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春之净】
北京园博园清洁工
夏扫垃圾
春扫春雨
□本报记者 陈艺 文/摄
4月2日上午10点,北京园博园。天空开始飘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气温骤降。园中刚才还在花丛中留影的情侣,在林间漫步的一家三口,瞬间消失,都跑到楼阁中、庭院里避雨去了。
在3号门的广场上,一位身着清洁工服的大姐,冒着毛毛细雨,骑着电动三轮车,转着圈儿,对垃圾桶挨着个的清理、擦拭。遇到通向树林的羊肠小道,电动车就没法儿骑了。她会提着一个垃圾袋,像寻宝一样搜索游客丢弃的食品袋、饮料瓶、纸屑等。
雨停了,她马上又拿起扫把,清扫路面的积水。
中午12点,到了吃饭休息的时间,记者想跟她聊聊天。于是她的一位同事用手台跟她通话,叫她到服务中心来一趟。只听话筒里传出:“干哈呀?啥事呀?请俺吃大餐还是看电影呀?”一听就是豪爽的东北人。当她赶过来一进门,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架照相机,记者手里拿着本和笔,她目光呆滞,紧张的脸也泛红晕了,惊叫地说:“等等,我先去趟厕所。”转身就跑,惹的屋里一片笑声。
她叫岳玉珍,今年53岁了,从园博园开园的那天起,就一直在该园当清洁工。每天早晨5点半上岗,一直要工作到晚上6点钟。她负责清扫3号门到4号门之间区域,工作面约5万平方米。每天要来回走10公里的路程。每天与她形影不离的是:一辆电动三轮车,一部手台,一个扫把,一个竹夹、一个水桶,一个簸箕,一块抹布,一个爱心包。爱心包里有针线、创可贴、方便小绳。
她自己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春扫春雨,夏扫垃圾,秋扫落叶,冬扫雪花。问及她对这份工作的感受,她说有甜也有酸,甜的是,3月初,她碰到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与家人走失了,问老人有家人的电话吗?他急的想不起来了,于是她把老人领到游客服务中心,通过广播,找到了他的家人。老人的家人非常感谢她。前几天,一个女残疾人坐着轮椅上厕所,非常不方便,她主动扶着她顺利如厕,对方感动的直掉眼泪。这是甜!酸的是:一个游客在上厕所时,不用手开门,用脚踹,她进行了劝说,却遭到谩骂。把她都气哭了。每当遇到游客的歧视和不礼貌。这是酸!
她曾想过辞职,等心情平和了,就又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因为世界上还是文明人多。
【春之忙】
天坛公园信息中心
今春天坛票务要靠我们五人组
□本报记者 邱勇 通讯员 邢启新 文/摄
又要进入旅游旺季了,天坛公园的游客明显增多。游客们买票,进门通过电子检票进入公园。此时的天坛公园信息中心的职工紧张地注视着这个系统的运行。因为他们管理着这个公园的电子票务系统,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将会对公园产生很大的损失。翟宾说:“我们这个中心是由我和熊伟、常福海、贺诚、张群组成,所以被称为‘五人组’。”
从电子售票到检票都从手工改变为电脑操作,这是一个飞跃。熊伟说:“现在,我们每天要观测电子票务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公园接待游客畅通。”常福海介绍了这个系统的情况。他说:“这个系统是从2014年5月开始施工。在初始设计阶段,我们提出了一套手持机验票方案。当我们信心满满地拿着方案征求一线服务部门意见时,竟然被他们否决了。满腔热情被兜头泼了一瓢冷水,我们心里哇凉哇凉的。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要虚心听取职工意见,尊重职工建议才是项目的立足点,也是成败的关键。经过认真走访,我们了解到职工的真切需求。其实很简单:一要能拦住没有票的游客,二要能识别真假。找准了症结,我们调整了设计思路,经与两个服务队领导反复研究,形成了最终方案。为在设计方案中解决职工提出的防晒、防雨问题,我们仔细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给操作人员带来的影响,为给遮阳板准确定位,甚至自制标尺,每小时进行日照角度记录。在施工阶段,我们非常清楚,系统建成后不仅要经受每年近2千万游客的高强度使用和一线职工日常操作的检验,更主要的是闸机等设施全部处于露天环境中,要经受严寒、酷暑等极端条件的考验,这个项目绝对不是作秀工程,要经得住检验,不能有一点纰漏。”
现在,这套系统在全园需要安装设立115条通道。贺诚说:“在这115条通道里,有带棚子的,有不带棚子的,特别是古建门洞内,尺寸复杂,通过反复测量,计算出最适合的模块尺寸,安装过程就像搭积木,简化了加工过程。为了不影响游客,施工基本安排在夜间进行,一干就是一个通宵。2014年11月1日,天坛电子票务系统正式运行,至12月21日,通过系统统计入园游客量为189.46万人次。”
张群拿着一张门票说:“门票是根据这个电子系统进行创新的门票。采取了二维码,以无序乱码形式加密,每张票需要1千亿次计算才有可能破解。”
看到游客持有的9种门票进入公园,验票员很方便地验票。翟宾放松地说:“9种门票全部可以自动识别,双面打孔。门票背面增加票种识别框方便验票员审核门票。针对团队游客还专门开发了批量售票和签单锁票等独具特色的功能,既保证了售票速度,又解决团队与散客混杂时的验票问题,还方便验票员操作,提高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