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5-03-14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职工们很珍惜这份工作
  已经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大宝”就是家。尽管他们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但大家的心里却非常温暖。比手划脚是他们平时交流的方式,他们积极、乐观,自信和自尊。他们非常热爱自己这份工作,热爱工厂,他们很朴素地认为这里的一切是他们生存和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必然保证。
  储运部装卸班班长
  唐相田:我不是一抓准  我是一掂准
  2015年是唐相田在“大宝”工作的第26个年头了,光在装卸班的岗位上也已经工作11年了,当记者问他是什么让他留在大宝日化这么多年的时候,唐相田的表情变得严肃了,坚定地用手语打出了一句话:“企业就是我的家。”
  唐相田是一名聋哑人,现在是大宝日化储运部装卸班班长。每天早上,唐相田都会准时出现在班车到达的指定地点,乘坐班车上班。对他来说,班车的两端都是他的家,认真、负责就是他对家的承诺。
  也许很多人会想,负责装卸工作无非是一个体力活儿,但是在唐相田眼里这可不是一个体力活儿,而是技术活儿。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唐相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智能电子称——只要货物一经他的手这么“一掂”,就能知道货物的重量。前几天唐相田还及时发现了一个小意外。
  前几天,有一批发到外地的洗衣液正在装车。大家争分夺秒地工作。唐相田的神经也绷得紧紧的,不敢出现一点差错。突然,唐相田感觉手中掂着的一箱洗衣液轻了不少。他立马把这箱洗衣液放下,确认箱子上标注的数量等方面,检查之后发现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唐相田更加确认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这箱洗衣液可能少装了洗衣液。
  唐相田立刻向负责人反映了这个事情,负责人打开一看,果然发现本来应该装八袋洗衣液,结果里面只装了七袋,于是及时补上了一袋洗衣液,弥补了小漏洞。也许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正是在小事上却体现了他们的责任心。他们不是简单的装卸工,而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守——数量关。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主动负起对企业的一份责任。在跟唐相田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没有从唐相田身上看到一丝自怨自艾,反而是一种积极、热情、乐观的情绪始终感染,也感动着记者。
 
  生产部经理
  于跃:
  我们之间比手划脚 但不指手画脚
  由于记者不会手语,所以采访需要一个会手语的人当翻译,于是大宝日化厂的职工于跃就成了记者的专职翻译。“你学过手语吗?”“没有,就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一些常识性的手语就都会了。”于跃笑着说,“很专业的词语不会翻译,我就只能写下来让他们看了。”
  在于跃眼里,学会使用手语是对聋哑人的尊重。“尽管大家是同事关系,但是像工作之外的日常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平时大家也会聊一些家长里短,这些交流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感情。”
  和于跃交流中,可以听出来,他对聋哑人的态度并没有轻视或者同情,反而有一种尊重式的关怀,也许正是这种尊重式的关怀也让他取得了聋哑职工的认可。在他翻译的过程,聋哑人说完话总是能得到于跃第一时间的回应。亲切,这个手势,一同接受采访的张亚东一下连打了两次。不只是企业的亲切,也是整个企业职工之间的亲切。
  “与聋哑人相处,跟正常人不一样。他们的心思都特别的简单,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甚至比你对他要好的多。企业这几年的效益比前几年好了很多,他们现在都很有自信了,干活的热情特别的高,每个人都把企业当家,大家为企业发展好也是蛮拼的。”于跃说。到生产车间的时候,他们每一个人负责的机器在不用的时候都会轻轻地在上面放上一层白色的塑料布,防止机器落上灰尘。这些三年前引进的设备现在依然是锃亮锃亮的。“他们都特别的爱惜。”
  尽管与他们交流有时会不顺畅,但是彼此的情感交流却没有困难。“在我们厂子,你经常会发现两个人站在那,双手比划着,这是我们平时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对彼此工作的指手画脚,有的是交流方式的比手划脚。”
 
  一车间副主任
  张亚东:
  用双手打开留给我们的那扇窗
  “我是2000年1月7日到这儿工作的。”张亚东用手语告诉记者。张亚东也是一名聋哑人,现在是北京市大宝日用化学制品厂一车间的副主任。对张亚东来说,2000年的1月7日这天,她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一天,她可以开始上班了。
  作为一名女性聋哑人,张亚东很清楚找一份工作的不易,当她接到让她上班的通知之后,她看着通知单上的日子,那几个字就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也许正是因为她很珍惜这份工作,所以她的工作总是让领导放心。
  年底,临近春节也是他们比较忙的时候,为了赶出工作量,张亚东和职工们总是自愿的留下来加班,一两天可以,三五天没问题,甚至有的职工一连一个星期都住在单位,为的就是按时完成工作量。“我们愿意干。”张亚东比划着。
  对于聋哑职工来说,他们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手中活儿”,所以他们的工作常常完成的又快又好。“很多正常人看了我们贴标签、折纸盒都不由的伸出大拇指,称赞我们的速度快。”张亚东伸出大拇指的时候,少了开始交流时的紧张,脸上多了几分自豪。她还笑着跟记者比划:“我们职工手巧着呢。很多职工都会编制中国结,会十字绣,其中有一位男职工的绣的十字绣特别的好。”
  双手就是他们的耳朵,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双手也是他们的嘴吧,展示着他们自己的最强音。正是因为手上功夫了得,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VI形象设计师
  郭真:
  我找回了自己的耳朵和嘴巴
  清新、靓丽是郭真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没有说话之前,她总是面带微笑的看着记者,反而给记者带来了一些放松。
  其实,记者挺佩服眼前这个女职工的,尽管她是一名聋哑人,但是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学网络平面设计,成为了一名VI形象设计师,是市场部唯一一名聋哑人设计师。
  郭真自学网络是从2010年开始的,那时郭真还是北京联合大学的一名学生。最开始她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通过电脑与大家交流。”郭真比划着。有想法之后,郭真就开始实施行动了。那时她住在学校,每天放学之后她都会在网上看书,一学就到了十点以后。每天晚上都是如此,一坚持就坚持了四年多,挑灯苦读日子终于等到了今天的完美绽放——市场部招聘了。
  在网上看到招聘消息的郭真第一时间投了简历。“当时投简历的人挺多的,我们看了她的简历之后,又看了她的作品。郭真设计的作品特别的漂亮,就通知郭真来面试了。”刘宁厂长告诉记者。面试的时候,郭真表现的非常好,回答问题总是第一、第二、第三……特别有条理,性格还很活泼,打消了领导所有的顾虑,顺利通过了考试。
  这次是一个面向社会的招聘,郭真像正常人一样在人才市场竞争,但她靠着自己的技术让企业留下了她。“聋哑人一般工作技术含量低,工资也比较低,但是我要改变我们的现状。”郭真打着手语,眼神坚定的盯着记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