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3-28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张秉贵之子张朝和:
  延续着“一团火精神” 
  传承着“一抓准”技艺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记者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见到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儿子,55岁的张朝和时,他正在为顾客服务。记者认出,这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柜台,不同的是,糖果种类发生了变化,手动秤变成了电子秤。张朝和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到父亲,到父亲的塑像前沉思,擦拭着灰土。是父亲的‘一团火精神’鼓励着我。‘一团火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从父亲去世后,1999年我就接过了父亲的班,在这个柜台一站就是10多年,我还要继续站下去,直到退休。”
  张秉贵铸造“一团火”服务精神
  练就“一抓准”技艺
  在北京百货大楼前矗立着张秉贵的塑像。记者看到,有的顾客在用手机拍照,有的顾客在与张秉贵的塑像合影。记者随机问顾客:“知道张秉贵吗?”他们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还真有人并不知道张秉贵是谁。但40多岁以上的人,对张秉贵都不陌生,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被誉为“燕京第九景”。他的“一团火”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陈云同志为他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江泽民同志为他题词:发扬一团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秉贵多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2009年,张秉贵被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不幸逝世,终年69岁。
  1985年,张朝和调到了北京百货大楼,先干锅炉工,之后当图书售货员。1999年8月北京市百货大楼重张开业,将一层的糖果柜台命名为“张秉贵柜台”。张朝和又调到了“张秉贵柜台”,站到了父亲曾经站过的糖果柜台前,在张秉贵大幅照片前,每天接受着父亲的监督。父亲目视着张朝和是怎样继续着父亲的服务精神。
  从卖书到卖糖果
  心里打鼓  别毁老爸一世英名
  在东铁匠营的小胡同里,记者找到了一处平房,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在这里,记者又见到了张朝和。“这是一处清朝时的房屋,我是从这里长大的,父亲去世后,我还在这里居住。”张朝和介绍。由于是工作时间,记者不便打扰张朝和,只能在他下班之后,到他的家中采访。
  张朝和刚调到北京百货大楼时被分到了图书柜台,在这柜台站了7年。当接到去糖果组上班的通知后,他说:“心里还真打鼓,顾客要是知道自己是张秉贵的儿子,肯定都等着看‘一抓准’的绝技呢!可我在大楼卖了7年书,秤还没摸过呢。自己行吗?别毁了老爸的一世英名啊,可别让党组织脸上无光啊。”下班回家的路上,张朝和专找糖果品种多的大商场进。在菜市口一家商场的糖果柜台前,他一站就是半小时,看得太入神儿了,人家的值班经理出来问他:“您这是干吗,想买糖吗?”“不买。”张朝和这才回过神儿来:“我是百货大楼的……”当人家知道他是张秉贵的儿子来这儿取经时,马上热情地让他进柜台里练手儿,还一样一样地告诉他:“水果糖有两克的、有4克的,奶糖有5克的、有6克的,椰子糖……”张朝和如获至宝似的赶紧往本上记。
  张朝和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脱口秀”,父亲之所以练就了“一抓准”,不是为练技巧而练技巧,而首先是因为他胸膛里跳着一颗火热的心。自己先得接这个思想班,接崇高精神品质的班。否则,就算练成了“一抓准”,也没魂,也是个塑料火炬,暖不了万人心!张朝和立志做个有心人。他见家门前有个糖果摊儿,就主动跟人家套近乎,终于,人家答应晚上收摊儿 ,让他连糖带秤搬回家去练“一抓准”。他还大兜子大兜子往家里买糖,夜深人静时,独自一块儿一块儿地称,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品尝。每当困得打盹儿时,就看看墙上挂着的父亲的大照片,父亲正用充满期望的目光看着自己。
  张朝和琢磨着:如今卖糖,可跟父亲那会儿不一样了,现在的糖果好几百种,顾客问啥的都有,一样懂少了都不行。百货大楼给他联系了好几家食品厂,他跑去一蹲就是大半天,花色、口味、原料配比、营养价值,全问个底儿掉。让张朝和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一位40多岁的女顾客,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柜台前却说:“小张,我今天不是来买糖的。”说着她的眼泪下来了,“我就为看看你。1979年,我在这儿买过一次糖。当时,我向你父亲提出让他帮着找个糖盒,柜台里没有,你父亲就跑到库房给我找来一个。那个糖盒并不精致,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还经常跟我孩子叨咕这段事儿。那是你父亲对人民的一片心啊!”张朝和的眼睛也湿润了,在心里叫着自己的名字:“朝和啊朝和,你就得做父亲那样的人!”
