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模声音
工作主动有计划
双手结合交叉做
“火车头精神”郝建秀
1935年11月,郝建秀出生在山东青岛。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51年夏天,在全国 “红五月”劳动竞赛中,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值车工、16岁的郝建秀创造出:工作主动有规律、抓住中心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各项工作交叉结合进行的科学纺纱法,并创造了连续7个月皮辊花平均0.25%的水平。全国纺织总工会专门组成研究会,总结命名并推广了“郝建秀工作法”。
【今日的反响】
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
北京盾安保安公司 贾国强
她肯动脑筋,
我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郝建秀工作法”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的工作法。我作为企业的保安员应该像她那样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我还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努力钻研保安服务的业务知识,掌握企业保安的服务技巧,当值时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房山燃气服务中心 李丹
她正确的劳动态度
具有现实意义
我知道郝建秀。她的工作法推动了全国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纺织生产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她的工作法对于现在还有现实意义。我们负责给老百姓提供燃气的工作,接触到千家万户,涉及到老百姓的安全使用燃气,所以要学习她正确的劳动态度,工作认真负责,应用到我的工作中。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工作认真负责是我的座右铭。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北京移动公司 李欣
我要工作中,
学习她的“一切争取主动”
郝建秀工作法的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工作,一切争取主动”。我主要是面对的移动客户,她的工作法中有“争取主动”的做法。我工作中要主动服务客户,微笑迎宾、礼貌送客。通过对客户的问候、交流,切实了解客户的显性需求,并充分挖掘其潜在需求。当有客户来到现场时,要主动与客户打招呼,主动迎接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提出的任何问题,都需要及时、准确、耐心地为其解答。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刘景志(左)
她是那个时代的劳模
我是她的“粉丝”
郝建秀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但是她勤于动脑,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工作法,被称为“郝建秀工作法”,向全国推广。这些我们这些老年人都知道,现在年轻的一代知道的应该比较少,按照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当年一起追过的劳模”。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顺义区光明小学老师 姚娟
像她一样
做事要有计划步骤
我是一名女职工,了解到郝建秀的故事之后,为她对工作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她做事有计划、有步骤、细致。抓过程、重诱导,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现在人的生活压力都挺大的,这就更需要我们合理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劳逸结合。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张高龙(左)
在她身上看到女人的
力量和智慧
女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在郝建秀的身上让我不仅看到了女人的力量,也看到了智慧的力量。工作是一方面,会工作、会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工人的力量。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们都要多练习、勤思考。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李卫华
学习她
才能让自己更优秀
郝建秀在中国女性中是有名气的,像我们这么大的应该都知道她,但90后、00后们可能就不知道了,我是很关注这些的,因为要了解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她们,才能让自己更优秀。希望你们的报道持续下去,让我们的青少年更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本报记者 高铭/文 白霖/摄
黄杨(左)
妈妈讲她的事迹
教育我们
我知道“郝建秀工作法”。因为她动手动脑的能力都非常强,妈妈总会和我说起她,还在用她的事迹教育我们,虽然我觉得方法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早已不适合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本报记者 高铭/文 金海鸥/摄
崔振宇(右)
年轻人应该学习她
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上学的时候还组织学习过郝建秀,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行业的模范人物。我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学习她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得郝建秀还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率完成工作,这都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本报记者 高铭/文 白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