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追思我的父亲李连山
第一个登上天安门的工人代表
□本报记者 李睦 文/ 摄
父亲李连山早年参加工人运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为了北平的解放,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如祭文所说,解放后他又为成立铁路总工会,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为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父亲没有文化,但他是工会副主席,不能落后,要起带头作用,榜样作用,他说别看我五十六岁了,我还不服老,不能掉在时代的后头,要迎头赶上;从第一届工代会号召学习文化开始,每天晚上请有文化的邻居来家里教他认字,每晚坚持学习三个钟头,用半年多时间,从一个字不认识到那时他能念、能写八九百个字的人,下了苦功夫,到1950年9月,他能看文件,写简单的发言提纲了;1950年9月30日铁路工人报发表了文章。
父亲李连山作为工人代表,1949年曾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两次有2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两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是1949年2月12日的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第二次是1949年7月7日的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暨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大会。
1949年2月12日,北平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父亲是大会主席团成员,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也是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并发表讲演的工人代表。
当时北平有200多万人口,参加集会的就有20多万人。1949年2月16日的《人民日报》北平版上刊登了大会的新闻照片,有父亲讲话的镜头。
父亲李连山是登上天安门并代表工人讲话的第一人。他在大会上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却道出了工人阶级的真心实意:“我们早先受压迫,现在解放了,不受压迫了。现在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要多生产,支援人民解放军,打垮敌人。今天打国民党反动派,像打一个落水狗,要叫它永远不能翻身,我们一定要解放全中国。”此时,父亲的态度特别明确。他号召大家要“永远跟着毛主席走,只有毛主席的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真正解放的道路”。
“扫桥爷爷”的儿子窦孟显
开展涉电类服务传承奉献精神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 通讯员 王洋 摄
“我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在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清明节前夕,“扫桥爷爷”窦珍的儿子窦孟显回忆起父亲,向记者说道。
窦孟显最近心里挺不好受,因为一年多前,身体一向康健的父亲突然坠桥去世,半年后,窦孟显的爱人也因身患癌症去世。“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的孤独是什么滋味。”
“我慢慢觉得父亲挺了不起的,他没有因为孤独而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给别人干事,义务扫桥。”窦孟显说,一个人的时间多了,他用来思考的时间也多了,越想越觉得这老人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早的窦孟显就把自家的一个房间准备了出来,打算接父亲一起同住,但被老人拒绝了。每每打电话给父亲,父亲总是说:“我没事,我挺好的,单位的事为重。”回忆起这段曾经频繁出现的对话,窦孟显感触颇深:“你说能没事吗,他80多岁了,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的不方便,但他总考虑要让我好好工作。现在回想起来,真挺难过的。”
在窦孟显看来,父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让他受益终生的是父亲从小就在他耳畔念叨的一句话:做一件事之前,都要想着别人,别想着自己如何如何。
窦孟显小时候,父亲在家门口捡了一件衣服,问来问去不知道谁的。为了早点让失主找到它,窦珍骑着自行车把衣服送到了派出所。后来才知道,这件衣服是自家亲戚来串门时落下的。他又去派出所把衣服取了回来。“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小事,但我父亲做事情就是这么认真,可能换了别人就不会管了。”窦孟显回忆说。
“与父亲在一起的记忆总是会浮现脑海,能够将父亲的精神理念传递下去,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窦孟显在国网海淀供电公司工作,他接过“窦珍志愿服务队”的旗帜,立志将父亲持之以恒做好事的奉献精神传下去。他还带领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21名队员,通过开展涉电类延伸服务、帮扶特殊群体、参与公益事业等多种形式传递着正能量。
北京和平里医院职工吴来富
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永远牢记
□本报记者 李一然 文/摄
每年清明节,在北京和平里医院花房工作的吴来富师傅,都要去昌平扫墓,祭奠他的父亲。对于吴来富来说,父亲不但对他有养育之恩,还教会了种花、养花和做人,让他能挺直腰板儿工作、生活,受人尊敬。
吴师傅今年56岁,在和平里医院花房养花,已有30多个年头。“吴师傅,人特勤快,特好。”这是医院领导、职工,对吴师傅的评价。而这一切,与吴师傅从小受父亲熏陶,身传言教密不可分。
日前在和平里医院花房,吴师傅一边向记者介绍着眼前的各种花木,一边讲述着他父亲之间的故事。
吴师傅说,“从他爷爷那辈儿就养花儿、养鱼,并在安贞桥(修三环前叫甘水桥)一带出了名。一提养花儿的老吴家,没人不知道。记得我七八岁时,我们家搬到了太阳宫。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父亲在院里种了很多种花,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荷花。那时还没修三环路,我们家离一个小河沟不远。冬天河沟里没水了,父亲就叫我和他一起到河沟里挖河泥。挖出的河泥放在水桶里,挑回家倒在院子里晾一冬天,河泥里的氯气慢慢挥发掉了,河泥一点怪味也没了,开春把河泥装进花盆,用它养花儿,花开的特别艳。我那时小,不懂什么养花儿,但到了春天看到我种的花儿出头发芽了,心里也很高兴。我们家守着马路边,过来过去的人,看见院子里的各种花儿,都说太漂亮的。有时,也有人进到院子里,向我父亲说,‘您养的这花儿太漂亮了,来年您给我一盆。’只要当时家里有,我父亲就让人家当时把花儿拿走,不让人家等。我父亲养了几十年的花儿,却从来没卖过一盆花,只要谁喜欢,父亲就送谁。另外养花儿也需要知道很多知识和技巧,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撒肥,那结果是不一样的。一次有人从我家拿走一盆长得特好的花儿,可没几天就回来找我父亲,问为什么花儿都耷拉脑袋了?这时,我父亲就详细问人家浇了多少水,撒了什么肥,然后把自己知道的养花儿经验,一股脑全倒给人家,毫不保留。尽管当时我们家院子很大,但因为父亲养花儿太多,冬天屋里摆满了花儿,连睡觉的床底下都是。”
父亲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那句话始终回响在吴来富的脑海,让吴来富不断的钻研养花儿技能。“‘你现在干了养花儿这行,就内行别说外行话,因为你就是干这个的。’这句话,我将永远牢记。”吴来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