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特刊

2015-04-25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模声音
  宁可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
  掏粪工人时传祥
  说起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社会的一致赞扬和尊重。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每天背粪竟达五吨重,换来了管区内优美和清洁的居民环境。而他这种崇高的精神,也曾经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招待宴会上,周恩来总理为其敬酒。而其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今日的反响】
  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
 
  翟胜利 大悦城员工(右)
  不计较个人私利
  多为大家想想
  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
  时传祥的“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我个人来讲,如果我能够不计较个人私利,多为大家想想,多为公司想想,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也谢谢你们让我再次重温了“时传祥精神”。
  本报记者 高铭/文  金海鸥/摄
 
  刘秉恒(右)
  让年轻人知道不拼搏不行
  年轻人更要进取
  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
  时传祥他们那一代人非常辛苦,像我们这一代人工作都早,我16岁就工作了,现在16岁的孩子还在上学呢。你们这个活动很好,让年轻人知道不拼搏不行,年轻人更要进取、拼搏,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高铭/文  白霖/摄
 
  蒋黎民
  时传祥
  北京掏粪工人
  是我们那个时代好样的!
  时传祥,北京掏粪工人,好!是我们那个时代好样的!是值得学习的,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代的人都应该学习,还有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值得当代人学习。新常态下也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指导人们工作和生活。
  本报记者 高铭 文/摄
 
  天坛公园职工李静(右)
  年轻人如果都像
  时传祥那样踏实的话
  社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小的时候就在课本上知道时传祥的事迹了,他是我们的学习典范。现在大家都说社会浮躁,我们年轻人如果都像时传祥那样踏实的话,社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史月华(左)
  老一辈人的典范
  今天实质没变
  号召大家向时传祥学习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当时大家都很有激情,甚至有人立志当一名“掏粪工人”。但现在大家对于他们的关注都比较少了。可是我觉得,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有些内涵的东西形式变了,但实质没有变。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于炳强(左)
  我们不能忘了这些劳动者
  过去的生活是现在的小年轻们想象不到的,也理解不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时下的感受和现在的心情。我觉得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些劳动者。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们要饮水思源,我们应该“忆苦思甜”,多学习“时传祥精神”。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通州区梨园镇魏家坟村王会兰(右)
  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劳动光荣的精神永远不变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念变了,但我认为时传祥那种劳动最光荣的精神永远不能变。就拿我们魏家坟村来说吧,过去穷的叮当响,现在家家住上了楼房,这些都是我们全体村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任何时候劳动都最光荣。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
 
  乔女士(中)
  时传祥叔叔艰难行走的背影
  深深印在我脑中
  我知道时传祥,是通过电视,我记得当时的报道中,北京的下水系统并不是通着的,而是每隔三五个月,大粪车会过来收集。时传祥叔叔们会扛着一只硕大的木桶挨家挨户掏粪。他们艰难行走的背影深深印在我的脑中。
  本报记者 高铭/文 白霖/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