  张朝和练就电子秤上“一抓准”
  开创“凑整找零”售货技巧 
  在张朝和的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
  正是这块工作牌子在随时提醒着张朝和,继承父亲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练一手绝活。他根据柜台售货的需要,把“一抓准”、“四个一样”、“文明礼貌售货十则”、“接一问二联系三”、“十字售货法”,以及企业新制定的礼仪服务规范作为必修科目。他利用业余时间,向有丰富商品知识和经验的厂家信息员、老售货员请教。从糖果品牌、种类、口味、价格,到电子秤的使用,都深入了解。他每天都早来一小时,提前称各种糖,看每块是多少钱,方便在售货中灵活应用。如今,他也练就了“一抓准”的本领。他能够根据顾客提出每种糖果所需要的重量要求,用手凭感觉在六种不同的糖果中抓取,之后分别用电子秤称重,每一份的误差只在一块该种糖果的重量之内。一次从天津来了10多名顾客要买糖。其中一位表示,你如果称的准,我们每人都买,如果不准那就全不买了,于是,从二两、三两到半斤。每次都准确无误。另一顾客又提出了每一种糖只要一块。这里有多少种糖就称多少块。他边取糖边唱价,糖称好了,价也报出来了,在场的顾客连声叫好。
  张朝和在继承父亲技能绝活的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创造了“凑整找零”的售货技巧,并熟练地应用到销售实际,受到顾客的好评。他说:“现在跟我父亲那时卖糖果有所不同。过去每一秤都算到分、角、元,现在柜台不找零分钱,遇到零凑整的情况时,要给顾客讲清楚。”
  “一团火精神”
  还在燃烧,发光、发热
  张朝和说:“父亲的精髓就是‘一团火精神’,怎样让‘一团火精神’在自己的身上燃烧,发光、发热,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张朝和根据不同顾客的消费时尚、口味及求保健、求营养等特点,满足不同需求,使每个顾客都满意。
  有一次,柜台前同时来了两个孩子。他对高个儿说:“哥哥要让着妹妹,先给妹妹拿。”他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问题也不同。遇到年纪大的顾客,他就说:“咱们先照顾年纪大的。”遇到赶火车或有急事儿的顾客,他就向队前的顾客说:“那位同志要赶火车,麻烦您稍等一下。”遇到有意考验卖糖技术或购糖要求品种多、数量少的情况时,他在准确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速度,满足顾客的要求。
  张朝和对糖果种类的变化进行了历史的分析。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过几十种糖果,且品种单一。现在,柜台里有100多种糖果,软糖、硬糖、奶糖、巧克力,100多种价格,100多种口味,100多个产地,他记得准,抓得准,报得明。而且有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季节和各有不同的需求,就要分别对待。”一次,一位老人来大楼购物,特意到糖果柜台看看,看到张朝和,他走近柜台与张朝和打招呼,两人热情地交谈起来。老人认真地说:“从前逢年过节才能买些糖吃,现在富裕了买得起却不敢吃糖了。”张朝和问:“您是不是害怕得糖尿病?”“对了”,老人说:“我们院里有一个老头儿,60多岁,3年前得了糖尿病,现在每天打针,人也没精神,还花了不少的钱。”张朝和听后对老人说:“老大爷,我看您身体挺健康的,可以吃糖,但是要适量吃,才有益健康,过量吃有害身体。”听到这儿,老大爷笑了:“听你这么说那我就买点儿。”张朝和称好糖,包好包儿,把糖递给老大爷。老大爷说:“这可真好,卖糖还给讲知识,我这次可算没白来。”说完,高高兴兴地走了。因此,他曾获得“张秉贵式营业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2000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张朝和说:“‘一团火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作用,它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团火精神’,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