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燃气职工 寮瑞东:
力争40岁之前当劳模,
超过师傅“火炬妈妈”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力争40岁之前当劳模,超过我师傅。”在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工作的科研人员寮瑞东,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劳模计划。
寮瑞东今年33岁,已娶妻生子,目前为市燃气集团研究院火炬及景观艺术燃火研发、设计、制造科研团队成员之一,而他的师傅,就是在国内、国际景观艺术火炬圈儿内,家喻户晓的市燃气集团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技术总监、 拓展国外火炬、艺术燃火市场的领头羊、全国劳动模范高春梅。
体格结实、健壮的寮瑞东是兰州人,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2007年应聘入职市燃气集团研究院。2012年5月,研究院为培养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了高级技术人员与科技青年“结对子,促双优”活动,结果高春梅作为寮瑞东的导师,与寮瑞东签订了“结对子,促双优”协议,约定高春梅在技术上帮助寮瑞东提高火炬工程设计、节能燃烧器的设计水平;在政治上引导寮瑞东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高春梅便成了寮瑞东的师傅。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当劳模的想法?”面对记者的问题,寮瑞东说,是从与高春梅师傅结对子后,渐渐有了当劳模的想法。
寮瑞东说,他学的是机械设计,对燃气灶具了解甚少,然而拜高春梅为师后,高春梅便手把手教他燃气灶具知识,使他很受感动,而师傅在科学上精益求精的态度,更让他崇拜。寮瑞东告诉记者,一次他们的科研团队研发国家中餐商用灶具节能减排项目,灶具研制后,顺利通过了验收,然而高春梅师傅认为还有潜力可挖,于是实验了上百次,测算废弃排放量和燃烧热值,改了8次模具,为了达到极致,灶具缝隙一毫米之差也要重新设计,而为了这一毫米,就要设计十几张图纸。连续一周,高春梅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当时连我这个搞机械设计的都说,验收已经通过了,这样完全可以了。可高春梅师傅仍要求达到完美。这使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劳模精神。”
采访中,寮瑞东还告诉记者,高春梅师傅除了在技术上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还在他面对困难要打退堂鼓时,给了他勇气。寮瑞东说,2014年8月2日,他一个人来到非洲的一个火炬建设工地,负责接收从国内寄出的工程部件,当时说好只需20天左右,收到部件后他就可以回国了,然而因种种原因,他一待就是半年。那里生活很艰苦,住工棚,吃带毛的猪耳朵、没肉的排骨,网速特别慢,只能发微信,电视只能看到中央4台,出于安全考虑成天不敢出工地,加之当时非洲埃博拉闹得正欢,他的儿子还不到两岁,寮瑞东实在熬不下去了,便给师傅高春梅发了微信,告知他宁愿辞职,也要回国的念头。高春梅马上回了微信,说人在一生中必定会有一些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值得,就有所收获。经过几次开导和细致的关怀,寮瑞东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了组织工人施工中,出色完成了任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师傅1987年参加工作,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于200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年我师傅40岁。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向师傅看齐,提高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早日入党,力争40岁之前当劳模,超过我师傅。”
敬老院 朱立杰:
我已被评为孝星
五年后力争劳模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在金泰颐寿轩敬老院里,记者见到了副院长朱立杰。她为老人看病,推着老人在院内晒太阳。她对记者说:“我最崇拜我的山东老乡时传祥。他的‘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精神,一直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我的工作是服务老人。我是宁肯一人累,换来老人心。”2011年,朱立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级孝星”的光荣称号。她是北京市敬老院系统的第一个“北京市级孝星”。她对记者说:“我也像时传祥那样争取在五年后成为劳模。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也要定下一个目标,奔着这个目标前进。”
原来,朱立杰是山东人。2003年,她被北京金泰集团从山东引进。2004年来到刚刚起步的金泰集团下属金泰颐寿轩敬老院,主要负责医疗工作。她向记者介绍了敬老院里老人的状况,有自理的、半自理的、不能自理的。在不能自理的老人中还分为身体上不能自理和心理上不能自理的。所以在照顾老人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她说:“我从来没有到敬老院伺候过老人,一些世俗的观念,也曾在我心里闪念过。时传祥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社会虽然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刚解放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自己当家做主了,再也不用干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时传祥却认为,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十分光荣的。当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洁工作,嫌掏粪工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时传祥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现在也一样,这活你不干,总是也人干。再说,敬老爱老,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
朱立杰在照顾老人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她说:“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分为来自老人和老人的家属。”于是她经常陪老人聊天、谈家常,用理解到位的共同语言、宽心沟通的情感、温馨情怀的磁场、温暖施爱的援手关爱老人。老人们看到记者采访朱立杰,有的老人对记者说:“我们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
在120房间,83岁的杨淑萍讲起自己到这里遇到的事情。她有慢性白血病和轻度的老年痴呆症状,记忆力差,爱挑剔别人,入住后病情不太稳定,血色素最低时只有不到5克,食欲和体力都很差。她的独生女因工作原因不能前来照顾,让护理员照顾,老人不同意。朱立杰专门安排一名护士照顾她,她也摇头。原来,她只认准了朱立杰,非要她照顾才行。于是,每天晚上六点多钟,朱立杰都要到120房间,哄她服药、喝奶,整理好被褥,再陪她聊上一会儿,等她睡下后,帮她盖好被,关好灯和门窗,然后才离开。有段时间每天朱立杰回家时都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既顾不了家里,也照顾不了刚上小学的女儿。在朱立杰的精心照顾和护理下,杨淑萍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又能自己去大厅里和其他老人聊天了。看到这些,朱立杰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朱立杰说:“我们要善待每一位老人,更何况这些老人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
朱立杰告诉记者:“在从事养老工作之前,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进入敬老院工作后,我也不放松对专业医疗知识的学习,先后拿到了中级全科医师证,执业药师证,营养师证。因为老人疾病突发情况比较多,敬老院经营走上正轨后,学中医出身的我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三年西医知识,并且用这些专业知识为老人服务。”记得有一名叫王凤芝的老人,有一次突然胃出血,送医院及时治疗后,老人没什么危险了,朱立杰仔细地询问了老人最近的饮食起居及服药情况,最后分析可能是老人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她提醒老人及时去医院调整了服用的药物,老人的胃出血情况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朱立杰说:“我不仅自身注重学习,在开业之初就利用自己的行医资格成功为敬老院申请到医务室的合法资质,同时对陆续招聘进的护士和护理员开展不间断的培训,从医护服务手册,突发事件和常规事件处理流程,到老人日常护理规范等,有效提高了医护队伍的服务质量。现在,敬老院的医务室也划为医保单位了。”
10多年来,她已先后医护过几百位老人。她说:“我倡导‘五心服务’,用真心感动老人,用热心温暖老人,用诚心服务老人,用细心照顾老人,用爱心奉献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