多朋友。”辛凤魁笑着说。
  自从她开始在屋顶上种菜,她生活就充实了起来,她把种出来的蔬菜跟大家伙分享,大家伙也给她送,今天几个花盆,明天几袋养花农家肥。“一来一往,大家都跟一家人似的。我还种出来个干娘呢。我干娘的种菜技术特别的棒……”
  在辛凤魁看来,退休后的生活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始终新鲜、有激情。现在辛凤魁的日子很充实。“今天不出门,看股票;明天我去做买卖——卖菜苗。今年培育的菜苗比较多。一辈子没有做过买卖,现在我已经赚了第一桶金:34块钱。我这是净赚。”只要给钱就卖苗,这种销售模式让她的生意很“火”。
 
  北京铁路局退休职工 何清泉
  十几年义务为居民送报纸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再过几个月,何清泉就78岁了,这个头发花白体型微胖的老人是一个非常坚定执着的人,十几年坚持为社区居民送报纸。“最早的时候有电视报、和谐东华等好几种报,现在就只剩新东城、和谐东华两种报纸了。”何清泉说。
  何清泉是北京铁路局的退休职工,他曾在铁路局、地铁公司都干过,对待工作很是认真。“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家中上有母亲要赡养、有妻子老婆、孩子要照顾,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上很努力。尽管说上班很辛苦但是突然退了休,还挺舍不得的。还想继续工作,发挥点余光,为社会做点啥。”现在何清泉是多福巷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他负责街道安全员,在除夕的晚上值班到凌晨两点,该下班了,也依然执勤,保证居民在安全祥和中过一个新年。“我还抓过一个偷自行车的小偷。那小偷推了两辆自行车,我当时一看就不对劲。”戴着红袖章的何清泉,便朝这个小伙子走了过来,就把车子给锁了,“小伙子,跟我去个地儿。当来到居委会门口的时候,小伙子掏出一把剪刀,我一个反手就给制服了,送到了社区居委会。”何清泉边比划着动作边说。
  “我想过入党,入党不就是为群众做好事吗?现在退休了,就不想那么多了,专心为群众服务,思想上我早已经是一名党员了。把报纸送到居民的手上,不也是为群众服务吗?”何清泉说。细心的何清泉发现社区居委会总有一堆堆的报纸,很少有居民来拿,就想到为大家发报纸的想法。坚持了好多年,现在何清泉基本上成了社区明星,只要他走在大街上,大家都很热心地跟他打招呼,社区认知率特别高。
 
  退休职工 林夷 赵应林
  患难夫妻享受音乐的快乐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每周六,北京阳光管乐艺术团都会在陶然亭公园举行公益演出。5月16日,星期六,记者见到了北京阳光管乐艺术团副团长57岁的林夷。林夷是北京金隅集团退休职工。她丈夫、团长、55岁的赵应林是建工集团退休职工。说起他俩的退休生活,还得从林夷患乳腺癌说起。
  有一年,林夷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她到人民医院住进病房做手术。当时,林夷心情很不好。患有腿疾的赵应林每天搀着林夷到大街遛遛弯,散散心。一天早晨,赵应林搀着林夷来到了黄城根街心公园。公园里传来的阵阵嘹亮的歌声,吸引了林夷。“唱歌能够解除烦恼。”这给林夷和赵应林很大启发。赵应林用积攒的钱买了一台组合音响。赵应林说:“那时能够买组合音响也够奢侈的。为了妻子能够快乐,我认了。”
  林夷恢复唱歌时,还底气不足,通过慢慢地练习,底气逐渐恢复。林夷白天在家练歌,晚上在赵应林的搀扶下遛弯。一个夏天的晚上,林夷和赵应林遛到了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天主教堂,听到有乐队的演奏声,他俩驻足观看。赵应林听着音乐,就对其中一位乐手说:“你们光弹乐器,没有唱歌的,不完美,不如让她唱歌,你们看行吗?”乐手说:“我们求之不得呢!她行吗?”乐手看着林夷,有些不相信。赵应林说:“可以试试吗!”乐手说:“试试吧!”林夷便随着乐曲,唱了一首歌。谁知林夷这一唱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林夷和赵应林萌生了组建乐队的想法。 
  为什么起名叫阳光管乐艺术团?林夷说:“就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个艺术团平均年龄65岁。在他俩辛勤努力下,团员由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艺术团的演出活动也很多,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反响。
  几年来,他俩从联系演出到安排食宿,从购置设备到采买服装,从制订制度到人员管理,事无巨细,成为乐团合格的当家人。乐团虽然是个松散的组织,却让他俩管理的井井有条。
  乐团就是他们的家,团里每一个成员都是他们的亲人,团员们的喜怒哀乐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适时进行调解慰问。团员们都戏称他们是“托老所”的所长。有一年他们长期在国外生活工作的女儿要回来探亲。他们为了团里的排练不能在家陪伴女儿及外孙女。女儿为了不让他们分心团里的事务,毅然退掉机票放弃了回国探亲。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