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劳模声音
研制核武器是
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迎来了这位后来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新中国成立,只有26岁的“娃娃博士”邓稼先,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祖国。1958年秋天,他在爱妻的理解和支持下,离开了家庭,开始秘密从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并于1959年6月,成为该项目负责人,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今日的反响】
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
市燃气集团研究院 高春梅
劳模奖章多
付出也很多
全国劳模范邓稼先是科研人员的楷模。我也是劳模,也是一名科研人员,也在带领一个科研团队,因此我深知科研人员成为劳模的艰辛和不易。劳模奖章多,付出也很多,包括不能像别人那样轻松陪家人旅游,但我不后悔。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 董李
我们的科研团队
也都是中国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曾说过,“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感。我作为一名中国艺术火炬的科研人员,每次我们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哥新的火炬项目,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的团队,也都是中国人。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
中铁十六局城市发展建设公司 王姣姣
学习他踏实工作
才能发扬企业核心精神
邓稼先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我这默默无闻的职工努力弘扬着“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的企业核心精神,坚持着“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遵守着“超常规,不违规,全面工作争第一”理念。同时,我要做好本职工作,潜心钻研技术,开拓思路,为企业创益增效做出突出贡献。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德威治大药房 王金焕
需要我到最危险的地方时
我也会去
我知道邓稼先。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我赞佩他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我是医生,在可惜邓稼先早逝的同时,也要提醒各行各业的人才们,在忘我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身体。经常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身体有异常情况的时候,要及时治疗。我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当最危险的时刻和最危险的地方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像邓稼先那样,出现在那里。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窦店中心幼儿园 魏然
把不计名利的精神
落实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邓稼先在工作中不计名利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我也会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工作中。我要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全面健康地成长。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 寮瑞东
在火炬技术上
不断追求
我知道邓稼先的事迹,也深知他的艰难,因为我也是一名科研人员。科研人员要想干出成绩,就要忍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如果是为了荣誉而搞科研,那绝对不会成功。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艺术火炬技术上不断追求。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
王惠男(右)
今天的幸福我们要
“且行且珍惜”
我知道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为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安全。现代化的设备研究新技术尚且不容易,更何况邓老师那时候是白手起家,所以面对现在的稳定生活我们要“且行且珍惜”。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
林士民
是他让我们中国人
挺直了腰杆
我平时就爱看军事频道,当然知道邓稼先,他可是在中国军史上有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去世的原因也是因为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中国人可以挺直了腰杆说:“原子弹、氢弹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是他让我们挺直了腰杆。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闫天然(左)
我要少些杂念
多做些有用的事情
现在流行出国热,到国外生孩子、移民,但是邓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为了祖国的发展,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我也告诫自己要少些私心杂念,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袁雪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