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特刊

2015-04-25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模声音
  一心为国家 一切为革命
  “铁人”王进喜
  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和困难,他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愣是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了萨55井井区。而他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作风,也终于使得萨55井井区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缔造了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神话。而他后来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的感人画面,也终于为他迎来了大庆铁人的光荣称号。
 
  【今日的反响】
  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
 
  郑娜(右)
  我若像王进喜一样拼搏
  几十年后也能有一定成就
  王进喜的拼搏、奉献精神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现在社会太浮躁了,追求速度,如果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我现在才20几岁,如果我也能坚持并以拼搏的精神做一件事情,几十年后我也能取得一定成就。
  本报记者 高铭/文 金海鸥/摄
 
  学生 王兵
  他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
  还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
  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人精神鼓舞了那个年代的人。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自己敬佩的人,我也不例外。我敬佩的就是王进喜。他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高铭/文 金海鸥/摄
 
  燃气二分公司运行维护一所 周婷婷
  在任何时代
  这种精神都有不朽的价值
  六十年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虽然距离我们很遥远,但他的“铁人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在任何时代,这种精神都有着不朽的价值,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奉献。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燃气第二分公司 薛晓强
  以王进喜同志的铁人精神
  完成燃气安全保障工作
  看到展板上王进喜的这句话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充满了敬佩之情。回首今日,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当年的那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也要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电影学院  吉亚太
  他的精神
  是我工作的动力
  我上学时就知道王进喜,了解一些他的事迹。他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的典型化和人格化浓缩,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他的精神是我工作的动力。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
 
  燃气第二分公司工程所 白燕飞
  “那一声吼”似醍醐灌顶
  让我认识到有志者事竟成
  王进喜展现了石油工人在遇到困难时的笃定。作为年轻人,我遇到困难有时会有逃避的念想一闪而过,有时也会为自己找借口去敷衍了事。但“那一声吼”却似醍醐灌顶般,让我清醒的认识到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王翠卓(左)
  那个年代的工人的热情
  是我们年轻人要学习的
  知道王进喜是一名石油工人,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张照片:王进喜跳到一个满是水和泥的坑,用身体当搅拌机,当时很震撼。那个年代的工人,那种纯粹、热情,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要学习的。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单良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进喜。但现在80后、90后、00后中许多人,已经慢慢淡忘了他们,如果再不宣传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下去,很容易把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淡忘了。他们都是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铭记他们。
  本报记者 高铭/文 金海鸥/摄
 
  顺义广明小学英语老师 杨雪双(左)
  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职
  至少对自己人生负责
  以前在课本上、电视里就听说过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其实各行各业都可以出劳模、出英雄。希望所有中国人都能爱岗敬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职。不一定人人成劳模,至少要对自己的事业、人生负责。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